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9章:致仕之争

2024-04-28 作者: 执笔见春秋
第409章:致仕之争    事关南北取士的事情,这些年的科举,其实朱元璋也已经注意到了。
  
      不过并没有当回事。
  
      或者说他对于科举,都没太当回事,中间随便停个七年八载的,也很无所谓。
  
      这样的情况,主要还是在于官员终生制的关系。
  
      当所有的官位都已经满员的时候,这也就意味着朝廷不需要开科举取士了。
  
      因为考中的学子,也没什么地方好安放的。
  
      对于大多数官员来说,一旦为官,就是终生。
  
      譬如某个偏僻地方的县令。
  
      如果没什么意外事情发生的话,可能某个举人,在三四十岁的年纪就会被安排过来。
  
      没有关系,才能也不算特别出众,地方政绩只能说过得去。
  
      在这种情况下,这位县令大概会一直干到六七十。
  
      甚至很有可能,七老八十的时候,死在这个官位上,才会上报朝廷,请求派新的县令过来。
  
      听上去似乎有些可笑,因为哪怕七十古来稀的年纪,这个县令都已经老糊涂了,甚至痴呆了,他还是会在这个官位上待着。
  
      「爷爷,孙儿这里还有一个想法,请爷爷品鉴。」
  
      眼看老爷子对于南北分开取士的奏章很是满意,朱英直接趁热打铁,将自己准备让官员采取退休制的想法给拿了出来。
  
      其实这些内容,朱英很久之前就已经写好了,只是因为顾忌到老爷子的想法,一直没有拿出来。
  
      因为老爷子年纪也不小了,朱英怕这个章程提出来,会让老爷子联想到自己的身上。
  
      现在春闺在即,朝廷这边其实官位还是处于比较满员的状态。
  
      后续怎么安排这些中举的学子们,也是自己跟老爷子都要考虑到的一个问题。
  
      况且南北取士的方案,会有更多的学子被选中。
  
      朱元璋接过奏章,开始查看起来。
  
      朱英仔细观察。
  
      刚开始的时候,老爷子的眉头没多久就紧皱起来,这让朱英心里头有些担心。
  
      不过很快,当看到大孙写出的缘由之后,朱元璋的眉头慢慢舒展开来。
  
      在这份奏章之中,朱英其实是收集了很多具体的案例。
  
      其中大多数都是官员因为年纪过大,而导致出现的一些荒唐事情。
  
      还有年老之后,各方面能力衰弱,给百姓带来的一些困扰和隐患。
  
      最简单的一个说法。
  
      不管是何种官职,尤其是巡查,御史,甚至是县令府君,很大程度上每过一段时间,多需要去下面乡村走一走,看看有甚么不公违法的事情发生。
  
      倘若年纪大了,基本上就是每日都只能在府衙里面,根本无法去掌控外界。
  
      在这个时候,一些下面的人将其权柄完全架空,都不得而知。
  
      甚至一些朝廷下来的谕令,都无法有效的传播到百姓底层中去。
  
      朱元璋沉吟一番,而后问道:
  
      「大孙可是知晓,这是多么大的一笔开支,会不断的负担在国库之上。」
  
      「长久以往,何以为继。」
  
      「卫所这边,按照大孙的逐渐改制,慢慢也会负担到国库这里,再加上天下官员退休后的俸禄,咱实在是有些担忧。」
  
      「自古王朝,这等行为,可谓是从未有之啊。」
  
      「大孙其中讲述到,无了后顾之忧,可以有效的阻止官员贪污之行为。」
  
      「咱是最为了解这些当官的了,哪怕是俸禄再高,他们的贪心,也从来没有减少过。」
  
      「或许不少官员为官之初,也曾立下远大志向,清廉一生,造福百姓。」
  
      「然形形色色之诱惑,家族关系,亲朋好友,可不那般容易摆脱的,开了这头,后面再行贪污之事时,也就没了束缚顾忌。」
  
      「再者说了,六十岁致仕,若是那些身体好的,朝廷岂不是要赡养他们二三十年?」
  
      大明如今对于官员致仕,也就是退休,也有非常详细的规定。
  
      如三品以上官员按现职退休,四品以下,任现职满三年且无大过者,可升一级致仕。
  
      早些年朱元璋曾规定致仕官食原俸,很快就发现负担过大,予以取消。
  
      后面也再立规定官员正常情况下不予发放致仕俸禄,不过家贫者不能自存者,有司月给米二石,修其身。
  
      意思就是连饭都吃不起的退休官员,可以领取一份低保,保障饿不死。
  
      而按照大孙现在的提议,凡是到了六十岁,没有特殊需求的官员,全部办理致仕。
  
      在这之后,朝廷还要负担起他们退休之后的俸禄安排。
  
      这就让朱元璋很难接受了。
  
      面对老爷子的问话,已然准备多时的朱英丝毫不慌。
  
      随即从怀中掏出再次掏出一本册子递了过去。
  
      「好小子,跟咱还藏一手。」
  
      朱元璋见此,不由笑骂着接过来。
  
      大明没有类似于后世统计局这般的机构,这本册子上,是关于现如今官员的一个汇总消息。
  
      在老爷子一边查看汇总数据时,朱英一边介绍说道:「大明如今在职官员为二万七千八百九十六人。」
  
      「哪怕是按照均分每人十贯宝钞,月近三十万,年三百六十万左右,按照目前各项收益,赋税的提升,并非难以承担。」
  
      「这些官员中,其中年岁在五十以上占据六成,余下有三成皆是在四十岁往上,四十岁往下唯有一成。」
  
      「大部分的官员孙儿在文册之中有简单记载,约莫有七成半的官员,并非是以政绩提升,而是通过熬资历,而后举荐的形式,得以升官。」
  
      「举荐最大的弊端,便就是亲亲相隐,最为容易形成朋党关系,那些有才能的官员得不到提升,反而是让这些关系户上来。」
  
      「长久以往,对于整个大明的官场环境,都是一个偌大的隐患。」
  
      「爷爷明察秋毫,定然可辩忠奸,孙儿自认为也有几分见识,大体上出不了什么问题。」
  
      「可后世子孙呢,他们定能代代优秀吗,中间若是出了个糊涂蛋子,岂不是毁坏大明根基。」
  
      「古今多少王朝,开国即是巅峰,后来者无一能有所超越,反倒是越来越弱,百姓的生活也越来越难,是以王朝破灭,另立新国。」
  
      「这其中的关键,孙儿反复思考,看似是昏君所为,实则跟各层官员,更加息息相关。」
  
      「若是多来几个不肖子孙,咱们大明...」
  
      话到了这里,朱英就没继续说了。
  
      因为朱英非常清楚,老爷子的软肋,一直就是在于怎么才能让大明国祚延绵万世。
  
      目前大明所有的制度,都是在围绕着这个点而设定。
  
      果然,在边听着大孙汇报,边看着册子上详细的数据时,朱元璋的心思开始发生变化。
  
      沉吟思索一番后,朱元璋伸出手来:「来吧。」
  
      朱英嘿嘿一笑:「孙儿就知道瞒不过爷爷。」
  
      说完,便就从怀中掏出第三本册子。
  
      为您提供大神执笔见春秋的《大明皇长孙:朱棣送我上皇位》最快更新,为了您下次还能查看到本书的最快更新,请务必保存好书签!
  
      第409章:致仕之争免费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