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五章大明军衔

2024-04-11 作者: 飞天缆车
第五十五章大明军衔    明朝的武举与科举一样,都是从秀才、举人、进士三级跳,但却没有殿试。
  
      考试的内容也简单,骑射和默写武经,选拔的只是将才,猛将,而不是帅才。
  
      “那应该如何?”
  
      众人不解。
  
      “文有国子监,武应当有演武堂。”
  
      皇帝沉声道:“凡中武举人者,须入演武堂进修两年,再参加会试。”
  
      所谓的演武堂,自然就是随军学堂的升级版。
  
      随军学堂这些年操办以来,最大的作用就对军队进行了扫盲教育,从而使得大部分的兵卒,最少认得五百个字。
  
      这在京营之中格外的显著。
  
      但为将者可不能光认识字,后勤,地图,布阵,扎营、鼓舞士气等问题上,还需要学习和培养。
  
      当然,这在乱世之中自然是锥入囊中,轻易的显现出来,而太平年间则需要培养。
  
      成体系地培养。
  
      明朝武将是世袭的,几百万卫所之中,总归能出一些良将,如戚继光,李如松等,但付出的代价却是高昂,得不偿失。
  
      想到这里,除了民初的一些开国将领外,中后期的名将几乎屈指可数,承平是假话,蒙古人的威胁贯穿明朝300年。
  
      “为鼓舞士气,武举应当也该有会试,夸耀游街。”
  
      “陛下,以文驭武才是国策啊!”
  
      到了这时,张慎言忍不住开口了。
  
      一旁的内阁几人虽然没有附和,但却持默认态度。
  
      “军备废驰,武将跋扈,福王监国时的境况忘了?”
  
      朱谊汐不喜道。
  
      这些文人,有时候自己喜欢斗,但这时又一致对外,想着压制武夫,也不想想这是什么时候。
  
      “好了,文武扶持,大明才能昌盛,不要再说了。”
  
      皇帝不悦道。
  
      “陛下,您说的演武堂,不知文举人能否报名?”
  
      赵舒并非直面刚,而是选择暗度陈仓,拱手笑道。
  
      “哦?”
  
      朱谊汐一楞,瞅了瞅这位首辅,突然就笑了:“自然可以。”
  
      “就算是状元郎,也能再去演武堂,要是能拿文武双状元,我也无话可说。”
  
      文无第一,武无第二。
  
      相较于文章的好坏,武艺的高低是可以比出来的,骑马,弯弓,这些可都要真人上马去比。
  
      内阁、六部也终于露出一丝笑容。
  
      最后,兵部和五军都督府留了下来。
  
      武举的举行刻不容缓,秀才举人的选拔后,总不可能放任不管,让他们闲置在民间吧?
  
      以前是有卫所维护秩序,这些人根本就没了位置,如今镇戍制出台,这些人自然有了用武之地。
  
      “陛下,县巡捕营为从七品,可由秀才、举人充任,而府之巡捕营,可由武进士担任。”
  
      吕大器倒是直接开口,大方的很。
  
      要知道文进士出来,也不过是七品的知县,而区区武秀才、举人,就足能担任从七品,显得极为大方。
  
      当然,这也是文贵武贱的缩影,到了清朝,武状元直接授官正三品的参将,如果是文职,就显得极为夸张了,但文官习以为常。
  
      “可——”
  
      皇帝点点头,默认了。
  
      不过,他还是补充道:“如今各县、府之巡捕营正,可从伤残军官调出,也可让京营拨出……”
  
      按照惯例,出京高一级,京营的队正,就可以直接担任一县巡捕营正了,其诱惑不言而喻。
  
      兵部话说完,就提到了五军都督府。
  
      代表都督府的是朱猛。
  
      皇帝跟他说的,乃是军中的职位、军衔问题,而这些又涉及到了待遇问题,与兵部息息相关。
  
      如今京营中实行的是皇帝根据武散阶修改的新散阶,即三十阶变成了十二阶,剔除了升授和加授。
  
      如,从四品,初授宣武将军,升授显武将军,加授信武将军,显得极为麻烦,后变成了宣武将军。
  
      这些军衔虽然是权宜之计,但却相当于给军官加俸禄,很得军心,不过也是时候更改一二了。
  
      “十二阶应改为九品十八阶,从最低等的从九品开始授衔。”
  
      皇帝想着昨天思量大半宿的计划,对着两人说道:
  
      “军中首重军衔,再重军职,低阶见高阶,必须弯腰行礼避让。”
  
      言罢,一番草稿就交到两人面前,轮流观看。
  
      吕大器第一时间看完了,捋着胡子思考起来。
  
      新的军衔分成了士、校尉、都尉、将军,大将军五等。
  
      其中士为右士,中士,左士,上士,这显然是春秋战国的士脱不了干系;校尉也分为右校、中校、左校,大校;都尉为右尉、中尉、左尉,大尉。
  
      而在将军则右将,中将,左将,大将。
  
      大将军只有两个,骠骑大将军,镇国大将军。
  
      基本上以右、中、左、大,划分,国朝以左为尊,也没毛病。
  
      只是怎么说来的,太过于简单粗暴。
  
      “陛下,这也太过于简略极为些。”
  
      吕大器无奈道。
  
      “简单直白最好不过。”
  
      谁料朱猛直接坦然道:“之前什么宣武校尉,太过于难记,麻烦,陛下如今这么一设计,哪怕是个憨人,也能记得明白。”
  
      “是微臣偏颇了。”吕大器只能拱手。
  
      朱谊汐摆摆手,他度量大,这点事怎么会记挂心上呢?
  
      顶多安排一些苦活累活罢了。
  
      你看,朱猛还在那里拍马屁,连连夸赞不止。
  
      简单好记的军衔,对于军队来说实在太方便了,这是资历的写照。
  
      有些人没功劳有苦劳,能力不行,但总不能任由其原地踏步吧?
  
      这时候军衔就顕出来了,职务不够待遇凑,你个队正跟营正一个军衔,其他同僚见了你还得行礼,这多爽?
  
      “以副队正为从九品,一阶一阶的往上对照,军衔只能低配,绝不能高配。”
  
      皇帝直接说道。
  
      到这里,他忽然就想起了后世军衔的配置,在衣服上必须要有区分。
  
      可他早就忘记个七七八八,那还记得清?
  
      忽然,他顿悟了。
  
      企鹅他还记忆犹新呢!
  
      “每个军衔,就得有匹配的胸章,犹如补子一样,缝到衣服上。”
  
      “士为三角星,校尉为五角星,都尉为弯月,将军为太阳……”
  
      突然,皇帝咬舌了。
  
      好悬,他差点把皇冠吐露出来。
  
      “至于骠骑、镇国两大将军,就用金线同时绣上日、月,大明在肩。”
  
      “例如,右士为一颗三角,中士为两颗,左士为三颗,上士为四颗,以此类推……”
  
      7017k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