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章 今世之道若不成,大不了来世再证!

2024-04-17 作者: 卢锅巴
第二百章今世之道若不成,大不了来世再证!(5K5大章求订阅!)    听到岳宏图提及横渠先生张子厚,季秋自是意动。
  
      作为南燕明面上唯一的一位文道三境,达到了布道境的大儒,此人一生成就无疑是一种传奇。
  
      而他的经历,季秋也略有耳闻,若是能前去拜会,讨教一番,或许也可以让他停滞不进的文道境界,有所突破也说之不定。
  
      “若能得见张先生,自是幸事。”
  
      “但在那之前,父王,你如何看待辛幼安此人?”
  
      季秋自玄州回归,并未与快马加鞭的张宪与辛幼安同行。
  
      是以二人早在日前,就拜会过了岳宏图。
  
      而季秋回归王府之时。
  
      与收拾整齐,正欲离去去往关外,重整义军南下而来,投效鄂王军的辛幼安,刚好擦肩而过。
  
      毕竟是自己力保举荐之人,具体情况,还是需要仔细了解一下的。
  
      听到年轻道人挑起的话语,岳宏图眸中有赞赏之色一闪而过:
  
      “不错的年轻人,有血性有志气,是难得一见的少年俊才。”
  
      “为父善作词赋,半生征战佳作颇多,然此子论及词赋造诣,相较于我却是更有前途,且所作之词大气磅礴,又兼武道修持也非是凡俗,实属难得。”
  
      “幸得其偶然遇到无双你,不然此等人物若是殒命于傅煜手中,才是我鄂王军的大不幸!”
  
      “若叫我给道评价,那么再过三十年,此子当为人中之雄,词中之龙也!”
  
      “听闻此人于北元疆土拉起了一支数万人的义军,一直致力于反元斗争,正因如此,所以此次本王特允,为此子于燕门关再开一军,由他亲自挂帅领军。”
  
      “如此承诺,可谓重用了吧?”
  
      岳宏图对于辛幼安,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而且不过才刚一收编,便对其委以重用了起来。
  
      其中虽有他对于辛幼安的欣赏,但实则更多的,还是因为季秋力保的原因所在。
  
      毕竟,作为鄂王世子,季秋总还是需要一批有着真才实学的人才前来拥护的。
  
      而岳宏图此意,就是想要提前为他培养班底。
  
      哪怕是后面出了意外,也能叫季秋有人可用,不至于举目四顾,而无人可信。
  
      对于岳宏图的良苦用心,季秋自身心有所感。
  
      不过,他对于辛幼安的人生轨迹,却是比较熟悉。
  
      眼下看来,他或许不过只是一较为出彩的年轻俊才,但实则再给他些许时间发展,像是岳宏图曾经走过的道路,辛幼安也未必不能复刻下来!
  
      我有一双慧眼,可观人世沉浮。
  
      因此季秋对于辛幼安,要比之岳宏图更有自信!
  
      “您瞧好吧。”
  
      “我看中的人物,定不会让鄂王府统御的六府六州失望。”
  
      季秋语气郑重。
  
      而岳宏图见此,背着手笑了笑,也不否认:
  
      “那本王,就准备拭目以待了。”
  
      “小郡主近来可好?”
  
      作为徽太子唯一的后裔,在面对南燕如今这等波云诡谲的局面时,赵紫琼的安危于公于私,对于岳宏图来讲,都是不可忽视的。
  
      如今局面紧张,战事随时都有可能发生。
  
      在赵紫琼自己没有自保之力前,岳宏图也不敢将其接到鄂王府,成为各方的众矢之的。
  
      但问问近况,
  
      却还是没问题的。
  
      “小郡主天资聪颖,无论是武道亦或者炼气术,都是信手拈来。”
  
      “而且以我观之...”
  
      “她是否修行着,燕赵嫡系一脉相传的...”
  
      “皇者之道?”
  
      季秋的言语带着几分犹豫,而岳宏图对之,则是不置可否。
  
      “你小子观察确实入微。”
  
      “燕赵新皇,为何执意不放过一小姑娘家?”
  
      “不外乎,还是没有从她父王那,得到他想要的东西罢了。”
  
      岳宏图甩了下衣袖,想起数年之前见到的燕皇,周身全无燕赵数百年气运加持,只不过须有表象,算不得真正的皇者,不由叹息一声。
  
      “他之皇位来的不正,无论是老皇帝还是太子徽,都没有将燕赵的天子术授予过他。”
  
      “如今燕皇,不过是凭借着那尊宝座,以武道之威强行驾驭罢了,算不得真正的天子,更称不上是皇者。”
  
      “因此得各地官印首肯的州守与府尊,他没法强行调动,也没法以天子之术强行压之。”
  
      “这也是为何南燕会内乱,各自为政的原因所在。”
  
      “而能够解决这一切祸端的,只有一人,那就是徽太子的嫡长女,也就是赵紫琼。”
  
      “今天,明白为什么为父会叫你带着她,一道去往紫霄观修行了罢?”
  
      修持着燕赵嫡系的天子术,未来是注定会走上那条登顶之路的。
  
      时任燕皇,有名无实,而赵紫琼虽一无所有,却是只差了一个名!
  
      站在鄂王府的立场上,扶持赵紫琼登上那最终的皇者之位,是最好的方式。
  
      因此,岳宏图种种谋划,不可谓不深思熟虑。
  
      本来他也不想与燕皇走到这般地步。
  
      但数载之前的十八道御旨金牌令他退兵,以及在皇城布下绝杀之阵,却是叫岳宏图寒透了心。
  
      走到今日这般局面,实乃是时局所迫,无甚他法而已。
  
      “您深思熟虑,我确实不如。”
  
      消化完后,季秋只得苦笑。
  
      鄂王岳宏图不死,他基本上是将每一步,都帮季秋算到了极致。
  
      再加上季秋自己通晓的造化,二者相合,未来他不成为这片天下最顶尖的存在,说实话,都是愧对这些机缘。
  
      “你现在也算是有了一身武力,之后是准备留在王府,还是继续出去游历?”
  
      三道同修,皆有造诣,也算是能领一方权柄握于手中了。
  
      但看着自家世子的模样,他却是还并不想留于王府。
  
      果然,季秋听完岳宏图所言,心中自有定计,只是摇了摇头便道:
  
      “还有未完成的事情,应该还是要出去个三年五载的。”
  
      “到时候,想必修为定会更进一步。”
  
      “不过请您放心,鄂王府六州,以及玄州之外燕门关,亦或者淮水南岸,若北元南燕,但有异动...”
  
      “有战,我当必回!”
  
      微风吹拂,满院花瓣纷飞而起。
  
      背着双手的高大男子,看着眼前年轻道人的郑重言语,也算是颇为满意,只轻轻颔首,便欣慰道:
  
      “人的一生,应该有自己的主见,去追逐着自己想要的事物。”
  
      “你能有自己的定夺,不需用本王前来考量布置,很不错。”
  
      “长大了啊...”
  
      ...
  
      第二日,岳州城下了好大的一场秋雨,温度渐渐降了下来。
  
      城外落叶泛黄,飘落于泥泞的土地之上。
  
      离州城十数里外,居于深谷之中开辟的一处山庄,或者说学堂处。
  
      记录着来自易经之中,曾经儒脉高人所讲的碑文,刻录在一道足有数丈高的巨石之上,来往之人,一眼可见。
  
      那铭刻的字迹,点如坠石,画如夏云,钩如屈金,戈如发弩,纵横有彖,低昂有致,一眼望去颇有一番意境。
  
      实乃是出自大家手笔。
  
      山庄之内,古香古韵,来往之人稀少,不过二三学子,二三侍从。
  
      内堂。
  
      有一身披白衣的年轻道人,与一年过古稀,穿着淡青衣衫,头发花白的老者,相对而坐。
  
      那老者面前,摆放了一架古琴。
  
      “不知小世子来见老夫,有何见教?”
  
      老者笑眯眯的,手掌在琴弦上稍稍拨动了两下,末了,看着眼前席地而坐的季秋,轻声开口。
  
      听到这老者传出的声音,季秋当即一脸肃容。
  
      只见在他的视线里,这看上去其貌不扬,只如邻家老人的一生轨迹,不由转化为了文字,浮现在了他的双眼之间:
  
      横渠先生,张子厚。
  
      又称,张子。
  
      也是为什么季秋听闻此人与岳宏图一道入燕京,会觉得那殒命之劫,不会再叫岳宏图重蹈覆辙的原因所在。
  
      就是因为他乃是当代读书人中,毋庸置疑的第一。
  
      而若能听其讲述前路道理,或许可以拨开季秋心头的那团云雾,也窥视到文脉第三境,所谓的布道一方,成一家学说,究竟是何等境界。
  
      &n-->>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bsp;   这是哪怕他上一世立下大宏远,求得天下太平,都没有成就的造诣。
  
      按理来讲,愿为万世开太平,这等大气魄与大志向,古往今来都没有几人能够成就或是做到。
  
      如此知行合一的反馈,哪怕是一尊文道圣人的果位,想来都未必不能证得。
  
      但偏偏,张太平一世所求,却也只能止步于文心之境,便到了尽头。
  
      所以,他心有疑惑。
  
      闻得老者开口,季秋整理了下思绪,当即拱了拱手:
  
      “学生自幼读文,早已听闻横渠张老先生的名声,因此特地前来,求前路所在。”
  
      “敢问,如何才能从文心之境,更进一步,达到所谓的‘布道境’?”
  
      季秋目光灼灼,诚心发问,直视眼前的张子厚。
  
      老者听后,笑呵呵的:
  
      “年轻人书读的不错,这般岁数就能知道自己所欲去践行的道路了?”
  
      “不知,所求为何?”
  
      话语落,季秋答道:
  
      “所求,叫这人道一统,海晏河清,天下太平!”
  
      老者听后,轻咦一声:“哦?”
  
      随后,上上下下的打量了一下季秋,眼神中带着些琢磨不透的神色:
  
      “所谓儒者,当心怀天下。”
  
      “你立的文心,不差。”
  
      “但这么早就追求布道之境,你文心真的无漏否?何不再多磨炼磨炼。”
  
      张子厚言语之中带着些劝诫。
  
      毕竟季秋作为岳无双的岁数,不过也才二十出头罢了。
  
      这般年纪能成就号称大儒的文心,已是惊世骇俗,更逞论意图更进一步,成就媲美诸子的功业?
  
      但季秋对此却摇了摇头:
  
      “先生,如今天下大乱不休,我虽未曾将此世道路贯彻始终,但一颗文心早已大道已成。”
  
      “先生若不信,可观我念头道果,是否完善!”
  
      说罢,季秋以一颗文心为基,将周身念头气机,顿时毫无保留的显化而出。
  
      那是曾经张巨鹿穷极一生,从而求来的东西,哪怕此世季秋蕴养的念头还不够强盛,远无法与当年巅峰媲美,不过其中的‘质’,却是一般无二。
  
      毕竟真灵,都是一个人,又岂会生出两种感悟否?
  
      “嗯?”
  
      感受到了眼前年轻人念头,所显化出的道理意境,张子厚手指拨动琴弦,不由面色微变。
  
      “这天下,莫非真有生而知之者?!”
  
      老者心中翻滚出惊涛骇浪。
  
      饶使是以他的心境,此时也不由生起了变化。
  
      要知道,季秋的文心根基,可是以张巨鹿一世舍生忘死,才最终求来的造化!
  
      而且,还是以那名列正宗之名的为根基,这才铸造而成。
  
      如此惊世骇俗的道果,天下又有谁能媲美?
  
      哪怕是张子厚,也未必能比拟得了!
  
      他的眼神,泛出凝重,本来云淡风轻的面色,已是变了般模样。
  
      张子厚看着眼前慢慢收起念头的季秋,语气微凝:
  
      “确实完善。”
  
      “小世子,有古之圣人之姿!”
  
      他的话语中,带着惊叹。
  
      同时,却又不禁夹杂着微微可惜。
  
      “然而,此世你却是成不了道了。”
  
      这话锋陡然转变,几乎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即使是季秋,也不由眉头轻皱:
  
      “先生此言何意?”
  
      他的话语里,带着些不解。
  
      我之根基与道路既然毫无疏漏,为何不能得证布道也?
  
      怀揣着疑惑。
  
      下一刻,张子厚给出了答案:
  
      “因为,此世没有能够承载你这条船只的‘果’。”
  
      “布道境,乃是以自身践行的道路,成一家之言论,最后立下学说,教化一方。”
  
      “这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其中之难,本就难于上青天!”
  
      “更何况,是像小世子你这般,几乎与古之圣人所铸道统一般无二的根基。”
  
      “如此根基,以老夫想来,怕是也唯有从无到有,缔造五经之一,亦或是著四大文书,才能有机会以此等功业,承载如此之果了...”
  
      “唉...只能说你生不逢时,要是在那竹简之中,所记载的百家争鸣的先贤时代,像是小世子这等资质,怕是赶在前人之前,封号称圣,都未必不可!”
  
      “然而此世文脉昌隆,讲解的都是见微知著,从小道而窥大道,你这一上来便走大圣大成之路...”
  
      “已经不可能走得通了。”
  
      说到了末尾,即使是张子厚,话语都不由带着几分心痛。
  
      毕竟此等杰出苗子,可谓是千古罕见!
  
      就这么止步文心之境,确实是儒道的损失。
  
      听完他的话,季秋嘴角一抽。
  
      这话讲的云里雾里,但他却是听懂了。
  
      无外乎便是...
  
      他以正宗五经铸就根基,然后以大炎一十三州革太平之世,二者相加所结合而成的这颗文心,有点超出了时代的范畴。
  
      哪怕是他再怎么开辟一脉学说,最终也无法成功贯彻这个理念。
  
      所以,他成不了布道。
  
      或者说,他若是能成布道,那甚至一步登天,化为半圣之尊,都不是不可能之事!
  
      但,此世是别想了。
  
      这番话语,对于常人而言,可能是晴天霹雳,但是落在季秋耳畔,却也是不过尔尔。
  
      因为...他有挂!
  
      既然此世走不通,那接下来总有一世,自己能够找到贯彻文道修行的方法。
  
      况且,还有炼气术与武道呢,又何必拘泥于此一道。
  
      心中念及至此,季秋心情舒缓。
  
      随即,便不由又想起了曾经在五经之一的春秋里,以追本溯源法,所窥视的那一幕景。
  
      “著五经之一,成四书之言么...”
  
      季秋若有所思。
  
      不知为何,随着修行越发高深。
  
      他越觉得当年追本溯源的时候,所见到的那一幕,与他有着深刻的联系。
  
      “总有一日,能揭开这个谜底。”
  
      “倒是不必执着于此。”
  
      摇了摇头,驱散杂念,季秋一笑,不由站起身子。
  
      他看着眼前的张子厚,躬身一拜:
  
      “不管如何,还是多谢先生见教了。”
  
      “另外,当年入燕都,若是没先生随行,我父王恐性命堪忧。”
  
      “因此,受学生一拜。”
  
      说罢,便坦然起身,告别离去。
  
      丝毫未曾拖泥带水。
  
      张子厚看着这年轻人听闻如五雷轰顶般的消息,uu看书  仍是面不改色,没有任何失态,依旧礼数周全的告辞,一时间心下不由更加可惜:
  
      “泰山崩于前而面色不改...”
  
      “此子有大造化啊!”
  
      “只可惜,想要创出媲美四书五经的正统之道,在百花齐放时至如今,对于一文心之士而言,岂有可能乎?”
  
      想到这里,张子厚忍不住拨动琴弦,手落弦动。
  
      一曲琴音,从中弹奏而出,飘过了这翠竹所搭的内堂,飘过了门槛,传入了那已背身而去的青年耳畔。
  
      其中虚实之音相间,犹如云雾缭绕的高山,难以窥得其中真颜,飘忽不定,时隐时现。
  
      “小世子,你虽文道局限于此,但我观你炼气之术,武道修持,亦是万里挑一的俊才。”
  
      “如今南燕动乱,徽太子的嫡女还未出世,鄂王心系正统,老夫当在寿终之前,为这人道疆土,尽最后一分心力。”
  
      “此言告知与你,以及你那位父王。”
  
      “若日后北元南侵,亦或者南燕欲袭杀那位秉承皇命的赵家天女,老夫,定会出手...”
  
      “护汝等周全!”
  
      清澈的泛音,带着苍老却又饱含坚定的话语。
  
      落入季秋耳中,叫得他身躯微顿。
  
      随后,季秋站在那山庄数丈高,记载了君子劝诫之言的石碑前,回身望向了那翠竹搭建的内堂。
  
      又是一礼,道:
  
      “张公,高义。”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