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改棉为田

2024-04-11 作者: 飞天缆车
第三十八章改棉为田    绍武十八年,八月初一。
  
      秋老虎依旧在整个北方徘回,但绿黄色的麦浪,却荡漾起别样的风景,让农人乐开花。
  
      不过,对于天津来说,粮食只不过占据收获的三成,三角淀汇集了凤河、荤河、会通河,是北方数一数二的水资源富裕之地。
  
      故而,整个天津府种植了大量的棉花。
  
      浪费大量的水源灌既,使得天津府的棉花耕种面积,达到了八万亩。
  
      极大的助推了天津的纺织业发展。
  
      百姓们乐意种棉花,因为天津府地税两分,种棉花卖的钱比粮食贵,收入自然就高了。
  
      棉花亩产两百来斤,而小麦也只是略胜一筹,卖得的钱财则是翻倍,只要不是傻子都会有选择。
  
      官府上下对于棉花也看重。
  
      种棉花,就能交税,棉花售卖再赚一笔,纺织后又收一笔。
  
      如此一来,就诞生了棉地与粮地抢水之争,闹腾个不行。
  
      天津府衙只能和稀泥,一味的湖弄,镇压。
  
      “大老爷,不好了,又抢水了!”
  
      破旧的县衙中,几个白役快马加鞭地汇报着,身上的汗水已经打湿了衣衫,极其贴身。
  
      “是哪两个村?”
  
      知县无奈抬起头。
  
      “赵家村和李家村。”
  
      “胆大妄为。”
  
      知县闻言,怒斥一声后,则又泄了气:“告诉他们,若是有了死伤,耽搁了老爷的考成,今年冬日的徭役就征他们全村。”
  
      “是!”
  
      就在他歇口气的时候,忽然师爷跑了过来:
  
      “东翁,府尊老爷发来书信,要您尽快的去往府城。”
  
      “为何?”
  
      “听闻其越王殿下来了。”
  
      知县闻言,不由得滴咕道:“大热天的,都要过中秋节了,越王殿下还跑什么?”
  
      没得办法,他只能收拾一番,乘着马车去往天津府城。
  
      待他赶至府城时,天津下属各县知县,也匆忙而来。
  
      等了大半天,才在府衙迎接了越王殿下。
  
      年不过十七的越王,这几个月在八部观政,倒是培养了几分气魄,他昂首挺胸,直接一屁股坐下:
  
      “尔等都坐下吧!”
  
      “是!”
  
      大大小小十几个官,一个个挨着半边屁股,谨小慎微得看着这位亲王。
  
      “我想你们此时,不定的再揣测我的来意。”
  
      越王随口说着,脸上带着一丝笑意。
  
      知府脸上带着尬笑:“大王的心思,非臣等可揣摩的。”
  
      “我也不瞒着你们。”
  
      越王没理会他,直接看着众人道:“天津府今年夏税上缴一百三十万块?粮六十万石。”
  
      “这里面没有掺假?没有苛待百姓?”
  
      “亦或者这是天津府真正的赋税?”
  
      这番话一出,众人神色大变。
  
      赋税缴得多了,也有错?
  
      “别瞎猜。”
  
      越王嘴角翘起,掌控人心的滋味是真好。
  
      “苏州府年税五百万块,松江府六百万块,天津这点钱不算什么。”
  
      “我来到天津,就是要核实一番,知晓其真假或者有什么隐瞒的。”
  
      这番话,倒是让他们落下来心。
  
      天津知府则插嘴道:“大王,如今赋税多少,不是财部征收吗?”
  
      “县中的户曹,可只有存钱,而无收税的事。”
  
      财部在各府县,设立税司,直接雇佣人对赋税征收,然后按照三七分成,直接把属于地方衙门的赋税交给他们,剩余的则是送到京城。
  
      故而,知府说的没错,地方是无法干涉到赋税的。
  
      对此,越王则直起腰,望着这位知府,轻笑道:“固然如此,但税司征收的凭证,可是由你们县衙度量的。”
  
      “划多划少,可是一大笔钱。”
  
      地方度量土地,制出黄册,然后各乡凭册所呈纳税。
  
      税司虽遍布各大行省,但如果要把统计土地的事情交给他们,那么税司五六千人,起码要翻个七八倍。
  
      此话一落,众人脸色未变,但眼神已然不对。
  
      “算了,我直说吧!”
  
      见这些人终于认真了,越王则越发的放松了,他随口道:“有人谈及天津府,言语改麦为棉,大量的河水被用于棉田,而麦地则无滴水。”
  
      “要知道,民以食为天,天津府的粮食不仅要自用,还得供给京城,如今一年比一年少,这成何体统?”
  
      以农为本,粮食第一。
  
      虽然朝廷和皇帝吃着南方大米,但天津府的粮食却涉及到京城百姓的吃食,不得不引起重视。
  
      当然,在这个时代,得上头有人传达,不然御史哪里知道?
  
      棉田抢水之事愈演愈烈,天津府的某些人,就发动了乡党这个人脉,从而惊动了御史。
  
      御史们风闻奏事,对于这个问题自然群起弹劾。
  
      因为涉及到了千百年来的共识:粮食第一。
  
      赋税反而不太重要了。
  
      话音落地无声。
  
      但却在所有人心中惊起了大浪。
  
      棉花关乎赋税,更是涉及到隐晦的利益链条,轻易的动弹不得。
  
      例如,丧失了本地棉花,天津府纺织业就少了一个补充,利益自然受损。
  
      “朝廷是要改换棉田吗?”知府小心翼翼地问道。
  
      “有这个打算。”
  
      越王手指敲打着桌面:“不止你们天津,京畿附近的上田,基本上都种了棉花。”
  
      “朝廷在顺天府、天津府,乃至于河北府,可都是以收粮为主,目的自然就是供给京城。”
  
      说到这,他目光一凝,声音铿锵有力:“京城,大于一切。”
  
      众官默然。
  
      这句话是极有道理的。
  
      说句事实,哪怕整个天津府的人都饿死了,只要京城平稳,这种代价很容易被接受。
  
      “今秋之后,棉花采摘结束,我要所有的棉田捣毁。”
  
      越王冷静的声音响起,让众官员心神恍忽:
  
      “本王,亲自督办,尔等好自为之。”
  
      见其走后,众官们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
  
      “天津府一年可有十万余包棉花,事官数万百姓的生计,更是关乎上百座工场的运转……”
  
      “一旦这些棉田被毁,后果不堪设想。”
  
      “赋税(小钱包)怕是难看了——”
  
      讨论了大半个时辰,所有人不得不承认,皇帝派越王来,真的是一部好棋。
  
      这位年轻气盛的大王,怎么可能会被他们收买?
  
      湖弄都难湖弄。
  
      在这种一筹莫展之际,天津府的棉纺业,不得不迎来了改革:大量进口接受山东、江南的棉花。
  
      便宜的本地棉用不了了,只能进口他省。
  
      原本有些回落的棉花价格,再次上升。
  
      京城的棉布也应声上涨。
  
      许多准备入冬衣服的百姓,忍不住骂了起来。
  
      同时,京城和天津府粮价,也微挫了几分。
  
      ……
  
      此时,在棉兰老岛。
  
      齐王登临之后,命之为安海岛。
  
      齐国都城,临淄。
  
      随着齐王的降临,这座城池似乎越发的繁荣了,人口汇聚,熙熙攘攘。
  
      但这位国王,却没心思欣赏城内的繁华,而是骑着马,快步来到港口,目视着港口处的一艘船船只。
  
      随着时间的推移,船只越来越多,逐渐填满了整个港湾。
  
      “外臣,吕宋水师游击马英,叩见大王。”
  
      最大的一艘旗舰上,悬挂着日月旗迎风招展,在靠岸后,下来了一位满脸黢黑,腰肢挺拔的大汉。
  
      只见他穿着戎袍,挎着刀,见到身穿蟒袍的齐王,立马三两步向前,直挺挺的跪了下来。
  
      “马将军辛苦了。”
  
      齐王哈哈一笑:“我等将军,如盼甘霖啊!”
  
      吕宋水师,担负着保卫南洋航线、吕宋总督府的,以及保护齐国的任务,故而规模较大。
  
      计,三千料大船一艘,千料及以上大船七艘,剩余的都是八百料的海船。
  
      总数达到了三千人。
  
      在整个南洋,仅次于荷兰人,可谓实力强悍。
  
      吕宋每年光是养水师,就超过了十万块,付出极大。
  
      但是皇帝一句话,吕宋水师就必须听从齐王的指令,攻击苏禄国。
  
      “大王,旗舰乃是三千料大船,名为蛟龙号,在整个南洋纵横。”
  
      马英笑着在前方带路,一边躬身解释:
  
      “甲板上下两层,共有六十八门大炮,载有水手五百余人,犹如改之龙王,无人匹敌。”
  
      “如今外臣不仅带来了蛟龙号,还带来了大小战船三十艘,兵卒两千人,南洋除了那群荷兰人,无人敢惹。”
  
      “除此以外,吕宋总督府还征用了二十艘商船,可以运载兵马三千来人……”
  
      “恩,不错。”
  
      齐王点点头,看着宽阔到能跑马的甲板,他心中满意至极。
  
      我齐国,有朝一日也要有如此多的船舰。
  
      下了船,齐王笑道:“临淄城虽然不如吕宋,但近些年倒是也有了些人气,酒水衣物倒是可以补充一二。”
  
      “如果你们喜欢吃水果的话,这里的甘蔗倒是不错。”
  
      马英笑了笑,恭维了几句,立马就回到船上:
  
      “告诉所有人,除了补充物资外,其他人都不得下船,违令者军法处置。”
  
      “遵令——”
  
      眺望着远方的临淄城,高大的城墙若隐若现,他不由滴咕道:
  
      “齐国也种甘蔗了,糖寮看来又多了个对手。”
  
      吕宋与齐国之间虽然有一群岛屿相隔,但相似度实在太高。
  
      同样的岛屿气候,热带潮湿,同样的山多平原少,自然存在竞争关系。
  
      他在吕宋,可是有不少的甘蔗园,糖寮自然也有,糖价的降低可是影响收入。
  
      “屮蛋,还得帮忙。”
  
      马英叹了口气。
  
      翌日,准备齐全的两千齐军,登上了船只。
  
      指挥这只水陆兵马的,就是齐王。
  
      站在甲板上,海风吹拂着他的脸庞,澹澹的咸味留在嘴唇上,不一会儿整个脸蛋就干巴起来,带走了水份。
  
      但他却雄心壮志。
  
      灭国之战。
  
      即使是个小国,但也能助涨他作为王者的威信。
  
      “大王——”马英走过来,恭敬道。
  
      “马将军,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齐王沉声道:
  
      “苏禄国,却是情况复杂的很……”
  
      原来,整个苏禄国,表面上是一个国家,实际上却分为三个部分。
  
      苏禄群岛的东王,巴拉望岛的峒王,以及在沙巴(马来西亚)的西王。
  
      所以在明朝,发出去十五张堪合贸易证,但苏禄国就有三个。
  
      实际上来说这是三个国家。
  
      故而,齐国这次只是拿下临近棉兰老岛的东王。
  
      “东王旗下,主要有三大岛,主岛的和乐,最大的巴西兰,以及最西边的邦奥。”
  
      “和乐岛上只有两三万人,其兵马千余……”
  
      “而峒王所属民众,也有数万。”
  
      “所以,您这次只是拿下这两王?”
  
      马英问道。
  
      “没错。”齐王干脆道:“沙巴的西王,坐落在婆罗洲上,除了勃泥国外,荷兰人也在上建立了据点。”
  
      “如今不适合与荷兰人对阵。”
  
      马英心道,齐王倒是知进退的。
  
      很快,行走了半天,船只来到了和乐岛,降临和乐城。
  
      出乎意料的是,这是一座城池。
  
      其高两丈有余,虽然都是有泥巴夯实而成,但却也算是一座坚城。
  
      甚至城外还挖了壕沟,一扫野蛮形象。
  
      “哦?这些土人倒是有些本事。”
  
      马英轻笑道,语气虽然轻视,但眼眸之中却多了一丝凝重。
  
      齐王随口道:“据我打探来的消息,苏禄国多次面临西班牙人的入侵,东王这边虽然较少,但必要的防守也是有的。”
  
      而在和乐城中,苏丹正在享受着美女佳肴,忽然就得到了外敌侵入的消息。
  
      “红毛鬼又来了?”
  
      他大惊失色。
  
      “不是,好像是明人。”
  
      “不管是什么人,都跟我守好城,另外将所有的火枪都发下去——”
  
      多年与西班牙的战争,让苏禄国进步飞快,已经会使用火枪。
  
      “轰隆——”
  
      可惜,在数门火炮的攻击下,土城坚持了不到一个时辰,就已经土崩瓦解。
  
      整个王宫,就已经显露在齐王面前。
  
      “拿下这座城,就算是把东王国拿下来。”
  
      齐王笑吟吟道。
  
      休整了两天,留下了数百人看守,船队又向北而去,攻击巴拉望岛的峒王。
  
      这一次又是干脆利落。
  
      齐王心思,西王肯定是个硬骨头,留着再打。
  
      拿下这两国后,齐国收益极大。
  
      其中,木匠三百来户,铁匠五十户,酿酒的、制陶的、织布的,更是大有人在。
  
      对于齐国来说,这些技术人才是最重要也是最稀缺的。
  
      而像是特色产品,苏木、豆蔻、降香、藤条、荜茇等,也能出口换取钱财。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