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四章半步太子

2024-04-11 作者: 飞天缆车
第九十四章半步太子    殿中的寒意,此时犹如实质。
  
      哪怕此时烧起火龙,也难提起些许的暖意。
  
      张慎言、阎崇信、吕大器三人,本就是城府深的人,此时却不可置信地望向赵舒。
  
      惊诧,意外,不解,但又在情理之中。
  
      但凡在官场上混的都知道,赵舒是孙传庭幕僚出身,还是山西同乡,之后还撮合了皇帝和皇后的婚姻。
  
      即使他不站队,但所有人依旧把他看作后党。
  
      而赵舒平日行事,也是不偏不倚,为人和善,不揽权不贪权,由此赢得了不少好名声。
  
      三人互视了一眼,选择了沉默。
  
      哪怕他们心中支持,此时也只能沉默,不然就会有逼宫的嫌疑。
  
      到时候朝廷必然大乱,大好形势就毁于一旦了。
  
      皇帝不动声色,只是瞥向其人,目光如同利刃,又仿佛火药,轻易的就能要人性命。
  
      但赵舒却一直保持着躬身的姿势,态度不变。
  
      其实,皇帝对他也很满意。
  
      因为赵舒知道配合。
  
      比如之前的内阁改制,首辅独揽票拟,到各人分部执权,赵舒毫不介怀,并且认真的执行。
  
      态度可以,能力足够,外加省心省力会配合,这才是赵舒七年多时间一直担任文官之首的原因。
  
      “多亏了祖宗庇佑。”
  
      张慎言艰难地挪动脚步,挤出笑容:“圣君临朝,皇子聪慧,此乃大明盛世之兆也,老臣贺喜陛下——”
  
      朱谊汐也配合着露出了一丝笑容。
  
      瞬间,令人窒息的感觉消散大半。
  
      赵舒却微微蹙眉,心中一叹。
  
      一场诡异的君臣对话,也随之结束。
  
      “适之兄,你这是做甚?”
  
      一路上,几人快步而行,不发一言。
  
      刚出了宫门,张慎言就摆开了脸,不喜道:“你这般做,着实有违臣子之道。”
  
      让君王下不来,这不是成熟的政治家能做的,也不被认可。
  
      因为这样只会起反作用,正事反而被耽误了,你要碰个倔强的,人家非不听对着干。
  
      “金铭兄,某不得不为。”
  
      赵舒微微摇头,叹道:“陛下这般犹豫,就怕又是国本之争,不得不先打个埋伏。”
  
      “好不容易复兴的江山,难道就这样坐视不理?”
  
      “况且,某年岁也大了,没几年可劝说的了。”
  
      闻听此言,张慎言一愣,他这才仔细打量了一番赵舒。
  
      只见其年不过五十有六,就已经鬓发斑白,双目疲倦,紧绷的眼袋,也耷拉下来,脸颊两侧的肉也松弛下垂。
  
      这哪是五十岁的人,怕是得多加十岁也说得过去。
  
      一转眼的功夫,若是从崇祯十六年算起,这位已经跟了当今九年时间,幕府执政至今,也有八年。
  
      “适之兄,朝廷可不能没有你呀!”
  
      张慎言郑重道。
  
      在皇帝面前,他可没有那么大的面子。
  
      “无事,还能撑几年。”
  
      赵舒摆摆手,登上了马车,浑不在意得离去。
  
      这时,不远处的阎崇信、吕大器二人,则走了过来:“如何?”
  
      “赵公心思已定,九头牛也拉不回来。”
  
      望着马车渐远,张慎言轻叹了一句。
  
      “就看陛下的心思了。”
  
      阎崇信踮着脚,望着不见踪影的马车,想要跟去,却又不敢,只能无奈。
  
      “首辅到底是莽撞了,陛下的心思岂能猜度?这该如何是好?”
  
      如今皇帝威望如日中天,谁敢忤逆,又谁敢公然站队?
  
      谁不知道皇帝最讨厌的,就是前明的党争。
  
      如果因为首辅的原因,皇帝猜忌朝廷,以为围绕太子形成了所谓的太子党,那就真的大发了。
  
      忧心忡忡的几人,面色难看,只能回去。
  
      而在皇宫中,皇帝气恼地回到乾清宫,一路上宦官们谨小慎微,生怕惹恼了皇帝,成为发气筒。
  
      不过朱谊汐来自后世,对人命总归有几分尊重,倒只顾着生闷气。
  
      对于赵舒的想法,他倒是能够理解,但却又无法苟同。
  
      立六岁的孩子为太子,性格,秉性,能力,完全等于零。
  
      最少等十二三岁的年纪,那时候只要朱存渠这小子是个中庸之相,他也会立为太子。
  
      愚钝不可怕,就怕的是像隋炀帝那样的盲目自信,那就纯粹的坑爹坑祖宗了。
  
      “归根结底还是思维的问题。”
  
      朱谊汐摇摇头,心中的气劲莫名地就消散了。
  
      “不,这是皇权的敏感性。”
  
      忽然,理性的他猛然回过神来,自己这是皇权被冒犯时的应激反应。
  
      至高无上的皇权,乾坤独断,不容置疑。
  
      即使是国家的储君,太子,也不容被他人染指。
  
      冷静下来的皇帝,不断地思索着今日,以及未来,心思百转,一时间竟然睡不着了。
  
      瞧着皇帝辗转反侧,宦官们倒是急了。
  
      他们不愧是皇帝的贴心人,皇帝睡不着,他们更加的难受。
  
      乾清宫侍监忙不迭地派人去找司礼监田仁。
  
      “怎么了?”田仁也没睡着,他自然也听说了前殿之事。
  
      “陛下辗转反侧,快到子时了,还未入睡呢。”
  
      “我明白了。”
  
      田仁点点头,敲了敲门。
  
      “谁呀?”暴躁声响起。
  
      “爷,要不招个妃嫔侍寝吧!”
  
      田仁悄悄地问道:“您这么睡不好,奴婢见着心疼,夜里也睡不着。”
  
      “您身系大明江山社稷,可不能耽误了身子。”
  
      “屁,不用了——”
  
      皇帝的怒火,也飘散了许多。
  
      就这般,他继续躺着,闭目养神。
  
      之前他还喜欢伴随着几个胸大腰细的宫女入睡,但近两年就节制了。
  
      容易擦枪走火,身体吃不消。
  
      再者,这要是半夜来个行刺,他喊都来不及。
  
      到了如今,他更习惯一个人睡下,安全感大增。
  
      后宫今夜无人被宠幸,但却也无人抱怨。
  
      怒火中烧的皇帝,谁敢聒噪?
  
      翌日,一道圣旨从宫中传出,旋即又传遍了整个京城:
  
      册封皇三子朱存渠为吴王。
  
      轰隆——
  
      这道圣旨,不亚于一场晴天霹雳。
  
      在明朝,曾有过两位吴王,太祖第五子,朱橚,后改封为周王;另一个,则是朱标嫡子,朱允熥,在建文元年封吴王,未就藩。
  
      但最重要的是,这是太祖朱元璋一开始用的王号,意义非凡,且这是皇帝诸子中,唯一封王的皇子。
  
      其不亚于半步太子。
  
      7017k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