第272章 分府

2024-04-11 作者: 冬日之阳
第272章分府    “先不说他们了,我这次把两位先生叫来,是想讨论一下,刚攻下疆土如何治理的问题。”
  
      王景回过神来,反正他保持着强横的个人实力,还有大军在手。
  
      那些世家豪族便只能俯首帖耳,按照他的规矩做事。
  
      他们的子弟或是从军、或是入仕。
  
      换个角度来看,他们这是在逐渐的融入淮军,是一件好事,不用想那么多。
  
      说着,王景在桌子上摊开地图。
  
      这张地图是综合了泗洪和吴军的地形图制作而成,除了泗洪周边的地形外,多了运河以东的大片区域。
  
      地图北到睢宁,更北面是南燕的兵马,根据传来的情报,南燕正围着邳州和一些势力乱战,其中有赤眉、陶谦军,还有吕布的残部……
  
      地图西面到西河城,更西面则是项家军所占的灵璧。
  
      南面分为左右两翼,一角为五河,防备邓羌、英布,另一角在山阳。
  
      睢宁、西河、五河、山阳,这四个地方必须军管。
  
      除了这四个地方之外,运河以东的大片疆土,如泗阳、古城、沭阳。最远只能达到沭阳,  更东面的大片土地,以淮军现在的情况,  还无法做到完全控制。
  
      “想要治理疆土,  首先要分派官吏!”
  
      沈翼看着地图,  说道:“臣建议先分置府县,如睢宁可以升为睢宁府,  五河升为五河府……运河以东,可以设置清河府、山阳府、沭阳府!”
  
      “每一个府,有五到九个县不等!”
  
      按照沈翼的划分。
  
      王景此时的所占据的疆土可以分为七个府,  分别是睢宁、五河、泗洪、清河、山阳、沭阳、泗阳。
  
      其中泗洪治万寿、白泽、归仁、桃源等县。这也是淮军开发最为完善的动盘。
  
      其他府县,大半还处于规划阶段。
  
      不过就如沈翼所言,想要治政,先把府县划分出来再说,  然后派遣官吏,调拨百姓,开垦土地,修建卫所才能水到渠成。
  
      “七个府,  除了泗洪之外还有六个,  其中朱武暂领清河知府,还有五个空缺……”
  
      “这还是知府级官吏,  若是细致到县令、六曹和乡长巡检,  需要的人才就更多!”
  
      王景有些头痛的揉了揉眉心。
  
      沈翼说道:“臣之前曾和王上说过,  可以先让那些立功因伤退伍的军卒充当保长、甲长以及各处巡检。有了这些人填充后,只考虑县令、六曹和知府的空缺即可!”
  
      他们说的是政事,  步骘虽然同样精通民政,  却没有冒然的插言。
  
      “嗯,我的原则便是无功不受禄,  只有立下功劳,在基层经过磨练的官吏,才能升迁……不过这是太平之时的规矩。”
  
      “如今大争之世,  若是因为坚持这个规矩而导致人才匮乏,  那便是因噎废食!”
  
      王景说道。
  
      他原本的想法很好,接近于源世界的现代公务体系,  通过考试入仕后先做基层的小吏,  然后按照能力再升迁提拔。
  
      有了基层的经历,  很难出现哪些五谷不分四肢不勤的书呆子。
  
      只是。
  
      这个规矩在平时的时候用的很好,  但眼下是诸侯相互争霸,就有些不合适。需要稍作修改。
  
      “事急从权,先让招贤馆投奔而来的人才顶上吧。嗯,那些在基层表现出能力的小吏,也都尽量提拔,充作县内六曹……”
  
      王景有些无奈的说道。
  
      沈翼连忙说道:“王上明见,如今招贤馆内便有两位贤才,正适合辅佐王上治理百姓!”
  
      “哦?都是什么人?”
  
      “第一是不久前投奔的徐铉,他曾是南唐中书舍人,官至吏部尚书,  如今他便在韩侍郎府内落脚。王上不妨让他进入中枢,让田亮云下放,做一任知府再磨练一番!”
  
      王景没有听过徐铉的名字。
  
      不过沈翼很快就把徐铉在历史上的经历简单讲了一遍,  此人常在中枢,  让他当知府有些不太合适。
  
      所以沈翼就想着,让徐铉进入中枢成为一个文吏,暂时代替田亮云的工作,  把任劳任怨做事认真的田亮云换下去。
  
      “田亮云为知府……这主意不错,对了,还有杨弘、阎象!让他们暂任五河、睢宁知府。”
  
      “如果做的不错,那就转正,如果不合格,直接贬斥!”
  
      “另外,任乔玄为泗洪知府!”
  
      王景心念转动,很快就有了五个充当知府的人选。
  
      “另一个贤才呢?他是什么身份?”
  
      王景继续问道。
  
      沈翼说道:“另一位贤才,则是辅佐明太祖开国的忠勤伯、右丞相汪广洋!”
  
      在提到汪广洋的名字时,沈翼明显神色有些激动。
  
      大明开国功臣之中,文臣最出名的便是李善长、刘伯温,还有提出高筑墙九字真言的朱升,  汪广洋的名气不算太大。
  
      不过在明代的读书人眼中,尤其是沈翼这种正统的科举读书人看来,汪广洋的理政能力,仅次于李善长,  真的有宰相之才。
  
      “汪广洋?”
  
      王景神色微动,  不久前胡惟庸主动前来投奔,现在汪广洋也来了。
  
      他感觉明太祖朱元璋起家的班底,被自己挖了不少。
  
      说不定以后还有更多的明初功臣前来投奔。
  
      “他的确是一位贤才,你立刻派人请他来……”
  
      王景立刻下令。
  
      按照沈翼给出的信息,汪广洋性格庄严稳重、宽和自守,不是结党营私搞小团体的人。
  
      他属于在其位,谋其政的作风。
  
      历史上,汪广洋这种不争不抢的作风引来了杨宪的记恨,拉拢不成,便让人攻讦,屡次把汪广洋贬官。
  
      他先后三次贬官,三上三下。
  
      如果是寻常的官吏,贬官一次就能让他无法出头,但朱元璋知道汪广洋有能力,所以贬官之后,又把他召入朝中。
  
      在胡惟庸权倾朝野的时候,还想着让他担任右丞相制衡胡惟庸。
  
      只可惜。
  
      或许是因为屡次被贬斥、受到了太多委屈,汪广洋成为右丞相之后沉溺酒中,借酒浇愁,随波逐流,只保留自己的官位即可。
  
      什么胡惟庸篡权,都只当没看见。
  
      最后的结果,便是再次遭到贬斥,并且在贬斥的途中被一杯毒酒赐死。
  
      如今胡惟庸和汪广洋都到了。
  
      “不知道,李善长在知道胡惟庸、汪广洋在我麾下效力的消息时,会不会也来投奔?”
  
      王景心中念头一闪。
  
      7017k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