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二十章 大唐的人力资源

2024-04-16 作者: 张围
第八百二十章大唐的人力资源    翌日,朝中准备几车书卷和粮食以及各种绫罗绸缎。
  
      说是书卷三千卷,其实也就几百卷而已,大多都是孩子蒙学的读物。
  
      金春秋看着那一车车的粮食,擦了擦眼泪道:“许尚书恩情,下臣感激涕零。”
  
      许敬宗摆手道:“不,你应该感谢天可汗的恩情。”
  
      言至此处,金春秋又是朝着太极殿跪地,重重一个磕头。
  
      将他扶了起来,许敬宗拍了拍他的肩膀,“天可汗很赏识你。”
  
      “当真?”金春秋又擦了擦眼泪,再问道:“天可汗当真赏识下臣?”
  
      许敬宗意味深长地笑着,又道:“那当然了,从未有过使者来一趟长安后,能够带去这么多货物,天可汗不赏识你又会赏识谁?”
  
      金春秋忙正了正神情又道:“下臣愿为大唐肝脑涂地!”
  
      许敬宗低声道:“不用你的肝脑涂地,你只要办好事就行了,老夫这里有一卷书,书中记录着攻打倭奴之兵法,你带回去好好看。”
  
      “那屠灭了百济的那位强人……”
  
      许敬宗摇头道:“你不用担心他,那位强人刚拿下了百济才不过半年,朝中还在治理高句丽,消化百济的人口和土地需要一段时日。”
  
      “还是许尚书高瞻远瞩。”
  
      许敬宗点头道:“本来老夫不喜你这种谄媚的人的。”
  
      “下臣……”
  
      许敬宗又道:“你快走吧,我现在更讨厌你这样的人了,老夫担心半刻之后就会忍不住要杀了你。”
  
      唐人的心情都是阴晴不定了,如天可汗,骊山县侯,或者这位许尚书。
  
      招惹了唐人都没有好下场,金春秋急急忙忙地带着一车车货物出了长安城。
  
      待人走远,李义府这才从后方走来,小声道:“许尚书当真要用此人?”
  
      许敬宗迈开脚步走向皇城,低声道:“老夫不喜此人,若不是为了大局,他已经是个死人了。”
  
      李义府小声道:“他对大唐有价值?”
  
      “嗯,至少他愿意做大唐的狗。”
  
      “杀人或许有所谓,杀一条狗就不用考虑太多了。”
  
      许敬宗气馁道:“先养着他吧,至少让他吃一顿饱饭,他才会去咬人。”
  
      “咬谁?谁是狗?”
  
      狄仁杰这小子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冒出来。
  
      许敬宗黑着老脸道:“你现在又想吃什么了?”
  
      狄仁杰嬉笑着,“听闻骊山开辟了一个技术院,教人谋生技能,如铁匠木匠,泥瓦匠,还有厨子和算术,近日就有一批人结业了,他们还得了一份叫作毕业证的事物。”
  
      “有了骊山技术院校的毕业证,他们在外劳作便有了凭证,而且骊山技术院校还有学子的存档,可以核对学子就业的情况。”
  
      许敬宗停下脚步问:“你是如何知晓这些的。”
  
      狄仁杰解释道:“许尚书有所不知,小子与晋王殿下约定书信往来。”
  
      也不知道狄仁杰是如何结交上晋王的,早知道这个小克星不简单,现在他小小年纪就能攀附上晋王,或许将来能够攀附得更高。
  
      思量片刻,许敬宗又道:“你该好好读书,不要觉得有晋王殿下与你结交,你就可以自大。”
  
      “许尚书放心,小子自小受父亲教导,不会仰仗晋王殿下的身份,小子会自己去参加科举入仕。”
  
      算这个小子还识相,现在晋王还年幼,说来不成气候。
  
      许敬宗还在想着以后要怎么拿捏这个小克星。
  
      东市街头,一伙人也在争抢一个工匠。
  
      狄仁杰解释道:“这位工匠也是从骊山结业的,学有所成,他们的工钱自然水涨船高,如果说一个寻常的工匠从学徒开始做,至少要三五年才能独当一面,可若在骊山学一年出来之后,至少是一个工头。”
  
      李义府不解道:“什么特别的吗?”
  
      “当然了,据小子所知,骊山技术院校教学工匠新式的图纸画法,比之工部更精细。”
  
      狄仁杰示意俩人看向那个工匠腰间的袋子,袋子看着很沉重。
  
      “那人的腰袋中装着的就是骊山铸造所用的器械,其中有圆规,贞观尺,那是能够精确到百分之一的尺子。”
  
      许敬宗问道:“这些也都是晋王殿下与你说的?”
  
      狄仁杰笑道:“小子饿了,许尚书快快用饭。”
  
      说罢,狄仁杰拉着许敬宗和李义府走入一处酒肆,这处酒肆的生意很好。
  
      众人走入才发现根本没有位置。
  
      李义府拿出自己的身份轰走了一桌赖着不走的闲散人,这才有了空位。
  
      狄仁杰对小厮道:“要三只叫花鸡,两只对半切开的咸鸭蛋,再来一碗饺子。”
  
      “好嘞。”
  
      李义府打量了四下,小声道:“此地多了一个厨子就能让客人满座,那厨子一天的工钱能有多少。”
  
      狄仁杰嘿嘿笑道:“一天一百钱。”
  
      “什么?”李义府腾地站起身,喝问道:“伙计!过来!”
  
      店家的伙计脚步匆匆而来,对两位穿着官服的人必恭必敬,“不知客人有什么要吩咐的。”
  
      李义府重新坐下来问道:“你们给厨子一天多少银钱。”
  
      伙计回道:“一天一百钱。”
  
      许敬宗倒吸一口凉气,一天一百钱是什么概念,众人在朝中忙碌这么多年,一天也才多少钱?
  
      这世道真是邪了门,一个厨子就能赚如此多钱财。
  
      那伙计又道:“今年从骊山技术院结业的厨子不多,只有二十余人,不少都被宫里要去了,我们店家在宫里寻了人帮忙,这才找到一个厨子。”
  
      “我们店家让自己的两个孩子去了骊山技术院校入学了,来年会有自家的厨子。”
  
      不多时,叫花鸡就端上了桌。
  
      许敬宗和李义府忙碌了一上午早已饥肠辘辘。
  
      谁能想到骊山教出来的人如此不简单,一结业就成为了外界的香饽饽,抢手得让人跳脚着急。
  
      吃完了叫花鸡,许敬宗就想明白了,其实一边在吃的时候一边就在想了。
  
      骊山的厨艺自然是没得说,只不过那时候很多人尝不到。
  
      现在只要将部分手艺拿出来,就可以让骊山技术院校名声大噪。
  
      县侯根本不怕有什么多少学子能够入学,只要第一批学子出来,必定会被各方争抢。
  
      对张阳来说这一切都是顺手为之,不费吹灰之力。
  
      就像现在许敬宗所想的,此时骊山与蓝田县交错地官道上,有许多人都围在了骊山技术院校前,人群吵吵嚷嚷,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什么,他们手里拿着钱袋子,拿出入学的银钱就可以来这里学一门谋生的本事。
  
      李泰不得不站在围墙上朝着众人喊道:“今年没有名额了!”
  
      话音刚落,少顷。
  
      一片寂静,几个呼吸后又是一片嘈杂的呼喊声,众人纷纷要涌入门。
  
      李泰指着顶门的护卫道:“给本王撑住了!别让他们进来。”
  
      “魏王殿下!放……放心!”
  
      十来个侍卫顶着门,面容涨红了,用尽力气,眼看这门忽而往里要打开,忽又被推回去。
  
      李泰再次大喊道:“虽然没有名额,但是骊山给你们安排工作!”
  
      话音落下,短暂寂静之后,众人又吵嚷起来。
  
      “没办法了!真没办法了。”李泰喃喃自语,苦恼地抓了抓后脑勺,维持着自己的平衡走在围墙上,来到围墙的另一边跳下高墙,朝着龙武军的营地飞快跑去。
  
      与李靖大将军说明来意之后,李泰带着一队兵马又狂奔向书院。
  
      在举着刀兵的兵甲面前,这群乡民才作罢,纷纷散开,不敢吱声了。
  
      李泰卷起自己的衣袖,拿起一卷纸,大声道:“都听好了!本王手中现在有一卷纸,你们在纸上作答,写你们的才能与相关履历。”
  
      “履历是什么?”
  
      有人忍不住一问。
  
      李泰平复一番自己的呼吸,又大声道:“履历就是你们曾在何处劳作过,并且籍贯和所住地都要一一写好,不得谎报,一经查实有瞒报谎报,往后不再录用!”
  
      喊完这番话,李泰将手中的纸张递给一旁的士卒,让他们分下去,依次做记录。
  
      人群三三两两散开,不会写字的让人代写。
  
      今年骊山招收了三百学子,都是十五岁左右的年轻人,不少都是蓝田与高陵两县的。
  
      一方面为了促进太府寺与关中各县的合作,二来这些利益都是一环扣着一环的。
  
      如此一来骊山在关中各县的地位显得更重要了。
  
      李泰擦了擦额头的汗水,再看刚刚几个挡着门的侍卫,他们已然累瘫在了地上,那木门终于支撑不住,吱呀一声摔在了地上。
  
      “我等写完这些能否入学?”有正在写着的人问道。
  
      “不能,今年的名额满了,来年赶早。”看有人不满,李泰便道:“来年会扩建,保证招收的学子比今年更多。”
  
      已经有人三三两两离开了,留下来的依旧不少。
  
      以至于到了夜里,骊山外的官道上出现了一个盛况,在这里有一个个火把,三五人围坐在一起,在一张纸上写着。
  
      一直到了天明,这些人才离开。
  
      李泰一夜没有合眼,与自己的侍卫捧着厚厚的一摞摞纸来到上官仪面前。
  
      看到纸张的数量,上官仪笑道:“魏王殿下受苦了。”
  
      李泰双手有气无力地垂着,双目无神地坐着,“上官兄,你说姐夫要这些做什么?”
  
      上官仪拿起一张表看了起来,上面有籍贯,名字,履历与居住地。
  
      他解释道:“县侯将人力当作资源,资源就如粮食,需要调度和统筹,其实早在今年的一月,县侯就派人去查问了各县的情况,魏王殿下以为去年冬天骊山当真什么都没做吗?”
  
      “县侯是何等人物?他的脚步总是能够走在很多人的前面,当朝中还在为了粮食赋税发愁的时候,县侯就开始查问关中各县的作坊状况,当朝中还在布置各项章程之时,骊山就已掌握了来年的就业形势。”
  
      “想五步走三步,谋事在先,所谓……”
  
      正要说下去,上官仪听到了李泰的鼾声,低语道:“看来是昨晚累坏了。”
  
      再看一眼侍卫,不知道什么时候就坐在地上靠着墙睡去了。
  
      平时这里也有一张小床,疲惫时候可以小睡片刻,上官仪扶着迷迷糊糊的李泰与几个侍卫先放在床榻休息。
  
      他铺开一张巨大的图表,便开始将这些进行分类汇总。
  
      骊山的生产制造发展了六年,这六年给骊山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骊山掌握财富的路现在才刚刚开始。
  
      张阳的目标很大,大到上官仪都想不明白到底要做到何种地步。
  
      有人说张阳的人性很少,他是个妖人,或者说他不是人。
  
      因为没有人会将人力当作一种资源来调度。
  
      可自古以来徭役征发又何尝不是将人力当作资源。
  
      皇帝能做的事情,骊山如何不能做?
  
      只不过骊山在轻徭薄赋的时代,找到了最好的时机,从朝政与律法的夹缝中抓住了未来的财富。
  
      上官仪对照着眼前的名册心中越发兴奋,这种兴奋来自自己在做从未做过的事。
  
      涉及了以前从未涉及过的领域,一种全新的概念与治理方式在他的脑海中铺开。
  
      如果这种方式行之有效,关中定能更富强。
  
      只有将财富留住,才能将人留住,人留住了皇帝就不会离开长安城。
  
      如此一来西北的建设也就水到渠成。
  
      当然了,这些都是以后的打算,上官仪已经摸不清张阳的想法了,也跟不上张阳的思路与脚步。
  
      现在能多学一些都是好的,这是对自己欠缺学识的补充。
  
      那些典籍,经卷从未记录过的生产方式与调度方式,在骊山施行很久了。
  
      他们根本不知道现在的骊山进步到了何种水平。
  
      李泰一觉睡醒,睁开眼已经黑夜,他拨开侍卫压在自己肚子上的脚,再挣脱侍卫的怀抱。
  
      走到上官仪的桌前喝下一口茶水,李泰才感觉自己活过来了,低声问道:“什么时辰了?”
  
      上官仪一边书写着名册回道:“刚过了子时。”
  
      “你还不休息吗?”
  
      说着话,上官仪手中的笔没有停,“刚小憩过,将这部分整理好,就回去歇了。”(本章完)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