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一十七章 你的百年风骨

2024-04-16 作者: 张围
第五百一十七章你的百年风骨    东宫,李承乾正在与门下省几个官吏商议着来年官学的开办,洛阳与潼关两州十五个县,都还没作出表率,反而有越来越多的人拖家带口,迁入关中。
  
      岑文本述说着其中的弊端,「如此一来会使关中官学开办的压力增大,甚至可能有更多的隐户,变相将孩子放在关中民户的名下,就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读书。」
  
      李承乾的神情凝重,「此事不可不察。」
  
      岑文本又道:「近来陛下给御史台增派了不少人手,马周其人办事还算干练,可以让他协助。」
  
      起初独自一人督办这件事很是困难,好在是一步步走来,推行官学很艰难,总算是有些成效。
  
      「太子殿下,官学开办是否顺利与地方的书籍相关,一个蒙学的孩子开始读书,自小到成年需要读数百卷典籍,才能堪堪踏足科举。」岑文本叹道:「若朝中没有足够的书籍来应对,只能联合地方的士族乡绅,可那些人索要甚多。」
  
      李承乾沉着脸,「孤也明白,他们一定会向朝中咬下一块肥肉,岑侍郎以为该如何是好?」
  
      「殿下,需要书籍!着述抄录书籍也需要众多的人手。」
  
      听到用度,李承乾面色犯难,「孤何尝不想,就算是父皇应付朝中诸多事宜在用度上一样很紧张。」
  
      众人发愁中,看太子殿下无可奈何,皆是一声叹息。
  
      为了大唐的强大,为了社稷与将来,科举势在必行。
  
      科举也不仅仅是考校这一环。
  
      想要科举长久开办,官学的建设是必要的,也是科举的根基,科举要长之有效,就需要有一代接着一代的读书人出现。
  
      其中最大的困难就是书籍与地方门阀的阻挠。
  
      东宫众人已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地步。
  
      李承乾挂起笑容,尽可能让当下的气氛好一些,「辛苦诸位,孤这些天会与中书省商议,尽早拿出一个章程。」
  
      「喏!」众人起身离开。
  
      坐在东宫,李承乾独自喝着茶水,在骊山有很多秘密,这些人不知道的是在骊山可以自己来制纸,甚至还能自己印刷。
  
      这个秘密只有父皇,青雀和他的侍卫,还有少许的骊山乡民知道。
  
      这也是骊山会成为禁地一般地存在的原因。
  
      而骊山的造纸术与印刷术,更是重中之重。
  
      父皇也在等着骊山造纸术成熟的一天,届时才是对世家最大的反击。
  
      谁也不知道,张阳所谓的技术改变生产力这种事情什么时候才能有成效。
  
      太子妃苏氏拿着一卷书而来,「殿下,骊山的新书。」
  
      当时在曲江池的楼台上,李承乾也旁听着崔义玄与张阳的谈话,「他不是说了不再着书吗?」
  
      太子妃解释道:「这确实是骊山送来的书籍,一送到长安城下就卖空了,宫里的人好不容易高价从别人手中买下了两卷,其中一卷已经送入甘露殿了。」
  
      李承乾拿过书卷皱眉看着,「有时候孤也想不明白张阳这个人。」
  
      看着手中的书卷上的内容,让人不禁倒吸一口凉气。
  
      而此刻,长安城内。
  
      崔义玄坐在自己的宅院中,正在与族中的子弟交代此次的安排,「既然张阳不愿意再着书了,那就是告诉族中,将余下传阅在外面的相关书卷全部焚毁。」
  
      「家主!」家仆慌慌张张而来,「家住!骊山又有书籍送到长安城。」
  
      话语被打断,崔义玄迅速夺过书籍,「张阳又着书了?」
  
      家仆回道:「现在这卷书已经传遍了长安城,外面闹哄哄的,弘文馆都吵得不成样子了。」
  
      现在的弘
  
      文馆内,一群读书人正在吵着架。
  
      王玄策本想来这一次递交自己的籍贯,好让人送去兵部,这两天许敬宗总算不来打扰自己了,这世上怎有如此奇怪的人,明明自己是个武夫,偏偏让人去文吏才去的礼部?
  
      「此书所写讥讽历代前贤!应当列为***!」
  
      「何来讥讽前贤,这书明明写着的就是你们世家的吃人之事。」
  
      「谁吃人了!尔等休要胡诌!」
  
      「呔!势力小人,看招!」
  
      弘文馆的人分为两派,一群生员扭打在一起,甚至有人拿起砚台与书卷砸人。
  
      场面好不混乱。
  
      把自己的籍贯交给弘文馆的人,送入兵部就算是真正在卫府入职了。
  
      可眼下王玄策又退了回来,这些文人狂野起来,比之卫府武将,有过之无不及。
  
      下手之狠毒,让人咋舌不已。
  
      王玄策对这里的主事解释道:「某家,还是过些天再来。」
  
      孙主事笑道:「不妨事,那就改日再来。」
  
      忧心地看了一眼弘文馆内的乱架,王玄策无奈摇头,「怎么还有人读书,读疯了。」
  
      相比红楼,梁祝都没有引起这么大轰动。
  
      此刻狂人日记一出,整个长安城的读书人都沸腾了,尤其是此书乃是骊山所出。
  
      骊山的县侯又是张阳,张阳前一天就还在曲江池向清河崔氏的崔义玄低头认错。
  
      仔细一想张阳这等狂徒妖人怎么可能轻易地认错低头。
  
      起初人们还不明白,可仔细一推敲,众人都想通了,张阳是碍于世家的名望,不得不低头。
  
      而狂人日记的所写,正是一个被压迫的普通人的荒诞故事,食肉寝皮者皆有之。
  
      只要将你视为异类,他们便会将你逼疯。
  
      长安城内,三俩读书人聚在一起,对书中内容评鉴一番,尤其是张阳不得不向崔义玄低头认错,还说自己德不配位。
  
      世家之下读书人的尊严何在!寻常人的立身之本何在!
  
      一篇狂人日记,在长安城掀起了一阵风。
  
      世家一直以来所做的不就是如此,他们排除异己,你若是不拜入世家门下,他们便会排挤你,并且断了你一生的仕途。
  
      他们在吃人,他们对社稷敲骨吸髓!
  
      有时候感情是共通的,更何况是张阳这种人,就算是以前再瞧不上他的为人作风。
  
      可众多读书人就没有被世家给盘剥控制过吗?
  
      这种怨气是常年积累的,一直以来他们都听之任之。
  
      但这种怨气就像是一个会引爆的火药桶。
  
      有了张阳的先前的遭遇,再有现在的这篇狂人日记,这一刻这种怨气终于爆发了。
  
      此刻的崔义玄怒目看着狂人日记,这上面写着的就是一个人的日记,可这个日记一篇篇读下来令人嵴背发寒。
  
      「家主!不好了,门外聚集了好多人,要来声讨家主。」
  
      崔义玄手中的书卷滑落在地,此刻他面色苍白,「难怪!难怪!张阳会如此谦卑,老夫中计矣!」
  
      他踢翻眼前的桌桉,花白的须发都在抖动。
  
      「张阳!你个女干贼!我清河一脉与你不共戴天!」
  
      皇宫内,李世民正看着手中这卷狂人日记,王公公快步来报,「陛下,赵国公来了。」
  
      李世民目光看着眼前这卷日记,「让他进来。」
  
      「喏。」
  
      这狂人日记乍一看就像是张阳瞎编的,这世上怎么会有如此离奇的事情。
  
      长孙无忌快步走来,「陛下!长安城的读书人闹起来了
  
      。」
  
      骊山的书籍都是纸张所作,装订成册。
  
      李世民翻过一页,「想来也是因为这卷书?」
  
      「陛下,崔义玄悬梁自尽。」
  
      听到这话,李世民诧异道:「死了?」
  
      「倒也没有,被他的家仆救了,不过被气得当场吐血,丢了半条命,今后怕是只能卧病在床。」
  
      李世民的神情又恢复了镇定,「辅机,你派人去一趟,就当是朕的慰问了。」
  
      「喏。」长孙无忌又道:「还有长安城那些读书人吵闹成一片,弘文馆,崇文馆打得不可开交。」
  
      「也是因为此书?」
  
      「正是。」长孙无忌又拿出一份奏章,「这是来年科举的准备。」
  
      放下这卷狂人日记,李世民错愕地笑了,拿起奏章看着,「你亲自带人去安抚那些生员与士子的情绪,再将科举的事情告知全长安城,张贴告示,让他们不要再闹事。」
  
      「喏。」
  
      崔义玄的死活陛下不在乎,若是真的出现把人逼死的情况,对张阳也不好。
  
      李世民忧愁道:「朕也希望他不要再着书了,这书也是能杀人的。」
  
      长孙无忌点头道:「是否告知张侍郎?」
  
      「朕会亲自与他说,你去安排吧。」
  
      「喏,臣告退。」
  
      皇帝不想长安城混乱,而这个时候是收拢天下读书人最好的时机,趁着书生士子们群情激奋,在此时宣布科举继续开办。
  
      无疑是给了这些士子更好的依仗。
  
      让他们知道就算是脱离了世家,他们也可以参加科举来进入仕途。
  
      这是大好时机,朝堂与陛下都不会放过。
  
      李世民心情很好,从甘露殿离开来到立政殿的后院,看着满院的菊花。
  
      「清河崔氏,你的百年风骨不过如此。」李世民突兀地笑了,想着先留张阳一条命是多么英明的决定。
  
      长安城东市的小巷,夫妻俩正在整理着各地的账册。
  
      李玥反复校对着手中两册卷宗,「夫君,范阳的粮秣赋税不对。」
  
      张阳正在放松着自己的眼睛,整理账册这种事情太过费神,「是多了,还是少了?」
  
      「少了!若是田亩数量没错,但该是一百七十万石,现在看来足足少了八十万石。」
  
      【稳定运行多年的app,媲美老版追书神器,老书虫都在用的
  
      人是一件很迂腐的事情,一个出身低微的人与一个家世显赫的人作比较。
  
      俩人的学识才略相同,却因为出身低微,从而失去了原本该有的待遇。
  
      这不就是门阀的垄断吗?
  
      张阳又拿起另一卷书,这卷书是魏书,经过南北朝几代人的编撰而成的魏史记录,其中就有记载九品中正制的由来。
  
      其实放眼历朝历代,有些人家世不显赫,往往也能成大事。
  
      如此鲜明的例子就在眼前,可是他们就是不愿意承认。
  
      中正者一般是朝中的二品,只要你是二品官吏就有推举之权,这就导致出现了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场景。
  
      在种种利益纠葛之下,导致了二品所选官吏范围内几乎都在门阀大族之间。
  
      以至于到了后来门阀世族就完全把持了官吏选拔之权。
  
      慢慢地这种制度被腐化,弊病也开始出现。
  
      世家也在那时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颠覆。
  
      在中正品第的过程中,才德逐渐被忽视,家世则越来越重要。
  
      造成了啼笑皆非的一幕,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公门有公,卿门有卿。
  
      丞相的儿子还是丞相,贩夫的儿子还是贩夫。
  
      彻底断绝了底层人往上走的道路。
  
      李玥带着两个丫头洗漱完,让她们先去睡下。
  
      走到夫君身边小声问道:「还不睡吗?」
  
      张阳放下手中的魏书,「我觉得这才是真正的吃人,敲骨吸髓的吃人。」
  
      她在一旁坐下来,「这卷书我看过,其中有不少文人添油加醋,甚至在其中美化了九品中正制。」
  
      李玥喝下一口热茶,看着漫天的星辰,「今天长安城张贴了告示,说是来年再开科举。」
  
      她苦笑道:「父皇终究是父皇,他不会放过这个机会的。」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