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八

2024-04-16 作者: 张围
后记(八)    裴炎虽不是骊山学子,但他身为太府寺少卿还是走了一趟河西走廊,亲自去看河西走廊的水土。
  
      现在的大唐官吏讲究务实,讲求实效。
  
      以岑文本,许敬宗为核心的朝中骨干来主持大局。
  
      张大安,郭正一,李义府等后起之秀为朝堂主力,大唐的朝政迎来了新的风气。
  
      敢于探寻,敢于尝试,敢于创新的精神一次次地冲击着如今的这片大地。
  
      正乾三年,夏季的早晨,张清清一早就带着安全帽与工匠们前往长安城了,她继续修缮皇宫。
  
      李世民与张阳来到骊山的车站。
  
      今天车站有重兵把守,显得空旷又安静。
  
      李世民年过五十五岁,此刻双手背负走路还是很精神,他看着眼前这个庞然大物,颔首道:“这就是火车吗?”
  
      张阳站在一旁摇着手中的蒲扇,“嗯,喜欢吗?”
  
      李世民摇头道:“不喜欢,这东西又不是活物,冰冰冷冷的。”
  
      说罢,这位当年的天可汗迈步走入车箱之中。
  
      这一趟列车是去洛阳的,这也是天可汗第一次坐火车,李泰也连忙跟上。
  
      之后秦琼,尉迟恭,李靖也走入车厢中。
  
      越来越多的士卒与将士们也走入了车厢中。
  
      随着车头的噪音越来越大,响起一声汽笛声,这辆火车终于开始行驶了。
  
      一开始火车动得很慢。
  
      过了好一会儿,火车的速度便慢慢上来了。
  
      在车头的两侧,有蒸汽机不断喷出来,车头上方的烟囱也正冒着烟。
  
      李世民看着车厢外的景色不断后退,脸上终于有了笑颜,低声道:“这就是骊山铸造的力量吗?”
  
      李泰解释道:“父皇,以后带着大军去洛阳就可以方便很多。”
  
      车速越来越快,吹得这位天可汗的须发随风而动。
  
      李世民喜欢站在窗前,感受着迎面吹来的风,衣衫正在猎猎作响。
  
      关中所种的树木也越来越多了,关中八百里秦川的大平原十分适合铺设铁路。
  
      从清晨时分出发,到了途经潼关车站已经是晌午。
  
      本来火车要在潼关就要停靠的。
  
      但这一次是天可汗的特别行程,径直过了潼关也没有停留。
  
      为了父皇这一次的行程,李泰昨日就已经准备好了,这一次行程不会在中途停下。
  
      只是半日就能从骊山到潼关,李世民感慨道:“以往行军打仗可没有这么顺畅。”
  
      火车一路驶出潼关,前往洛阳。
  
      汽笛声响彻四野,它像是一头咆哮的野兽,一路朝着洛阳奔去。
  
      洛阳的车站是去年修缮好的,就在洛阳城西面三里处。
  
      一直到了夜里,火车终于在洛阳边上停下了。
  
      李世民走下了火车,看着这座洛阳城,目光落在了远处的运河上,颔首点头道:“当年行军为了到洛阳,最快也要半月,现在只要一天一夜就能达到了。”
  
      张阳解释道:“这就是工业的力量。”
  
      李泰看着看着不远处的时钟,一共用了九个时辰。
  
      现在的火车的车头需要降温,等着火车掉头过来就能够回去了。
  
      张阳与李泰陪着李世民走入了洛阳城,现在的洛阳依旧是中原最繁华的城市之一。
  
      随着关中的发展,以及各项货物的井喷。
  
      这里是又是东出潼关,前往中原各地的重要枢纽。
  
      火车通往这里之后,洛阳也开始繁华了起来。
  
      李世民命秦琼拿出来当年的行军打仗的老地图,这位天可汗与老将军低声说着话,他们在丈量沿途经过了多少个郡县,与之当年行军相比又节省了多少时间。
  
      有关中的货物从洛阳走出去,也有中原各地的货物进入洛阳。
  
      如今的洛阳也成了一座人口百万的大城。
  
      最后这些老将军们得出了结论,火车不像战马,战马需要休息,人也需要休息。
  
      而且火车铺设的路线是骊山通往洛阳最近的路线。
  
      因此,节省的时间也是大量的。
  
      等火车收转向好之后,再用冷水泼火车的头令其散热。
  
      李世民问道:“这是在做什么?”
  
      张阳回道:“蒸汽机的温度很高,车头需要降温,而且现在是酷暑,要放在平时火车到了潼关过了崤山要停三个车站,这一趟是直达,火车的负担挺大的。”
  
      看着一群工人正在检修,看看火车内部的负荷如何,有什么零件需要更换的。
  
      此刻工人们的手套都黑乎乎的,正一头大汗地在火车头忙碌着。
  
      等忙碌完,这些工人也会走入车站的食堂用饭,他们有说有笑坐在一起,聊着女人,聊着别人家的孩子。
  
      李世民点头道:“铁路有多少这样的工人?”
  
      李泰解释道:“人数不多,因为现在车站的站点也就五个,长安一个,潼关一个,崤山一个,还有左辅与骊山。”
  
      “铁路依靠车站而生,车站就是一个个的行军中转地。”李世民颔首问道:“药师?”
  
      李靖回道:“末将在。”
  
      李世民又道:“这样的布置难道没有药师的指点吗?”
  
      李靖皱眉道:“确实暗合兵理。”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车站就是铁路的沿线,火车随时可以停下来补给。
  
      真要说从来没有给骊山的铁路建造出谋划策?李靖觉得这多少有些解释不清了。
  
      不好解释,也不好辩解,李靖沉默了。
  
      李世民抚须又问道:“骊山依靠这个铁路赚了多少钱?”
  
      张阳道:“勉强收支平衡。”
  
      “没有赚钱,难道一直在赔本吗?”
  
      “您不知道,这铁路的运维成本很高,光是铸铁这一项,就是巨大的负担,本来想要朝中来运营铁路沿线的车站建设,但朝中那些人拿出来的方略不合适现在的骊山理念。”
  
      “所以现在的从铁路运维到车站建设一直都是骊山自己在做,先前的投入少说也有二十万贯,至今没有见到本钱回来,目前也只是收支平衡。”
  
      李世民颔首道:“朕听说你们骊山从来不会做亏本的买卖,你不用在朕面前这般装可怜。”
  
      张阳摇扇子的动作又快了不少,“陛下是什么意思?”
  
      李世民笑道:“这些年朕也在骊山,看过你们的卷册,光说铁路一项你们骊山确实是亏本的,但铁路带动货物流转的利益越是巨大的,三千石的货物要放在以往,要等三五个月才能出关。”
  
      “有了铁路之后,只要三五天,货物流转得更快,长安城各县囤积的货物其价值少说六十万贯,各县生产的货物其中两成给骊山,光是这一项,你骊山的本钱就已赚回来了。”
  
      “陛下,你是上了年纪越来越精明。”张阳啧舌道:“果然是小看您老人家了。”
  
      李世民会意一笑,“货物周转得快,银钱流动也快了,回拢的本钱也更多了,你是装着委屈,心里比谁都明白铁路的利益有多大。”
  
      李泰心中为姐夫抱不平,其实这账不能这么算,不能动东墙的盈利与弥补西墙的亏空,这不是一回事。
  
      看姐夫不解释,李泰也不想解释了。
  
      洛阳城已经开始了宵禁,子夜时分街道上就没有人了。
  
      张阳陪着李世民与一众朝中老将们,来洛阳吃了一顿宵夜,便打算回骊山。
  
      尉迟恭感慨道:“往后可以住在长安城,去洛阳当值,在长安用了早上的饭食,再去洛阳,在洛阳吃了晚饭,再回长安城。”
  
      “哈哈哈!再也不用经受行军劳顿。”
  
      秦琼对这番话十分认同,又道:“往后还可以北上幽州,骊山这么有钱,再铺设一条铁路去幽州也不是不行。”
  
      李靖笑道:“将长安城,洛阳,幽州,三地连成一片,便可少许多祸患。”
  
      几位老将军开始畅谈铁路对军事的用途。
  
      众人三三两两走回了火车的车厢中。
  
      其实这位年迈的天可汗与诸多老将军都想要再一次出兵打仗,至少让他们晚年再策马奔腾一次。
  
      但晚年的诸多毛病又一次次警告他们,现在老迈的身体,再也不能练兵打仗了。
  
      夏夜很宁静,火车的汽笛声又一次响彻空旷的四野。
  
      火车再一次行驶。
  
      明明是深夜,应该很困才对。
  
      李世民的目光看着这夜空笼罩下的苍茫大地,显得十分的宁静,眼神中带着些许光芒。
  
      好似回到了当初征战沙场平定中原的时候。
  
      等到天完全亮了,火车的速度放慢了,又一次到了潼关的车站。
  
      晌午时分终于到了骊山。
  
      这辆火车被换下,如此长途的奔波之后,它需要检修,骊山还有另外的火车,可以维持日常的运输。
  
      如今火车的运送以及整体运维还是阎立本在负责。
  
      张阳扶着李世民走入骊山东南处的小行宫中,这位天可汗心满意足地睡下了。
  
      放轻脚步走出小行宫,张阳伸了一个懒腰,困倦过了头,就不再困了。
  
      回到家里的时候,李玥正安静地整理着书卷,她明媚地笑道:“夫君回来啦。”
  
      张阳疲倦地坐下,灌下一口茶水,“你父皇近日越来越喜欢折腾了,是不是上了年纪的人就这样,对什么事都好奇,拉着这么多人,要坐一回火车。”
  
      李玥拿过夫君的外衣,又道:“这样也挺好的,父皇一直不服老,人不能总是活在过去的。”
  
      大唐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很强,对新事物,新学问的理解能力也很强。
  
      家里很宁静,张阳坐在椅子上闭目休养着。
  
      李玥按着夫君的肩膀,就像是小时候一样,不知不觉便睡着了。
  
      张阳觉得自己病了,只有在家里的时候才能睡得着,只有在家里才能觉得安心。
  
      走下山,离开了家便觉得焦躁难安。
  
      也不知道在焦躁什么,总觉得现在的关中建设还不够。
  
      因此,骊山拒绝了外界的书信,也拒绝了外界的消息。
  
      当初想要将整座骊山装满了电灯,让这里这座山更加美丽。
  
      想法是好的,但要落实下来,才发现没有足够的电力这还是痴心妄想。
  
      又是一年的秋季,秋雨淅淅沥沥落在关中大地。
  
      张阳走到山腰处,这里种着三五棵苹果树,还有两棵橄榄树。
  
      摘下一颗苹果,张阳咬了一口,便眉头紧锁,果子不大只有鸭蛋大小。
  
      这果子还是和当年一样,不甜还很酸。
  
      勉强可以入口。
  
      一头小熊猫扭着肥硕的身子走来,骊山的竹子越来越多了,熊猫在骊山长得也越来越好。
  
      它黑溜溜的黑珠子看着这个高大的人,爪子扒着便往这个人身上爬。
  
      爬了好一会儿,便抱着这个人的脖子休息着。
  
      张阳将吃了一半的苹果递给它,这熊猫张嘴便嚼了起来,连果核都吃下了下去。
  
      张心安快步跑来,他找到了脖子上挂着一只熊猫的爹爹,“爹!皇帝下了旨意,让太子去坊间耕作。”
  
      张阳早就忘了,李承乾什么时候立下了这个规矩的。
  
      张心安又道:“太子说想来骊山,姐姐还没答应,让孩儿来问问爹爹。”
  
      张阳将挂在脖子上的熊猫抓下来,抱在怀里,熊猫眼珠子看着四下,一动不动地。
  
      思量了好一会儿,叹息一声,回道:“骊山挺忙的,让李象换个地方。”
  
      张心安现在也十二岁了,他正是最玩闹的年纪,不过他在骊山有自己的玩伴。
  
      李泰的儿子,整天跟着他到处跑。
  
      “爹爹,那要让太子李象去哪里?”
  
      “让皇帝的儿子去河西走廊,种树看守林场。”张阳放下了怀中的熊猫。
  
      它跑向了林中。
  
      张阳又道:“建设西北是一个艰巨的任务,如果这个任务能够刻在将来储君的志向里,那多半也是一件好事。”
  
      “孩儿明白了。”
  
      “还来得及,现在的河西走廊水草依旧丰沛,黄土高坡还没有这么荒凉,从现在起,来得及的。”
  
      之后的话语,张心安就没有听到了,这孩子总是毛毛躁躁的,话听不完就要跑开。
  
      媳妇将家里的孩子教得很好,其实心安也很聪慧,他要是能够再多点耐心就更好。
  
      林子中,又走出一头体型硕大的熊。
  
      看着熊大,低声道:“你这头熊也一大把年纪了,怎么?还想和我打架?”(本章完)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