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宣武盛世

2024-04-11 作者: 飞天缆车
第九章宣武盛世    「爷,外面风大,您还是进去吧!」
  
      西北,满清。
  
      偌大的辽京屹立在里海北部,可容纳三十万众,立马就成了整个中亚地区最大的城市。
  
      皇宫中,当朝皇帝玄烨,正坐在龙椅上,享受着海风和江风的混杂,面色潮红。
  
      「今年是哪一年了?」
  
      「回禀陛下,光武六十年了!」
  
      一旁的宦官低声道。
  
      「六十年了!」玄烨嘀咕道:「我八旗来到这西原蛮海,已经六十年了!」
  
      自他在顺治二十四年继承皇位,已经六十载。
  
      他励精图治,以史书中的西辽耶律大石激励自己,立国于异域,然后伺机反攻中原,恢复大清江山。
  
      这六十年,他不断地开拓进取,诺盖草原成了腹心;与罗刹人互有胜负,彻底占据辽河(乌拉尔河)下游,并且靠着水师独占里海。
  
      旋即,他又不断西进,借着土尔扈特部和哥萨特人,不断与奥斯曼人竞争,终于染指黑海。
  
      南以阿塞拜疆,格鲁吉亚,与奥斯曼对立。
  
      西边则是在黑海和克里米亚汗国对峙。
  
      满清的版图,已然扩充了近十倍。
  
      府县上百,人口突破三百万。
  
      核心力量的八旗,已然跃至十万户,六十余万人,随时可以提兵十万,征战四方。
  
      可惜,在他跃跃欲试东向时,东边的西域六国,却合为一体,以辽国为首成了障碍。
  
      骑兵不得上风,火器处于劣势。
  
      这些年他三番五次的提兵,却没有占什么便宜,心气不自觉就没了。
  
      「何时能归故乡呀!」他心中哀嚎着。
  
      年迈的身躯,已然在催促他准备后事,为这个政权选取下一个继承人。
  
      「陛下,四爷求见!」
  
      「让他过来吧!」
  
      玄烨随口道。
  
      「父皇,罗刹人在北方取得大胜,赢得出海口后,已然胆气十足,这次挑衅虽由哥萨克人起,但实质上却是罗刹人。」
  
      四皇子低头,汇报着此次北巡的心得:「据闻,俄罗斯人已经与克里米亚汗国达成临时和议,随时准备与我国争夺辽河。」
  
      「罗刹王彼得一世是个有胆气的,敢孤身一人去欧洲求学,并且回国后实行改革,一如战国时的赵武灵王,虽已死,但如今罗刹人野心勃勃……」
  
      「嗯!」玄烨轻嗯一声,道:「八旗已然待命,随时可点兵出击,粮草辎重也是不缺!」
  
      「不过,老四,你觉得大清接下来该如何?」
  
      四皇子一愣,然后咬着牙道:「自从大清迈入黑海后,已然是战争之世,改革才是求存变强之根本。」
  
      「虽不至于效仿罗刹人,但借鉴一番也是可行的。」
  
      「例如?」玄烨继续问道。。
  
      四皇子心中一定,继续道:「可广建工场,鼓励贸易,建立科举选官,以及革新武器和战术……」
  
      相较于罗刹人的中央集权,满清作为半奴隶半封建社会,又汲取了汉人的精华,已然建立了完善的官僚体制。
  
      故而,如今满清的革新,就着重与军事和商人,扫除如今的重农抑商政策。
  
      「朕身子日衰,即日起,你监国吧,准备应对罗刹人的野心!」
  
      四皇子大喜过望,忙不迭叩首。
  
      数月后,还未等到罗刹人的大兵,玄烨就油尽灯枯了,做出了最后的遗言:
  
      「汝继位后,须得尽快安葬孝庄太后,停了几十年了,已经够了!」
  
      言罢,他就咽气了。
  
      四皇子
  
      胤禛继位,给其父上庙号为高祖,改元成武。
  
      新帝继位的第一战,就是汹涌而来的罗刹新军。
  
      ……
  
      与此同时,北京城也是汹涌澎湃。
  
      宣武三十年,刚过完年,太子就一病不起,缠绵病榻多日。
  
      这也就罢了,宣武皇帝突然也着了风寒,本来健康的身体就忽然倒了。
  
      皇帝和储君同时生病,且来得极其汹涌,北京城又怎能安生?
  
      乾清宫中,宣武皇帝躺在榻上,闭目休息。
  
      皇后坐在一旁抽泣着,皇太后曾氏则蹙眉:「哭什么,惹人心烦,不能解决问题?」
  
      「是!」皇后一愣,才缓过来。
  
      曾氏给皇帝掖下衣被,然后又拄着拐杖去东宫。
  
      相较于皇帝,太子则咳嗽的厉害,一盆盆的痰盂,浓厚的药香,初临的曾氏也忍不住皱眉:
  
      「太子的病情如何?」
  
      「禀太后,今天算是稳住了,但后续还得看太子……」
  
      「要是太子自己能行,我要你们这群太医何用?」
  
      曾氏怒斥道。
  
      这段时间以来,她的压力可是不小。
  
      她瞥向了一旁孝顺模样的太孙,忍不住点点头。
  
      待回到乾清宫,皇帝已经醒了,他颇想振作一番,但有心无力,看着母亲来了,他问道:「母后,太子那边如何了?」
  
      「老样子,撑一日是一日!」
  
      曾氏怒道:「你们这对父子,心是真狠。竟然还不及我这个老婆子能活,就眼睁睁的想让我白发人送黑发人?」
  
      「心。也太狠了!」
  
      宣武皇帝苦笑道:「非儿子不孝,实在无能为力呀……」
  
      「罢了!」曾氏到底是经历过几十年风雨,整理好心情道:「国不可一日无君,你们父子倒了,大明不能倒。」
  
      「母后,你的意思?」
  
      「依哀家的意思,让太孙监国吧。」
  
      宣武皇帝闭目思虑片刻,就应下来:「太孙年岁不小,监国正合适!」
  
      翌日,太孙监国,北京城瞬间满城风雨。
  
      谁都没有料到,皇帝和太子竟然都病得如此严重。
  
      及至三月,一场倒春寒到来,太子终于扛不住,咳嗽半天才离去。
  
      待得知太子病逝时,宣武皇帝虽然哀伤但却又缓了口气。
  
      太子柔弱,不似人君。
  
      太孙虽是中庸之才,但却强之太多,算是勉强合格的人选了。
  
      又过了几日,皇帝也不行了。
  
      在一众文武勋贵中,宣武皇帝安排了后事,为太孙继位后掌权铺路。
  
      而面对自己的老母亲,宣武皇帝则述说着自己的不甘:「孩儿以宣武为年号,想着继
  
      承是世祖皇帝的遗志,大展威风,而这天下哪有布武之地?」
  
      言罢,他满心不甘而去。
  
      太孙继位后,拟定宣武皇帝庙号为显宗,改明年为承德元年。
  
      本来嗣皇帝想给自己爷爷上庙号为太宗,但却被群臣所阻。
  
      且不说成祖皇帝如何,你这让哲宗皇帝情何以堪呀?
  
      人家第二代没得太宗,你第三代得了,这不是打脸吗?
  
      显宗是汉明帝之号,「功烈光于四海,仁风行于千载」是其子汉章帝追尊他时的赞词,正好对应了显字的「显扬表彰」之义。
  
      在内阁看来,宣武皇帝虽然武功不盛,但却平稳的承接了绍武之治,开创了宣武盛世,让大明的仁政武功达到了全盛。
  
      截止宣武三十年,大明有省二十七,四将军府,两
  
      总督府。
  
      合计府四百八十,县一千八百二十。
  
      京营二十万,边军二十万,地方巡防营五十万,水师五万,合计九十五万。
  
      至于人口,更是直接跨越到了三亿的门槛,达到了三亿一千万。
  
      而且据内阁所知,仅仅南洋就外流上千万人,而且都是青壮年。
  
      要不是这些年持续的人口外流,大明人口早就突破三亿了。
  
      如此庞大的人口,自然就贡献了大量的赋税。
  
      早在宣武十四年,赋税就跨越到一亿五千万。
  
      及至宣武二十九年底,由于与藩国贸易不断攀升,赋税抵达至一亿七千万,几乎比绍武时期翻了一倍。
  
      如此看来,显宗倒是委屈他了。
  
      免费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