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出使朝鲜

2024-04-11 作者: 飞天缆车
第三十八章出使朝鲜    大海,茫茫之水一望无际。
  
      几艘大船在顺风中风帆饱满,如飞鸟一般轻快,尖船头劈开波澜,白色水花飞溅绽放。
  
      「啊……」一个水手站在甲板上双手捧在嘴巴前,对着海面大声喊了一声。
  
      「哈哈!」众人哄堂大笑,有人嚷嚷道,「向二傻,你大字不识一箩筐,就要吟诗哩!」
  
      「哈哈……」
  
      船上荡漾着快活的声音。
  
      一个朝鲜人用生涩的汉语道:「贵使的船太快了,照这个速度很快就能看到我国啦!」
  
      这时候,船上才止住了喧闹,开始平静下来。
  
      不一会儿,船只停靠在了永宗岛。
  
      这是朝鲜通商的港口。
  
      虽然按照朝贡条例,朝鲜必须要与大明自由往来贸易,但朝鲜朝廷又不是傻子,他们当然明白进口多出口少的祸端。
  
      大量的白银、黄金外流,对于朝鲜来说损失是极大的,加剧了全国金银的稀缺。
  
      而且将商贾们限制在永宗岛,更有利于垄断和收税管理,也算是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国库收入。
  
      数载一晃而逝,永宗岛上的商贾越来越多,渐渐超过了千户,围绕着这群商人们的消费,也兴起了一座小镇。
  
      故而,朝鲜在永宗岛设立了永宗县。
  
      一行人登临永宗岛,受到了岛上汉商们的热切欢迎。
  
      尤其是天使抵临,更是让气氛达到最高峰。
  
      而作为使臣,绍武七年状元郎,夏完淳。
  
      显然,出使朝鲜对他来说,能够增添不少的资历问题,官场上又向上迈了一阶。
  
      年轻俊朗的夏完淳一出来,恭迎声不绝于耳。
  
      历经大半天的海上航行,在异国他乡听到如此熟悉的话语,这不禁让他心生欢喜。
  
      一场宴席罢了,宾主尽欢。
  
      翌日,朝鲜官吏就引着夏完淳,从汉水逆流而上,抵达朝鲜王都,汉城。
  
      经过多次战争的摧残,实际上汉城依旧存留着战争的残骸,外城区近一半沦为废墟,而朝鲜却无力修复。
  
      如同他们的景福宫,在壬辰倭乱后,就再也没能恢复如初了。
  
      这就是小国的悲哀之处。
  
      不过,夏完淳却觉得不是如此。
  
      永宗岛富庶繁华,一年不说百万,十几万只是等闲,修复这些外城区绰绰有余,无外乎朝鲜朝廷对于平民的利益视而不见罢了。
  
      明使抵城之时,汉城为之大动。
  
      在之前,大明与满清在朝鲜大作战,几乎让京畿毁之一旦,但幸亏大明支持的世子李淏再次入主汉城。
  
      按照常理来说,大明对朝鲜有两次再造之恩,但在几年前,数万朝鲜精兵北上,除了两三万归来的,其余的尽然留在了辽东为兵。
  
      这让朝鲜上下极其无奈,这些年来,念兹在兹的就是将精兵收回。
  
      为何?
  
      实乃精兵为强大王权之本。
  
      朝鲜国王李淏虽然对明使的到来不怎么畏惧,但心中到底还是有些惴惴不安:
  
      「上国不知为何派遣使臣入我国?」
  
      领议政(内阁首辅)金堉则咳嗽了一声,宽慰道:
  
      「应当是些许小事罢了。」
  
      「那不知可否能要回北上之精兵?」
  
      李淏放松了些,忍不住问道。
  
      右议政元斗杓则无奈回复道:「殿下,怕是很难了。」
  
      「我朝鲜兵马历经战事,已然成为了百战精兵,上国是不可能放手的,也不会放归。」
  
      「老臣妄言,上国也是我国得此精兵而不安分。
  
      」
  
      李淏闻言,忍不住翻起了白眼。
  
      简直是瞎说。
  
      朝鲜有了这些精锐,难道还会造反不成?
  
      无外乎国内的一些世家豪族们并不愿意王权大涨,毕竟拥有强大军队的国王,是最难控制的,也是最任性的。
  
      所以,这场拉锯战,国内外都有困难。
  
      但李淏仍旧不死心。
  
      左议政李景奭则看出了国王的急切,拱手道:「殿下,即使大军归国,我国也养不起啊!」
  
      「荒唐,区区两三万兵马,朝廷会养不起?全国近二十万兵马,也不多这些吧!」
  
      「殿下,据臣所知,明国的边军月俸为两块银圆……」
  
      此言一出,李淏为之一惊,说不出话来。
  
      「这,这也太多了吧!」
  
      朝鲜是个缺乏金银的国家,这是数百年来的共识。
  
      尤其是在明初,朱元璋对朝鲜分外不满,借朝贡来补贴家用,所以仅1379年-1385年间,高丽向明朝的进贡就有黄金10400两、白银62000两、布匹65500匹、马7583匹。
  
      这几乎把朝鲜国内的金银洗劫一空。
  
      元朝在济州岛养的马,也大半被弄到了明朝。
  
      国库金银空了后,导致连定宗李芳果死后发引的仪仗中,其所用的金银钺都是假的。
  
      其狼狈可见一斑。
  
      后来,两边的太宗——朱棣和李芳远继位以后,由于两人相似的经历,导致双方关系逐渐缓和。
  
      在没了朱元璋把朝贡当抬杠手段的背景下,朝鲜的岁贡内容稳定在了黄金150两、白银700两。
  
      但是就算是这样的要求,朝鲜也很难实现,因为朝鲜本国(几乎)不产金银。
  
      在1429年,明朝在朝鲜的再三请求下(前两次是1409年和1420年),蠲免了朝鲜的金银贡,改贡土产,这才卸下了朝鲜的负担。
  
      即使如今永宗岛通商,金银流入,但缺金少银的情况并未改善太多,因为朝鲜已经饥渴了数百年了。
  
      给普通士卒两块银圆,二两白银,这简直是不可想象的。
  
      见到国王终于死心了,几个大臣才松了口气。
  
      而夏完淳,则住进了迎接中国「天使」的慕华馆。
  
      慕华馆前有一座迎恩门,其本叫迎诏门,后来明朝使臣薛廷宠来到朝鲜,改其为迎恩门。
  
      后来,迎恩门在壬辰倭乱时被毁,重修后明朝使臣朱之蕃于1606年重题「迎恩门」匾额,并落款「钦差正使金陵朱之蕃书」。
  
      当然,在日据时期,迎恩门被拆,后来韩国人在遗址上修建了独立门。
  
      天微微亮,迎恩门前就搭建一个结彩黄帐殿,并设黄屋、龙亭、香亭于帐殿正中,陈列金鼓、黄仪仗、鼓乐于其前。
  
      这是对大明天使抵达的「郊迎礼」礼节的一部分。
  
      朝鲜国王李淏身穿翼善冠衮龙袍,率宗亲、百官来到迎恩门。
  
      夏完淳身着官袍,衣带飘飘,手捧着圣旨,昂首挺胸。
  
      瘦弱的身躯,此时却显得格外的庞大。
  
      在他前方,李淏则带着大臣们则恭敬拱手拜下:
  
      「小王率宗亲、百官,恭迎天使抵临——」
  
      夏完淳回了一礼,然后一起将敕书供奉龙亭。
  
      再之后,他与朝鲜王并肩而行,一同穿过迎恩门,再向着王宫而去。
  
      仪式浩大,礼乐齐备,朝鲜上下不敢有丝毫的疏忽,围观的百姓也数不胜数。
  
      这再次宣告了朝鲜的服从,夏完淳很满意。
  
      待入得殿
  
      中,青砖绿瓦的景福宫让他忍不住眉头一皱:
  
      这朝鲜王也实在是太穷了吧!
  
      酒宴倒是热闹。
  
      朝鲜文武几乎都会汉话,一个个咬文嚼字,其标准程度不亚于夏完淳,这让他不得不惊诧莫名。
  
      问起缘由,领议政金堉则笑道:「我国科举,即使学问精深,但若无汉话,则必然罢黜。」
  
      夏完淳夸赞了一句,心中却冷笑了一声。
  
      大明何其广阔,通官话的读书人也是少之又少,而朝鲜如此重视汉话,不外乎想要垄断科举罢了。
  
      普通的两班贵族,即使啃了四书五经,但若是没有耗费大量的精力得良师授学,怎会学会汉话?
  
      天下的乌鸦,一般黑啊!
  
      不过,对于夏完淳来说,聊天说话倒是不虞,谈笑自若,尽显进士风度。
  
      一时间倾慕者不可胜数。
  
      「今日酒宴正酣,不知状元公可来一首诗?」
  
      金堉举杯,笑着说道。
  
      一旁的夏完淳则丝毫不慌。
  
      他微微一笑,道:「八股文章作的好,要诗得诗,要词得词。」
  
      说着,他举起酒杯向着高坐在王座上的朝鲜王敬了一杯酒,然后道:「外臣今日就孟浪了。」
  
      「万里长江水,朝宗向远流。
  
      风波方浩荡,雨露正绸缪。
  
      玉帛来中国,衣冠会上楼。
  
      万里瞻仪表,千秋颂圣朝。」
  
      「好——」
  
      一时间,赞叹声大起。
  
      姑且不论诗好不好,就言语是天使所作,那就必须是好诗。
  
      这时候,有一人站起身,昂首道:「今日不敢让天使专美于前,在下也要作诗一首。」
  
      「天王锡三教,大化布寰交。
  
      海岳分南北,乾坤有九凹。
  
      山川呈锦绣,草木变丹坳。
  
      四国承恩泽,王心仰岱巢。」
  
      本来一众大臣脸带愤怒,结果听得此诗,一个个忍不住点头称赞。
  
      就连夏完淳也赞叹不止。
  
      这完全是一首向大明表明朝鲜尊崇之心的诗词,诗韵还在其次,关键是其立意,就值得夸赞。
  
      台上高坐的朝鲜王也露出了笑容。
  
      一场酒席宾主尽欢。
  
      夜里,左议政李景奭带着礼曹参判,一同在慕华馆,拜访天使。
  
      对于他们的目的,夏完淳心知肚明。
  
      无外乎想要明白他抵达朝鲜来的目的罢了。
  
      所有人都不会相信,名义上大明皇帝派使臣来褒奖朝鲜王忠诚。
  
      夏完淳在书房,很是认真地招待两人。
  
      此时的朝鲜也是寒风刺骨,但整个慕华馆却烧起了地龙,暖和的很。
  
      夏完淳就随意地披了件外套,倒了两杯茶水:
  
      「请尝尝,这是我从江南带过来的西湖龙井,就算在江南也是很少,得靠抢的才能买到。」
  
      左议政李景奭则尝了一口,赞叹道:「好茶,入口微涩,但旋即又无限回味甘甜,却是不错——」
  
      「天使如此破费,倒是让老夫汗颜。」
  
      「你我两国如此关系,何须如此见外?」
  
      夏完淳摇摇头。
  
      「不知天使来我朝鲜,可是有什么要事?」
  
      「要事倒是谈不上——」
  
      夏完淳露出了一丝笑容,实乃两件事尔。
  
      说着,他竟然伸出了两根手指。
  
      这让李景奭讶然,但心中松了口气。
  
      既然如此轻易的张开口,那么就代
  
      表着事情并不大。
  
      如此,朝鲜也能周转过去,不至于太过于为难。
  
      他瞥了一眼身旁的礼曹参判,在他的怀中,安静地待着价值三千块银圆的银票。
  
      如今看情况,根本就不用去花了。
  
      还是年轻人好伺候啊!
  
      「贵使请明言,但凡是我朝鲜能做到的,举国上下必定奔赴而行。」
  
      「也不是什么大事。」夏完淳沉吟片刻,琢磨着到底要先说哪一件最好。
  
      最后,他决定还是先易后难。
  
      「第一件事,就是为我国秦王殿下,求娶贵国公主——」
  
      「秦王?」李景奭一愣,随机看了一眼礼曹参判。
  
      秦王作为大明皇帝的庶长子,继承了其显赫的秦王之爵,要知道这可是大明宗脉,其地位非同一般。
  
      他心中不由得泛起一丝窃喜。
  
      随后,又有些可惜。
  
      这要是跟当朝的太子联姻,那未来的收获可就大了去了。
  
      区区一个公主,根本就算不了什么。
  
      「这是我国的荣幸。」李景奭忙点头:「除了秦王以外,不知太子殿下可愿……」
  
      「此乃陛下圣裁,非我等可以妄言。」
  
      夏完淳直接摇头。
  
      「秦王与贵国联姻,也是经过朝堂三番两次的议论之后,才算是真切地通行了。」
  
      李景奭露出一丝失望。
  
      除了大明开国的两三位皇帝,后面基本上就没有选拔过朝鲜女子入过皇宫,这对于日益精进的明朝关系来说是大为不利的。
  
      不过,与秦王联姻,也算是不错。
  
      待其平静后,夏完淳则沉声道:「另外,贵国世子年岁也不小了,可去北京一趟游学。」
  
      「大明的国子监,学资扎实,有学问的人不少……」
  
      「这——」
  
      听闻到这句话,李景奭瞬间心头炸裂。
  
      他第一时间就想到的是以世子为质。
  
      但转眼间又想到,明、朝关系密切,不至于如此,那么其深意为何呢?
  
      「那不知世子要在北京待多久?」
  
      「两三年即可。」夏完淳轻声道:「沐浴华风,体验一番大明的风土人情即可。」
  
      「贵国莫要多想。」
  
      这怎么不让人多想?
  
      「此事事关重大,还得我回宫禀明殿下再说。」
  
      言罢,他就匆匆而出,脚步上有着说不出的急切。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