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九十七章 认知的鸿沟

2024-04-16 作者: 张围
第八百九十七章认知的鸿沟    骊山有很多的铸造秘方,自从将造纸术交给朝中之后,骊山的产业经过了精简后,专心在铸造上。
  
      骊山还是有工厂的,只是不会再扩建了。
  
      原本在骊山的诸多制造器械都被运送到了长安城,岑文本与魏征亲自来查看。
  
      骊山送来的器械很巨大,都是用铁料铸造的。
  
      牛闯向工部的人解释着铸造相关,看这些工部的工匠议论原理,他一边叫骂,气得直跺脚。
  
      工部的人也拉不下脸请教,最后牛闯带着骊山的人走了,双方不欢而散。
  
      只留下一群工部的工匠正在交头接耳议论着。
  
      朝中要自己造纸,并且骊山还给了纸张回收的秘方。
  
      没想到这才刚开始,就闹得这么不愉快。
  
      岑文本拿着图纸道:“好在骊山写得详细,倒是能够运作。”
  
      魏征道:“工部的工匠都是坊间手艺拔尖的,一直以来朝野对骊山的议论众多,工部的人向来心气都很高。”
  
      岑文本皱眉道:“这不是好事。”
  
      魏征抚须道:“一直以来许多人都是以这种心气,而在骊山吃亏的。”
  
      听这话的意思,岑文本诧异道:“郑公对骊山的评价很高。”
  
      魏征点头道:“至少张阳一直在做,他觉得该做的事。”
  
      岑文本叹道:“陛下应该让他入凌烟阁的。”
  
      入凌烟阁的都是对陛下绝对忠心的人,张阳要进入凌烟阁就必须全身心地向天可汗效忠。
  
      这是张阳这个人……
  
      岑文本摇头笑着,“也不知道张阳这个人是怎么回事。”
  
      朝中忙碌,大唐朝堂的这个机器正在运转着,各部各司其职。
  
      今天一份奏章送入朝中,奏章是潼关送来的,骊山要买下潼关一处河滩。
  
      李世民看着奏章问道,“那片河滩有什么用处?”
  
      长孙无忌道:“河滩露出会成为新的道路,只是如果河床水位再上升,这片河滩便无用了,会淹在水里。”
  
      思量片刻,长孙无忌道:“陛下,除非张阳笃定,河床水位不会再上升,还会连年下降,这片河滩才会有用处。”
  
      “张阳肯笃定,你能笃定吗?”
  
      听陛下问话,长孙无忌回道:“黄河起伏不定,臣不敢断定在潼关的北面再出现一条路。”
  
      李世民沉声道:“骊山可有开价。”
  
      “回陛下,骊山还未开价,只是让江夏郡王去问询,骊山有想要买下的意图。”
  
      如果黄河的水位再回升,骊山买下这片河滩就会血本无归。
  
      李世民想要看到骊山血本无归,也不想看着骊山赚钱,便问道:“他要买多少地?”
  
      “回陛下,潼关送来的奏章说是一千亩河滩,这是所有的。”
  
      “好。”李世民沉声道:“一千亩河滩,两万贯,他骊山要是敢出这笔钱,朕就卖给他。”
  
      “喏。”
  
      长孙无忌让宫里拟定了文书,匆匆忙忙送去骊山。
  
      不料,骊山第二天就送来银钱,而且送来的都是银饼,称量之后甚至两万贯有余。
  
      这不免让朝中众人心里犯了嘀咕,这骊山到底是多有钱,两万贯说拿出来就拿出来,连眼睛都不眨一下。
  
      就只是为了买下一片露出的河滩?
  
      李世民心头隐约有一种中计的感觉,这种感觉的来由是因为骊山掏钱太爽快了。
  
      甚至都没有讨价还价,难道他还觉得很划算?
  
      李世民看着眼前的一摞银饼,两万贯呐。
  
      这不是一笔小数目,甚至伸手拿起一块银饼在手中称量,确认是真货。
  
      不管怎么样,卖了潼关的一处河滩,就能够赚两万贯,这种买卖,皇帝当然愿意做。
  
      本来河滩就不在潼关的田册中,那是一片因为黄河水位下降露出来的河床,就等于是一片凭空多出来的土地。
  
      心中不断劝着自己,赚了!赚了!赚了!
  
      李世民这才感觉好受很多。
  
      骊山,张阳看着朝中送来的文书,眼神带着激动,“两万贯,这也太划算了。”
  
      李玥缝补着孩子的衣裳,骊山库房中还放着许多金子,银饼更是如墙那般堆积着。
  
      家里平时生活也用不上什么银钱,村子里的银钱流动用的也都是铜钱。
  
      她低声道:“反正库房中的银饼多得快放不下了,拿点出去也无妨。”
  
      张阳打算在潼关建设一个商品的集散地,从地理位置上来看,不论是对经济还是水运,或者是河道治理都是至关重要的。
  
      每年每月关注着关中水土变化,发现这处河滩是意外之喜。
  
      拿住这处河滩也就拿住了崤函古道,其地位不亚于函谷关。
  
      工厂内,骊山用了两个月造出了一个新的蒸汽机。
  
      这个蒸汽机看着小巧很多,只有草垛大小。
  
      是根据姐夫的火车模型比例造出来。
  
      它运行起来的动静没有这么大。
  
      几个村民在给蒸汽机的一个个关节拧紧螺丝。
  
      如此,一台模样崭新的蒸汽机出现在人前。
  
      它有一个烟囱,一人高的水箱。
  
      要说以前的蒸汽机造出来很粗糙,现在这个明显精致很多,它是长方形的,通体漆黑。
  
      有不少黄点,那是铜制的螺丝固定的关节。
  
      将煤石放入它内部的炉子中,等待着燃烧。
  
      李泰将磁石贴合在铁桶内,再放入铜线圈,线圈很密集,都是一圈圈缠绕在铁杵上。
  
      几个侍卫小心翼翼将其连接在蒸汽机上。
  
      这些磁石都是西域开凿出来的强磁石。
  
      半晌,蒸汽机开始响动,磁石做成的铁桶开始转动,李泰盯紧看着线圈的变化。
  
      阎立本道:“本来是要做成车头的。”
  
      李泰看着刚造好的新蒸汽机道:“先借来用用,之后还是要装在车头上。”
  
      正是八月夏收的时节,工厂里没太多的人,村民都去收粮食了。
  
      阎立本道:“如果骊山以后只是卖蒸汽机车,就能够赚很多银钱,比以前的骊山能够赚更多。”
  
      在骊山久了,李泰也不在乎钱了。
  
      跟着姐夫做生意这么久,他也不知道自己有多少银钱,每年骊山的分润一车车送到自己的宅院。
  
      姐夫拿着骊山经营的大头,天知道,他现在多么有钱。
  
      这个蒸汽机的效率很高,转速也很高。
  
      阎立本不停记录着蒸汽机每个阶段的运作效率,一声汽笛声响起,那个铁筒转动得更快了。
  
      李泰盯着内部的线圈,除了转动没有任何的变化。
  
      就这么持续了半个时辰,李泰盯了半个时辰。
  
      说着话,又拿起一块铁,心中带着自我怀疑,将铁料丢向铁筒。
  
      当铁料触碰到铜线的一刹那,有电光闪现。
  
      “嗯?”
  
      李泰瞪大了眼睛,又一次丢向它,如上一次相同,都有电炸出来。
  
      “魏王殿下!那是电吗?”
  
      李泰思索着,“与天上看到的雷不同,只能说有一点。”
  
      说罢,他走到蒸汽机的后方,打开气阀放气,蒸汽机内部的气压从气口宣泄而出。
  
      它也终于停下了转动。
  
      李泰将铁桶取了下来,拿着姐夫当初交给自己的册子,将其拉出两条铜线,“抓一只猪来。”
  
      “魏王殿下想吃猪肉?”
  
      “少废话,快去!”
  
      “喏!”李泰的侍卫脚步匆匆离开。
  
      不多时,一只猪就被牵来了,李泰将铜线绑在了猪的两只后蹄上。
  
      “我想要验证姐夫在书中所写的电磁,现在还是怀疑的。”
  
      阎立本疑惑道:“验证什么?”
  
      李泰低声道:“如果有电磁真的存在,那么这头猪就会被电死。”
  
      “电死?”
  
      “本王也没听过这种死法。”
  
      说着再一次连接蒸汽机的轮子,关上气阀重新添入煤料。
  
      这是第二次试验,那只猪不知道自己要面对什么。
  
      等蒸汽机开始运作,装着磁石和铜线的铁桶也转动起来。
  
      李泰盯着这头猪,它没有任何的反应。
  
      众人坐下来喝着茶水,盯着变化,只见那只猪忽然抖了抖,而后又安静了,片刻后又抖了抖。
  
      一旁的侍卫好奇道:“魏王殿下,怎么一阵阵的?”
  
      李泰皱眉道:“不应该是一阵阵的。”
  
      终于这头猪倒在了地上没了动静。
  
      日近黄昏,今天的验证结束了,李泰让自己的侍卫在一旁杀着猪。
  
      阎立本还在提笔记录着。
  
      李泰又问道:“死因如何?”
  
      侍卫回道:“殿下,这头猪双腿连接处有焦黑痕迹,内部的脏腑……”
  
      李泰不想去看血刺呼啦的一幕,只是听着侍卫的讲述,这头猪内脏早已破开,外面却没有任何的伤痕。
  
      “现在可以确定的是电确实存在,它可以是个杀人不见血的利器。”
  
      李泰作出结论又道:“阎大匠如果将电磁桶放在蒸汽机车内又会如何?”
  
      阎立本手中的笔还在写着,一边道:“可以将动能充分地利用,是个很好的想法,往后这种想法也可以多说一些。”
  
      将这些记录好之后,放入骊山下的信箱,众人这才散去。
  
      等张阳看到李泰他们的实验成果,已是晚饭后。
  
      电磁实验成功了,李泰证实了电磁的存在,张阳笑道:“嗯,我们可以写科学的下一篇关于电磁的论证了。”
  
      李玥给小儿子喂着饭食,低声道:“这么说来,我们的科学又可以多一篇了?”
  
      张阳喝下一口茶水,“让魏王自己写吧。”
  
      小武与小慧拿起一些卷册,这两个姑娘还要安排夏收后的生产。
  
      次日,李泰看着姐夫的回信,书写着这一次的论证,以前姐夫与皇姐写过一篇,那是骊山科学的第一篇,说的是力学与光学。
  
      “真没想到姐夫和皇姐会将这么重要的一篇交给我。”
  
      魏王妃好奇道:“既然是骊山发现的,为何要将这一篇写出来公之于众吗?”
  
      李泰解释道:“骊山学识从来不避讳世人,这是骊山的第二篇科学,当它出现在外界,这上面的学识自然会被世人议论,他们会去论证,也会去传扬。”
  
      “骊山的学识向来如此,从来不会藏私,而是愿意面向天下人,而且骊山一直都是这么做的。”
  
      魏王妃稍稍一礼,“该被世人铭记的。”
  
      李泰正书写着,又道:“但外界议论者多,实践者少,或许这一篇也会被多数人当作是荒诞之说,放不到台面,姐夫相信知识的力量,这种篇章只要有人议论就会有人记得,有人记得就会有人去证实。”
  
      “所以只要写出来就可以,至于外面那些纷纷扰扰,与骊山无关。”
  
      他一边写着,一边述说着,话语说完的时候,科学第二篇的论证写完了。
  
      关中正是夏收的时节。
  
      骊山的科学第二篇传入了长安城,坊间有人纷纷传阅着,人们没有想到这一篇是魏王李泰所写。
  
      雷电天上来,从来没有人说过,人可以造出电,能够为人力所用。
  
      这种学识对人们来说还太远了,就像是当初的科学第一篇,力学与光学。
  
      还有这篇电磁学,它无法直观地表现在生产生活上,坊间议论过后也就消停了。
  
      这第二篇被西域人看到了,会传到西域。
  
      被吐蕃人看到了会传到吐蕃。
  
      天可汗是个独具魅力的人,骊山县侯是个神秘的人。
  
      关于天可汗与骊山县侯的事迹,不仅仅关中人为之津津乐道,关外人也感兴趣。
  
      这天,骊山特意请见了新丰,蓝田,渭南三县的县丞。
  
      这一次是骊山县侯亲自接见他们,李泰站在骊山村外的府衙门口,他说什么都不要和这三个县丞讲话。
  
      因为与这些县丞谈话很累,李泰觉得自己的境界已不需要和他们沟通。
  
      人与人有了分界,当知识与认知水平出现了鸿沟,与之交谈就会很吃力。
  
      上一次谈判,李泰就差没和那十二县的县丞翻脸了。
  
      三位县丞一同而来,张阳笑道:“冒昧请三位前来,实在是打扰了。”
  
      渭南县的县丞躬身道:“但凡骊山有吩咐,下官莫敢不从。”
  
      另两位县丞也行礼道:“莫敢不从。”
  
      而后三人面向李泰,又行礼道:“见过魏王殿下。”
  
      张阳将一张图挂在墙上,图上标明了三县的位置,“我打算借用三县的土地,建设技术院,骊山测量过,三县交界之地,便是最好的位置。”
  
      (本章完)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