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七十八章 大唐的出口事业

2024-04-16 作者: 张围
第七百七十八章大唐的出口事业    “房相呐……”张阳长长一声叹息,又是点头以示中肯,“嗯,棘手。”
  
      李泰还是让自己侍卫带来葡萄,交给岑文本,又问道:“朝中还说了什么吗?”
  
      岑文本解释道:“朝中还没有议论,只是房相与陛下说了,才有了下官来骊山。”
  
      张阳笑道:“前有长孙无忌针对,后有房相惦记,再有陛下跃跃欲试恨不得来骊山打劫,在下为骊山的将来担忧。”
  
      “县侯多想了,只要骊山不做什么出格的事,骊山会好好的。”
  
      李泰的目光看了看姐夫,又看向岑文本,叹道:“岑侍郎还要去酒场看账目吧。”
  
      “下官自己去便可,希望朝中将太原的地契送到县侯手中时,骊山能够履约。”
  
      说罢,岑文本一手提着篮子就走了。
  
      李泰挠了挠头,“姐夫,房相是个很难对付的人。”
  
      张阳颔首道:“我知道。”
  
      “当年房相在秦王府便一直掌管军谋大事多年,足智多谋,父皇常说筹谋帷幄,定社稷之功。”
  
      “魏王殿下不用想太多,过些天书院就建设好了,不要被这些事分心。”
  
      正是关中酷暑天,家里的几头熊总是无精打采的。
  
      熊也是要散热的,小清清坐在熊背上就会觉得更热了。
  
      她穿着草鞋匆匆跑回屋中,又匆匆拿出一根根缎带,闲着无事就会将熊大的毛全部绑起来,就像是一根根竖起来的小辫子。
  
      半个时辰后,张阳和李玥从午睡中醒来,就看见现在的熊大像一只大刺猬。
  
      小清清还是很满意她的成果,“爹,这样熊大是不是不会觉得热了?”
  
      屋内还是挺凉快的,张阳光着脚走着,百无聊赖地坐在小凳子上,“嗯,注意熊大的皮肤病,家里的那几头小熊呢?”
  
      “王奶奶都给它们剪了。”
  
      王婶把其他几头小熊的毛发都剪薄了,可以帮助它们散热。
  
      小清清不舍得熊大的毛被剪了,可若是熊毛一直捂着,对它们的散热和皮肤都不好,毕竟这里是关中。
  
      闷热之下,它也会生病的。
  
      看熊大趴在小清清身边正睡着,只要能在小主人身边它的毛发就不重要了。
  
      儿子已经快一岁了,现在只会呀呀呀地叫唤,偶尔还能说一两个字,他在婴儿车里睡得正香。
  
      弟弟妹妹也才从午休中醒来,一个个无精打采地坐在华清池边,她们的脚丫子就泡在池水中,这样还能感受到一些清凉。
  
      杨婶带着一份卷宗而来,“县侯,宫里送来的。”
  
      张阳接过卷宗看了一眼,陛下说话算话,真将太原的茶山送来了,有了这个地契骊山随时可以去收地。
  
      走入自己的书房中,张阳皱眉看着书桌上的玩具,甚至还有吃剩下的半张饼。
  
      也不知道女儿偷溜进书房都在做什么,张阳将卷宗放在书架上方,再从一旁的架子上拿下一卷账本,“晋王殿下。”
  
      李治闻声而来,“在,有什么吩咐?”
  
      “麻烦晋王殿下将这个账目交给村口的士卒,让他们将这送到房相府上,给房相。”
  
      “嗯。”
  
      “慢着。”张阳又叫住他,再叮嘱道:“再去你皇叔那儿告他一声,说是葡萄可以拿出去卖了。”
  
      “好。”
  
      李治收到话语便带着李福与李明一起离开。
  
      再看一眼书桌上,将女儿的玩具都放下,将剩下的半张饼给吃了,看她写写画画的,似乎在学笔迹。
  
      张阳收拾好书房,查看着上官仪的太府寺奏章,整理一番还要送到朝中。
  
      太府寺的诸多事宜该禀报,还是需要禀报的。
  
      这两天,上官仪很忙碌,看着奏章上田亩数量,这些田亩都是附近村县愿意和太府寺合作的。
  
      退耕还林之策在葡萄的利益下,他们也愿意配合。
  
      葡萄是时季水果,临时再种是不行了。
  
      他们倒是不怕太府寺会赖账,愿意先将荒芜的田地种树,来年再赶时季种葡萄,上官仪的估算是来年关中可以有六百余亩地来种。
  
      他的估计多半不会错。
  
      事情一过脑子,张阳又觉得什么地方不对,想起了岑文本的话。
  
      忽然觉得让李治传话将账目送给房玄龄不太妥当。
  
      骊山原本是不知情房相与陛下说起这件事。
  
      岑文本也没明说这件事就是房相讲的。
  
      房相一拿到账目难免就会觉得骊山多猜疑,骊山在人品上就差了一截。
  
      “文本兄,你又在害我。”
  
      张阳索然一叹,竟然又被罢了一道,真是不能小看天下聪明人,一个个都活成了人精。
  
      屋外传来了孩子们的话语声,小武已经开始给弟弟妹妹上数术课。
  
      现在她们每天要上三节课,一节课是小慧给她们讲解典籍,一节课是李玥的明经课,还有一节是小武的数学课。
  
      每过三天就是体育课,张阳接过媳妇递来的茶水,现在去拦着李治也来不及了,多半现在已经将账目送出去。
  
      小清清最近写字有进步,她的身手也更好,现在就在王婶面前练踢腿,还有模有样的。
  
      “爹爹,家里的竹子要吃完了。”
  
      张阳整理好太府寺的奏章点头道:“这就去砍竹子。”
  
      说罢,走出书房,父女俩一起穿好草鞋出门,王婶眯眼看着父女俩走路的模样就道:“公主殿下,看小郡主与县侯走路的模样。”
  
      李玥收拾着晾晒的书卷,抬眼一看就见到女儿就跟在夫君身侧走出家门。
  
      父女走路的姿势一模一样,这种景象不由地令人看之一笑。
  
      张阳带着女儿走到竹林,从这里就可以看到远处的正在修建的书院,书院的屋顶已经建设好了,书院的后方是一排排的小房子,这些小房子是用来做宿舍用的,都是一间间的小平房。
  
      最多也就三层,建设书院的工匠都是从工部来的,不敢在建设上太过逾制。
  
      小清清捡着地上的竹支,不一会儿怀着就抱着一大摞,她小脸被嗮得通红,手脚还挺麻利的。
  
      父女俩砍了竹子,便在沟渠边歇脚。
  
      张阳拿着手中的小刀给竹节挖着洞,再捡起一块石头打磨去竹节的毛刺,拿出自己准备的一个哨子,将哨子的底部拆开,套在竹节上,一个简陋的竖笛就做好了。
  
      将它拿在手中,张阳回忆着曲子便开始吹奏起来。
  
      小清清讶异地看着笛子,“好听。”
  
      张阳耐心地教她吹笛子,“拿去玩吧。”
  
      她欣喜地双手把玩着。
  
      做爹爹也欣慰了不少,女儿终于有一样正常孩子喜欢的玩具了,总不能整天喜欢大炮吧。
  
      张阳小声道:“像你这么大的时候,爹爹还没用过笛子。”
  
      “是吗?”
  
      “嗯。”张阳解释道:“你爹爹我出生在一个很偏远的山村,后来读书久了就去了离家乡更远的地方,那时候与其他孩子玩才知道,他们小时候就开始有人教他们吹笛子了。”
  
      接下来的话,她根本就没有听进去,而是一次次地吹着笛子,虽然吹得不好听,常常吹得太轻或者太重。
  
      张阳将竹篓背上,“走吧,回家。”
  
      她迈着小短腿跟上爹爹的脚步,还在尝试着吹笛子,小手每一次松开一个洞,笛子就会发出不同的声音。
  
      竖笛的声音吸引了熊大,它见小主人回来便快步起身凑上来。
  
      女儿可以骑在熊背上吹着竖笛了,她的童年生活又多了几分乐趣。
  
      张阳将竹篓中的嫩竹都劈开,丢给家里的熊猫吃。
  
      熊猫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显然比棕熊要强,关中的竹子它们也吃得惯。
  
      当关中到了酷暑时节,整个长安城好似都安静了下来,傍晚的时候城中这才恢复了生机。
  
      河间郡王的部曲拉着一车车的葡萄去长安城贩卖,一斤葡萄可以卖出两百钱。
  
      这个价格比高昌葡萄便宜不少,尤其是新鲜的葡萄,很快就卖空了,赚得两千余钱。
  
      晚上的时候,李孝恭拉着一车的铜钱来分。
  
      “地是当初送你的,某家也不占你们家的便宜,种葡萄的人手都是本王自己的。”
  
      “嗯,河间郡王说的不错,劳动力都是您的,我们骊山得六成如何?”
  
      “你们骊山常说劳动力很重要,老夫付出了不少劳动力,还要分给种葡萄的部曲们,他们也是要养家的。”
  
      张阳犯难道:“河间郡王以为呢?”
  
      李孝恭思量着:“骊山拿三成,七成是老夫的。”
  
      “这样吧。”张阳改口道:“我们骊山还是三成,您七成保持不变。”
  
      “嗯。”
  
      “但您七成中的两成分给我女儿,这样一来骊山三成,小清清两成,您五成。”
  
      李孝恭心头暗叹高明,点头道:“也好,只要骊山不占便宜,家里的婆娘就不会闹,老夫也能回去有个交代。”
  
      这么点银钱李孝恭根本不在乎,但众所周知是河间郡王家里的地种出了葡萄,他婆娘这些天一直都是趾高气昂的,分账的时候还要考虑家里人的感受。
  
      俩人一边数着钱分着,李孝恭问道:“听说河西走廊的事,被房玄龄盯上了?”
  
      张阳点头道:“房相忧国忧民,他觉得骊山有可取之处,可以用于社稷建设,便来过问。”
  
      “老夫怎么听青雀说是房相不满意骊山赚了这么多。”
  
      张阳笑道:“哈哈哈!怎么会呢,我们骊山向来都是公道的,房相也是为了骊山好。”
  
      “当真?”
  
      听他还在问,张阳不耐烦道:“这胖子什么都外说!”
  
      “咱们没吃亏吧?”
  
      “没吃亏,我还赚了一座茶山,我与房相各取所需,房相要拿账目其本意多半是为了掐住关外的咽喉。”
  
      李孝恭挠了挠头,“咦?老夫数到多少钱了?”
  
      张阳依旧数着淡淡道:“三百钱。”
  
      “当真?”
  
      “嗷……错了,您已经数到四百钱了。”
  
      李孝恭继续数着,数到后来也厌烦了,干脆装了一个包袱的铜钱离开,账面上依旧是他拿五成。
  
      至于有多的……就当是送给小清清。
  
      自家女儿为何这么讨人喜欢呢?以后惯坏了要如何是好?
  
      张阳用麻袋装好铜钱,确认了地上没有漏下的,这才走回山上。
  
      太府寺种出的葡萄在长安城闹出了不小的动静,真见到葡萄人们还觉得如梦如幻。
  
      胡瓜胡菜也就罢了,没什么人关注。
  
      葡萄可是稀罕物件,还听说太府寺要继续种葡萄,长安城有不少人期待将来。
  
      葡萄可以卖到八月份,到了九月份天气就转冷,上官仪盘算了一番按照现在葡萄的长势最多再卖五千钱。
  
      一百亩地产值五千钱,上官仪记录下这一次的成果。
  
      提高田亩价值是太府寺的目标之一,遏制住土地兼并的手段。
  
      上官仪不看好张阳的想法,觉得只是这样单一的举措还是不够的。
  
      所以自古以来权贵世家一直都以兼并土地为正业,但凡有人从农户翻身做官之后,都会想着给自己家多谋一些田地。
  
      但凡有关系的人都会在这方面做点文章,想尽办法将手中的银钱变成田地。
  
      好在现在的大唐粮食便宜,今年黄河汛期后,洛阳的米价稍有波动,涨到了斗米六钱,可依旧没有撼动长安城斗米四钱的价格。
  
      现在不是灾年,粮食反倒廉价。
  
      上官仪是经历过灾年的,他看过灾年人们是什么样的。
  
      宫里安排的御医来骊山,是来给魏王妃看身孕的,李渊越发老迈了,王珪来了骊山之后,这里老人家团体又壮大了。
  
      李渊和欧阳询,王珪,张公瑾四人时常坐在一起说当年旧事。
  
      张阳带着女儿路过的时候,就听到他们在唾骂宇文化及。
  
      急忙捂住女儿的耳朵,生怕她会学到这几个老不修嘴里吐出来的脏话。
  
      小清清将两条鱼挂在熊大的脖子上,骑在熊背上一路吹着笛子回家。
  
      河西走廊的账册交到了房玄龄的手中,这位房相再也没有说起骊山,他在大唐的出口事业上埋头做文章。
  
      出口也是家国利器,用好了能够消弭一场战争,也能打响一场战争。
  
      朝中尝到了出口的好处,就像是一头饿狼闻到了肉味。
  
      张阳摇着扇子对媳妇道:“大唐要发财了,掌握人力资源对我们来说更急迫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