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9章:刺杀!!!

2024-04-28 作者: 执笔见春秋
第469章:刺杀!!!    「客观要买什么酒。」
  
      「花雕酒。」
  
      「哪里的花。」
  
      「城里的挂花。」
  
      「请跟我来。」
  
      在暗语对上之后,掌柜便就带着赵立山进了后房。
  
      不过赵立山并没有多留,见到一名来人后,只是把手中的纸条交出,便就选择了离开。
  
      那人有些强壮彪悍,一看便是行伍之人,打开纸条一看,顿时瞳孔一阵。
  
      只是稍微的迟疑,便就迅速离开。
  
      ...
  
      「这京师的夕阳真美啊,感觉在宫里头看着,又不是那么一个样。」
  
      「咱这辈子,还没见过这么繁华的景象呢,曾经在元大都的时候,咱便是以为那是最为雄伟壮观了,没成想咱自己的南京城,比之那蒙元大都,还要来得更为热闹一些。」
  
      「大孙,你说咱想把都城迁徙到凤阳去,这个想法能不能成呢。」
  
      秦淮阁楼上,有三层楼高,站在这里,可以看到辽阔的京师繁华。
  
      常言道,衣锦不还乡,犹如锦衣夜行。
  
      在朱元璋的心里,其实一直想着迁都的事情。
  
      对于老家凤阳,更是有一种特别的牵挂。
  
      现在凤阳中都皇宫的基础已经建立好了,先前因为户部财政的问题,所以导致修建了一部分便也停工。
  
      现在户部有钱了,内帑的钱财也是满满的,看到京师的景象,朱元璋便也就再次生起了迁都的心思。
  
      朱英沉思了片刻,说道;「凤阳如今稍显荒芜,无水利之便,尚且不能彻底掌控江南,又不利于北方发展。」
  
      「无大江河流,大宗货物抵达将更耗人力。」
  
      「如若在这个时候进行大规模的迁徙,对于如今大好的局势,当是一个打击,未有难以意想之祸端。」
  
      随着不断的学习,朱英对于天下局势也更加的清晰了然。
  
      凤阳固然是老爷子的家乡,可位置不行。
  
      且朝廷势力之中,淮西勋贵均为凤阳老家,一旦迁都凤阳,势力盘根错节,虽可镇一时,不可镇一世。
  
      于大明后代皇帝,也相当是留下了一个隐患。
  
      朱允炆听着。
  
      果然是大兄,直面反驳皇爷爷。
  
      其实朱允炆对于凤阳也不是太看好,那里比起江南一带来,过于荒芜了。
  
      他去过,但他不想待在那里。
  
      朱元璋对于大孙的话,并没有反驳。
  
      其实他心里头也知道,迁都凤阳只能是一个想法了,无法真正的实行。
  
      再者说,先前到凤阳去的时候,对于凤阳的老乡们,他也是失去了眷恋。
  
      当年去凤阳考察,恰是凤阳出了花鼓戏,街头巷尾的,好听上口,朱元璋听着非常亲切,命锦衣卫去打听看看是不是歌颂自己的。
  
      当回奏歌词,朱元璋听完后脸色大变,心如死灰。
  
      「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
  
      这就比较扎心了,朱元璋心中比较崩溃,他希望家乡好,为了家乡搞建设,老百姓富裕丰足。
  
      没想到各级官员盘剥百姓,老百姓流离失所,去要饭逃荒,而且嫌弃讨厌他。
  
      他的心里落差太大了,既然家乡人们不欢迎自己,那还回来干什么?
  
      自从,再没有回到凤阳。
  
      想到这些往事,朱元璋也没了什么看景色的兴致。
  
      不过迁都的事情,还是要说的。
  
      南京,并不是一个好地方。
  
      南京皇宫的风水也不是很好
  
      。
  
      朱元璋在建设应天宫殿的时候注意了风水的问题,以紫金山的富贵山为靠山。
  
      但是由于选址的局限,内廷部分是在被填平的燕雀湖上建造的。
  
      虽然在施工时采用了打入木桩,巨石铺底,以及石灰三合土打夯等方法加固地基,但日久之后仍然出现北部地基下沉的问题,宫殿地势前高后低,风水不吉。
  
      此外内宫在下雨时容易形成内涝,排水不易。同时宫城离外城过近,战时不易防卫。
  
      说起来有点玄学,自古定都南京的王朝,都很短命,气运国祚也不是很好。
  
      东吴,东晋,宋齐梁陈,都非是大一统的皇朝。
  
      而现在大明是天下一统,自然就要有些变化。
  
      「大孙觉得西安如何。」朱元璋问道。
  
      西安地处关中平原中部、北濒渭河、南依秦岭,八水润长安,十三朝古都,风水自是不用说。
  
      始皇一统,强汉盛唐,均是以西安为京都。
  
      包括宫殿的修筑,周边的一切,都曾经被大力开发过,迁都到西安,可谓是损耗的财力最为低微。
  
      而且迁都西安,在天下人看来,大明将会继强汉盛唐后,成为再度主宰中原的盛世王朝。
  
      朱英道:「西安是个好地方,地理环境十分优越,其坐落在号称「八百里秦川」的关中平原之上,四周山河环绕。」
  
      「秦岭在南、陇山居西、北有黄土、东隔黄河,有黄河淤泥的沉淀,关中一带沃野千里,形势险要。」
  
      「且对外交通十分便利,有孔道直通关东,以便遥控,有渭河运输物资,可保城中粮饷不断。」
  
      见大孙说得如此详细,朱元璋点点头,遂又看向旁边的一直没怎么说话的朱允炆,问道:「允炆,你有什么想法呢。」
  
      朱允炆一愣,他都不知道皇爷爷多久没有考校过自己了。
  
      没想到在这个时候,突然考校自己,这让他心中欢喜之余,连忙心中急思,而后说道:「大兄所言极是。」
  
      听到这话,朱元璋颇为有些不满,不过朱允炆显然不是只说这一句,接着道:「秦朝范雎就曾对秦昭王说过咸阳。」
  
      「四塞以为固,北有甘泉、谷口,南带泾渭,右陇蜀,左关阪,奋击百万,战车千乘,利则出攻,不利则入守,此王者之地也。」
  
      「虽说我大明如今繁荣昌盛,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祸兮之旦福,倘若多年以后,天下生变,西安通过各处关隘就可以扼断南、西、北三面,仅留东面一处。」
  
      「可慢慢地休养生息、等待时机东出以争天下,秦朝始皇、汉朝刘邦、隋朝杨坚、唐朝李渊皆以此成就帝业。」
  
      朱允炆侃侃而谈,倒是让朱元璋还有朱英,对于有些刮目相看了。
  
      其实没有了皇位的牵绊之后,朱允炆的心思,基本上就是在读书上了。
  
      虽说儒家有着诸多限制,但是在治国定策上,无疑还是有很多优秀之处。
  
      再者自从因为吕氏想要海外封国,就藩占城,朱允炆也感受到了危机,对于地理军事方面的书籍,尤为热爱。
  
      有志者,事竟成。
  
      朱允炆作为皇明嫡孙,爷孙父母皆为优秀,常言道龙生龙,凤生凤,本身也不可能说差到哪里去。
  
      这番一用功,虽说只是理论知识,但懂得的事情,也越发多了起来。
  
      「好,允炆,你这是让咱有些刮目相看了,看来最近的功课,较为努力。」
  
      「就是要保持这个模样,咱老朱家的子孙,就必须都优秀起来。」
  
      朱元璋毫不吝啬这番夸赞,朱允炆也颇有些害羞的低下头,他没想到皇爷爷竟然给了如
  
      此之高的认可。
  
      心中想了想后回道:「这其中主要还是大兄,大兄实在是太优秀了,这让作为弟弟的,便也只能用功读书,好歹也能跟上大兄的步伐。」
  
      朱元璋点点头表示不错。
  
      被夸赞之余还能保持谦卑,说明允炆这段时间,成长很快。
  
      这就让朱元璋心中比较高兴了,如此一来,说明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
  
      便是此时,数道破空声传来。
  
      「爷爷小心!」
  
      朱英一声大喝,顺势一把搂住老爷子,往侧边躲闪。
  
      刹那间,便有数支利箭飞驰而过,射在旁边的木柱之上。
  
      箭头带有寒芒,明显是经过了淬毒。
  
      「杀!」
  
      一声低喝声响起,只见数十人行人掀开伪装,直接朝着朱英所在的酒楼杀来。
  
      「外有弓手数人,入屋躲避,咱倒是要看看,何人胆敢行刺于咱。」
  
      余怒未消,不过此刻的朱元璋一脸的平静,好似方才的事情并没有让他有任何的动摇,不过话语中的怒意,听得真真切切。
  
      大明立国二十六载,众多皇帝包括秦始皇都被人刺杀过,为何朱元璋杀人无数,这却是第一次遭遇刺杀。
  
      虽说朱元璋杀人如麻,处死无数,但在民间的风评却非常好。
  
      毕竟他杀的人,主要都是贪官为主,而且动辄诛连,斩草除根,官员被躲都来不及,怎么敢于刺杀。
  
      加上锦衣卫监察百官,别说密谋了,稍有怨气都有可能被锦衣卫发觉,直接下狱。
  
      作为农户出身的朱元璋,在各方面的政策来说,对于老百姓还是很好的。
  
      为老百姓做了很多实实在在的好事情,老百姓得到了实惠,自然会受到老百姓的爱戴,那么也自然不会存在暗杀的事情。
  
      即便是一些江湖豪强,也没生出要刺杀朱元璋的念头。
  
      不管怎么说,朱元璋是汉人,驱逐蒙元,收复失地,再造华夏神州,在江湖之中,对于朱元璋的评价,都得竖起大拇指,称一声真英雄。
  
      然而今天,朱元璋巡防京师,在这天子脚下,却遭遇了刺杀。
  
      虽说是第一次,但朱元璋很是冷静,只是转头看了看利箭,便就入屋。
  
      进了屋内,对方的弓手自然就没了作用。
  
      「卫所的军士,那利箭只有军中才有,少数也是一石二的强弓,准头很足。」
  
      「看来有人不想好过啊。」
  
      朱元璋冷冷的说道,方才不过只是一眼,心中就有了判断。
  
      朱英此刻脸色平静,哪怕身边不过数名锦衣卫守护,亦是没有什么担忧的。
  
      倒是朱允炆,脸上流露出极为明显的害怕,在利箭射来的时候,整个人都有些蜷缩起来。
  
      「怕什么,咱老朱家的子孙,难道还怕这一点小打小闹吧,不过几个毛贼,待会处置了便是。」
  
      朱元璋见此,呵斥道。
  
      朱允炆这才从刚才的生死边缘回过神来。
  
      此时的朱允炆才发现,在场的人中,好像就自己在担心受怕。
  
      皇爷爷即便险些中箭,但面色平静沉稳。
  
      大兄就更不用说了,神情镇定自若,好似这刺杀与其没有半点关系。
  
      「是允炆失态了。」朱允炆深吸一口气,马上就恢复过来,而后沉声说道。
  
      朱元璋见此,轻轻点头。
  
      这时一楼大堂中,是一片喊杀之声,显然战况颇为激烈。
  
      对方以暗对明,自然早有筹谋,具有很明显的针对手段。
  
      「对方还有手弩,下边的将士,有些顶不
  
      住了。」
  
      朱英听着下边的声音说道。
  
      下方的蒋瓛有传出闷哼声,加上不断出现的破空声,显然蒋瓛也已经负伤了。
  
      从窗外的动静,还可以听到厮杀声,显然外边还有埋伏。
  
      「不着急,对方顶多一炷香的时间。」
  
      朱元璋镇定说道,巡捕衙役不说,单轮锦衣卫,在朱元璋出行的时候,哪怕是微服私访,也会有五十人的规模。
  
      对方的人数虽说不少,但在单对单肯定不是锦衣卫的对手。
  
      加上锦衣卫的暗线,一炷香已经是极限的时间。
  
      轰的一声,二楼窗口传来破碎声,十多蒙面人从窗口窜入,手持利刃,没有半分言语直接杀人。
  
      而在二楼守护的,只有四名锦衣卫。
  
      四人相互对视一眼,立即守在陛下太孙皇孙三人前边,拼死对敌。
  
      只是双拳难敌四手,虽说挡住了大半,但依旧有三人寻着空隙冲了过来。
  
      朱元璋只是冷冷的看着,神色没有丝毫的变化。
  
      而朱允炆在这个时候,竟然强行壮胆,挡在了朱元璋的身前。
  
      看到这一幕,朱元璋不由轻轻点头:「是个好孩子。」
  
      眼看三人扑杀而来,四名锦衣卫奋力嘶吼,不顾受伤也要冲过来拼命抵挡。
  
      只是不过几步的相差,便就是生死之差。
  
      其中一人,一刀狠狠的朝着朱元璋劈了过来,挡在面前的朱允炆见此,不由得下意识的闭上了眼睛,但是身体却没有丝毫的挪动。
  
      轰!
  
      闭上眼睛的朱允炆,只听见一声大响,感受到身旁风声,身体却没有受到丝毫伤害。
  
      睁开眼睛一看,只见刚才持刀劈来着,已经远远飞出躺在地上口吐鲜血,挣扎着想要有什么动静,却什么话也说不出,明显是活不成了。
  
      场面上,出现了小小的宁静。
  
      因为方才出手的正是朱英。
  
      只是一脚,便就让一魁梧壮汉瞬间毙命。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