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二章诸藩

2024-04-11 作者: 飞天缆车
第八十二章诸藩    郑森来到了碧波殿,印入眼帘的就是一个等比例缩小的白帆船。
  
      而令他震撼的莫过于其上的一百二十八门火炮。
  
      听说这是水师新造的八千料大船,准备作为皇帝的万寿节的贺礼。
  
      “这得有多大?”
  
      他心里嘀咕着,又瞥了一眼这座奢华的宫殿。
  
      仅仅是这座宫殿,就耗费了近百万块,要知道整个紫禁城重修的时候才五六百万。
  
      玉泉山庄的奢靡,已经超过了紫禁城。
  
      阎应元,于成龙,刘湘客年岁相近,故而致仕时间一致,他就直接从群辅跃至首辅,让他至今都有怀疑人生。
  
      但他又想了一下蜗居在山庄里的皇帝,顿觉了然。
  
      这三人就没有一个低于七十的,在官场上盘踞四十年,也该退位让贤了。
  
      毕竟老皇帝年纪大了,老头子们奈何不了,可不得他来吗?
  
      整理好思绪,他缓步而行。
  
      “阁老,您跟我来!”
  
      引路的宦官脚步轻快,笑吟吟地在前面引路。
  
      这时候,一队宦官而过,低头行礼。
  
      郑森略微一瞥,顿觉差异:
  
      只见那群小宦官中,竟然有几个金发碧眼,高眸深目的夷人,心中不觉惊奇起来。
  
      不动声色地走了几步,他才开口道:“怎么宫里有夷人?”
  
      “回禀阁老,是辽王和邢国送来的,听说是击溃了波斯人,抢了不少贵族子弟,甚至还有几個波斯美人呢……”
  
      小宦官自知多言,忙低头不语。
  
      郑森步伐不乱,心里头倒是觉得不得劲。
  
      皇帝又是宫殿又是美人的,难道曾经英明神武的中兴圣主,变成了昏君?
  
      想到这,他心里一沉。
  
      “陛下——”待进了殿,他见到了正在逗鸟的皇帝。
  
      六十几岁的皇帝白发并不多,很快地从皇后的病逝中缓过来。
  
      亦或者说,他的爱情早已经死了,只是亲情和惯性还在。
  
      朱谊汐对于皇后的存在有着深刻的认识,其在后宫中不亚于定海神针。
  
      如今神针没了,后宫简直是风起云涌。
  
      如果再立后呢?
  
      亦或者立皇贵妃暂摄后宫事呢?
  
      前朝和内廷表面上来看是关系不大,但实际上却是密不可分。
  
      其长兄孙世瑞致仕,一群门生故吏;幼弟孙世宁还在官场,已经是一方大吏了。
  
      陕西勋贵也大多亲近太子。
  
      立了皇后,这不就是给太子找对手吗?
  
      “郑卿来了?”
  
      朱谊汐回过神来,见着头发花白,看上去比自己还老的郑森,忍不住露出一丝笑容:
  
      “今个找你来,主要是一件事。”
  
      “暹罗不是打下来了吗?朕有意把湘王移镇之,毕竟他经验丰富,治国在藩王之中也是首屈一指的。”
  
      “而且,作为嫡子,湘国如今跟他也不匹配,以大国镇之才合适!”
  
      “陛下圣明!”郑森眼珠一转,立马就拱手赞同。
  
      这事一定是皇后生前要求的。
  
      其次,这是皇帝在明示对太子的支持。
  
      最后,藩国一旦可以移镇,那么就会形成惯例,朝廷可以随时让不听话的藩王去到犄角旮旯。
  
      甚至废黜藩国。
  
      也许不会用,但存在使用的可能就行了。
  
      这是对中央集权有利的。
  
      “湘国就按照次序给谭王吧!”
  
      朱谊汐随口吩咐着。
  
      相较于建设多年的湘国,领土更大,民众更多的暹罗,则是诱惑力更大。
  
      由此,如今的藩国数量,扩大到了三十一个。
  
      其中分为四部。
  
      北方草原二国:梁国(蒙古高原西部)、福国(蒙古高原东部)。
  
      西北六国:徐国、陈国、郑国,邢国,赵国,辽国。
  
      西南二国:雍国(尼泊尔)、曹国(拉达克)。
  
      后世北海道的越国。
  
      南洋地区二十国:
  
      半岛地区的秦国(安南)、卫国(高棉)、湘国(暹罗),蓟国(马六甲半岛),蔡王(泰国南部北大年地区)
  
      棉兰老岛的齐国。
  
      苏门答腊岛的霍国、申国、杞国,虢国。
  
      爪哇岛的东为邹国,西为六国。
  
      婆罗洲的北部为倪国、西部为岐国,南部为闽国。
  
      苏拉威四岛为项国。
  
      新几内亚岛为胡国、随国、谭王。
  
      后世的东帝汶为费国。
  
      可以说,将整个南洋占了个遍,可谓是声势浩大。
  
      但这一切的代价,则又是不可小觑的。
  
      朝廷在藩国司法花费,每年在五六百万左右,而内务府同样也有相同的支出。
  
      这也就罢了,三十国不断地建设,带走了大量的百姓迁徙。
  
      每年从本土南下的人口突破了五十万。
  
      福建在短短二十来年间,预计失去了三百万人,过了四十年了,总人口还没有突破八百万。
  
      两广地区也深受其害,人口不增反减,持续地进行人口流失。
  
      这也直接导致人口增长变缓,直到如今,人口还在两亿五千万,十六年时间只是增长了两千万,可谓是大刹车。
  
      仅仅是齐国,就迁徙近两百万移民。
  
      越国则达到百万。
  
      秦国也不甘落后,同样迁徙百万众。
  
      南洋二十国,迁徙千八百人跟玩似的,而且随着开发的持续,则又不断迁人,形成循环。
  
      普通的泥腿子也就罢了,但读书人的离去却让许多人心生忧虑。
  
      在大明只能为民,在外藩则是官,差距太大。
  
      礼部统计,每年童生以上的读书人口流失数量超过千人,许多县甚至连县吏也携家带口南下。
  
      这是自绍武以来最大的民间人口迁徙。
  
      由于南洋的持续开发,除了木材和粮食多样化,成本降低不少外,矿产资源也是持续输入大明。
  
      南洋地区已经超过了日本,成为大明第二大贵金属进口地区,金、银的价格变低,而铜的价格在涨。
  
      没办法,用铜钱的人太多了。
  
      郑森小心翼翼道:“南洋总督督抚南海(巴达维亚)怕是力有所逮……”
  
      “你的意思?”
  
      “臣意分设新督,安抚藩国!”
  
      朱谊汐闻言,倒是没有立即言语,而是闭门养神,良久才道:
  
      “罢了,省得浪费人力物力,水师一分为二就不合适了……”
  
      “还是陛下考虑的周算,臣等思虑不周了!”郑森忙低头,心思百转。
  
      “南洋以镇抚、扶助、调理,而非管束,这点要牢记于心——”
  
      (本章完)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