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六章 发疯的读书人

2024-04-16 作者: 张围
第二百七十六章发疯的读书人    张阳先是行礼,“郑公,若世道的不公不让说!那才是最大的不公!揭露丑恶若不是正道,敢问人间正道何在?”
  
      魏征闻言笑了,“昨日杜正伦等人进言,要将红楼列为禁书,今日陛下在朝堂下旨了。”
  
      “那就是说有人怕了。”
  
      魏征点头,“朝中为了平稳推行科举,不想在这个过程中再生枝节,陛下旨意让红楼列为禁书,只是一时的退让,老夫一个人不同意也不能动摇大势所趋,世家势大难以想象。”
  
      张阳向魏征行礼,“郑公放心,这世上的正道是磨灭不掉的,正道中人是杀不完的,他们越着急红楼中的丑恶正是他们。”
  
      “老夫倒是希望还有更多类似于红楼的书籍出世。”
  
      魏征一脸满意地离开了。
  
      李承乾还呆愣着,脑海中回想着张阳与魏征之间的谈话,也跟不上俩人的思路,只能一点点揣摩着。
  
      “红楼真的成禁书了?”
  
      李承乾后知后觉问道。
  
      “郑公刚刚都说了,陛下也下旨了。”
  
      李承乾好奇问道:“红楼若成了禁书,你该如何?”
  
      张阳揣着手,目光看向东宫殿外,“红楼其实是当年我老师让我看的书籍,也是我们这些学生必看的书籍。”
  
      “你的老师一定是一位很厉害的人。”
  
      “是呀,确实是一个很厉害的人。”
  
      “你刚刚说我们?你的老师不只是只有你一个弟子吗?”
  
      张阳仔细回忆着,“我的老师教出了很多弟子,教了好多代人,教了一辈子书,与我同代的人也在其他领域有很多成就,其中一位成了一个很厉害的外科医生。”
  
      “还有的跟随老师的脚步成了教书的夫子,我有一个师姐很厉害,传说她参与设计一种能够带人上天飞的东西。”
  
      李承乾不禁抬头,“能够带人飞的东西?”
  
      “我还有一些同学,不过老师的弟子中翘楚也只是少数,大多数与我一样,也只是寻常之辈。”
  
      “那你跟随你老师学到了什么?”
  
      张阳笑道:“我学到的很多,小时候我会跟着父母学一些手艺上的工作,我父母只是普通工人我跟着学了一些五金和机械上的本领,再以后我学业有成,离开了父母,去跟随别的老师,学了经济。”
  
      回忆完这样,张阳笑道:“都是以前的事情了,在我的家乡很注重读书,我小时候的时光都是在学本领和读书中度过的。”
  
      李承乾感慨道:“这也难怪,你能的本领之多,想必小时非常刻苦。”
  
      “那段时光还是值得回忆的。”
  
      “你们互称同学?”
  
      “就是同窗的意思。”张阳摇着扇子淡然说道,给李承乾倒上一碗茶水。
  
      “你的同学现在都在何处,你说的那位师姐在哪儿?”
  
      把茶碗递给李承乾,张阳低声讲述着,“我的老师已经过世了,我的同学也都在天南地北各处活着,我们相隔很远,大家为了自己的事业都去了别处。”
  
      “很远?”
  
      “嗯,很远很远。”
  
      看到张阳脸上的微笑,李承乾释然道:“你这么说好似你这辈子都见不到你的同学一般。”
  
      张阳拿出一张图纸,“我们之前看过东宫环境,既然掌管东宫内外事务,也能将东宫进行改造?”
  
      “改造……”李承乾犹豫道:“只要动静不大都没有关系。”
  
      “那就加几间房子。”张阳指着图纸解释道:“这里是厨房,用来做饭,这里是两间宿舍,这里是茅厕。”
  
      李承乾不解道:“这个茅厕为何这么大?”
  
      “其实这里分男厕和女厕,东宫这么多人呢,总要好好安排一番。”
  
      “父皇总说你有些奇怪的讲究,现在看来还真是。”
  
      张阳解释道:“这叫讲卫生。”
  
      李承乾点头,“孤让工部的人安排。”
  
      又和太子下了几局棋,张阳这才离开东宫,老旧的东宫到处可以看到岁月的痕迹,除了李承乾的住处,在一些荒凉的角落,可以见到前隋的事物,一块圆石上就刻画着一个皇帝站在一条河边,河内是一群劳作的百姓。
  
      这像是杨广开辟运河的画面。
  
      还有一些奇装异服的人向着太极殿朝拜,这应该是当年隋朝重新稳定丝绸之路的事情。
  
      送媳妇去立政殿时,她还交代了要帮拿一些书籍。
  
      走到崇文殿,这里还是这么冷清,没什么人愿意来这里,张阳推开门,看着一排排书架,按照媳妇做好的记号,将之前借阅的书籍放回原处,再拿几卷书。
  
      这个崇文殿没有主人,有时候也担心突然跳出来一个人说这里是他的地盘,他在这里苦修数十年已经成了一个高手。
  
      一般藏书地都有绝世高手镇守,要不就是在有很多机关的地方。
  
      拿了六卷关于汉书的记录书卷,放入李玥的书包中。
  
      这个书包也用两年了,显得有些老旧,皮革都是结实也有开线的地方,带回家好好缝补一番还能用。
  
      收拾好书架,关好崇文殿的门。
  
      离开崇文殿,一路走在宫中的小道上,快到立政殿的时候宫女和太监也多了。
  
      再走一段路就到了热闹的立政殿。
  
      张阳往殿内看了一眼,就见媳妇正和一个中年女子聊着天,长孙皇后也在一旁,还有太上皇李渊。
  
      襁褓中的小兕子就在摇篮中,李丽质耐心地推着摇篮。
  
      场面很温馨,众人都是有说有笑的。
  
      “你就是张阳?”
  
      听到一声问候,张阳侧目看去是个和太子年纪相仿的少年,好奇问道:“你是?”
  
      “李恪。”
  
      对方只是吐出两个字,板着一张脸酷酷的模样,身上嗮得黝黑。
  
      张阳正思索着……
  
      “汉王。”对方又补充道。
  
      瞧着这个酷酷少年,张阳拱手道:“原来是汉王殿下,久仰久仰。”
  
      “嗯。”他板着脸应了一声,继续在殿门口站得笔直。
  
      嗯,不仅酷话还少……
  
      不一会儿李玥便出来了,她牵起张阳的手,“我们回家吧。”
  
      走之前,张阳又瞧了眼李恪,不禁问道:“这小子你认识吗?”
  
      李玥也皱眉看了眼,“不认识。”
  
      夫妻俩的话语李恪听在耳中,神情没有任何波动。
  
      又走了脚步,张阳接着问道;“刚刚在立政殿的那个女子是谁?”
  
      李玥解释道:“她是杨妃前来探望皇后的。”
  
      “原来是如此。”
  
      杨妃也是一个很有争议的女人,再想站在立政殿前那酷酷少年,仔细想想除了是杨妃的儿子李恪还能是谁。
  
      李世民的几个儿子中,如今最熟悉的就是太子和李泰了,至于其他嫔妃给李世民生的儿子还真没见过。
  
      比如说那让人瞒报田赋的阴妃儿子李佑,也没见过这孩子,听说这孩子很不懂事,都已经被李世民外派出去了。
  
      皇宫这么多的嫔妃,还有李世民这么多儿子女儿,光是想想就替皇后觉得压力山大。
  
      李玥一边走着一边确认背包中的书卷没错,这才走出皇城。
  
      眼看就要入秋,阳光下的长安城依旧炎热。
  
      夫妻俩人来到家门口,刚走入院子里就看到李泰。
  
      这胖子一点都不把自己当外人,正拿着肉干逗弄着小熊。
  
      被李玥瞪了一眼,小熊这才怂怂地回到自己的小窝。
  
      “皇姐,姐夫!上官仪要成婚了,就在下月初一。”李泰心情很不错,他让门外的侍卫送来一盒肉干,“这是突厥人送来的风干牛肉,宫里没人爱吃我就带来了。”
  
      “上官仪要成婚了?”
  
      李泰点头,“村子里已经在准备了。”
  
      李玥拿过肉干,拿出一些倒入了小熊的碗中,“既然是我们村子的婚事,身为主人家也该在场,于情于理上官仪也帮我们做了这么多事。”
  
      见夫君翻找着他的工具箱也不说话,李玥道:“夫君?”
  
      “我在找给他的成婚礼物。”
  
      李泰笑道:“那我先回去了,还要去请王叔。”
  
      在自己的工具箱里翻找了好一会儿,张阳拿出杯子,杯子的内部是用铁片做,外部是木筒,算是一个简单的保温杯了。
  
      看夫君把杯子放在桌子上,李玥看了沉默许久,然后气馁摇头,“夫君就送一个把杯子?”
  
      “这是保温杯,我自己也就一个。”张阳指着杯子内部,“这里面的铁片我废了好大劲才嵌进去的。”
  
      “上官仪给我们帮了这么多忙,给一个杯子是不是太轻了?”李玥回到自己的房间。
  
      她忙前忙后地连夜改了一件衣服。
  
      一件衣服一个杯子就是给上官仪的成婚礼物,要是直接送钱也太土气了,人家读书人说不定不会收银钱。
  
      红楼终究被列为了禁书,这不仅不会断绝红楼的传播,反而对红楼来说更是一件好事,这会使得红楼在民间的名声更大。
  
      不说红楼本身的故事就非常耐人寻味,再有这一次推波助澜,只会更加激起人们的好奇心。
  
      想要阻止红楼的传读已经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一传十,十传百只会越来越多的人知道这卷书,李世民的政令传播速度不见得会比红楼更快。
  
      到了上官仪成婚的日子,当天上午夫妻俩收拾了一番离开家门,走出长安城城门的时候就看到城外正在焚烧书籍。
  
      一卷卷的红楼被丢入了火中,有些近乎疯狂的读书人指着火中的燃烧的红楼痛骂着,直到越来越多的人唾骂红楼,撕了手中的书将其丢入火中。
  
      列为禁书的红楼,遭到了越来越多读书人反对,他们歌颂的是圣人典籍,他们痛恨的是歪门邪道。
  
      世家痛恨一切他们不认同的新事物,他们这群人最害怕世道变化,最害怕陌生感,因为这个世道只要还是他们眼中古老的样子,他们的地位就永远不会被动摇。
  
      视红楼为眼中钉也是如此,这些读书人中有多少是世家子弟,有多少人被怂恿,还有多少人是来冷眼旁观的。
  
      李玥冷冷看了一眼,“不知道欧阳询老先生看到这一幕会怎么想。”
  
      说完这话,她便沉着脸走入了马车。
  
      张阳无奈一笑。
  
      类似红楼反抗封建礼教的书有很多,反抗的精神是杀不完的。
  
      其实西厢记也是一个很不错的故事。
  
      “走吧。”李玥轻声说了一句。
  
      张阳挥动马鞭,马儿迈着蹄子离开长安城。
  
      呐喊,怒骂,嘶吼,这些发了疯似的读书人将红楼视作魔鬼。
  
      这种愚昧的行为只有他们自己乐在其中,寻常百姓才不会当回事,人们只会诧异地看一眼,顶多议论几句便会很快忘了这件事,以后人们会记得红楼的故事。
  
      他们不会记住这些发了疯的读书人,他们的行为是脱离群众,越是脱离群众,在普通人眼里他们只会更像是个另类。
  
      马车走远了才听不到他们的喊声。
  
      此刻的村子很热闹,这个村子已经很久没有喜事了。
  
      李泰又拿出了他这个孩子王的精神,指挥着一群熊孩子抓了一头野猪。
  
      好在这头野猪没有做太大的抵抗,这小胖子的心是真大,就不怕被野猪反杀了吗?
  
      牛闯带着蓝田县的县丞给上官仪和他的妻子落户,从此他们就是骊山村的人。
  
      李玥带着新做的衣服亲自去看望上官仪的妻子。
  
      张阳拿出杯子递给他,“这是我给你做的新婚礼物,我管它叫作保温杯,保温能力有点差,把热水倒入杯子中不容易变凉,听说你最近上火厉害,你可以泡点祛火药材,时不时喝一口受益良多。”
  
      “多谢驸马。”上官仪接过杯子躬身一礼。
  
      “也是年近三十的老男人了。”张阳拍着他的肩膀,“你比我年长,我认你一个兄长,以后叫我小张就可以了。”
  
      上官仪看到杯子上还刻着两个喜字,字是连在一起的,有些不明白其中意思,可以感觉到是喜结连理的好意。
  
      “自大业年间战乱,到如今在下已颠沛流离十多年,有了今日在下还要谢过张侍郎给的安定日子。”
  
      上官仪又是躬身行礼。
  
      “有了家就有了归属,我替你高兴。”
  
      “多谢驸马与魏王安排。”
  
      等李玥走出来,她小声道:“从此上官仪就和我们村子彻底在一起了,一损俱损。”
  
      “他会更加用心的。”张阳牵着李玥的手,“我是真心为上官仪高兴,他这十多年太难了。”
  
      (本章完)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