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8章:大孙从未让咱失望过

2024-04-28 作者: 执笔见春秋
第488章:大孙从未让咱失望过    大明京师。
  
      冯胜等人这次出征倭国有功,京师这边自然是准备了盛大的欢迎仪式。
  
      正阳门外,朱英亲自迎接。
  
      整齐的仪仗队,展露出玄甲卫的气势。
  
      玄甲卫现在扮演的身份很多,包括亲卫队,仪仗队,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就相当于锦衣卫的职责了,不过只对朱英负责。
  
      「宋国公,此番辛苦了。」
  
      「三皇叔,四皇叔,七皇叔。」
  
      朱英虽为太孙,在这个时候也放开身份,向朱棣三人作揖行礼。
  
      三人自然不敢托大,这显示天家亲昵的时刻,连忙回礼。
  
      围观的百姓密密麻麻,关于条约的事情,自然在冯胜等人回京前就已经于京师邸报上刊登了出来。
  
      各处都是高呼‘大明万岁,的声音。
  
      国家兴盛,自然百姓也是与有荣焉。
  
      现在的大明京师,百姓的幸福感很高,对于大明也有着极为强烈的归属感。
  
      相对于朱英来说,一路跟随走过来的冯胜,朱棣,朱棡,朱榑等人,更是被京师的变化给震撼了。
  
      在去倭国征伐前,京师这边许多改造才开始,现在已经落地了。
  
      「这真是京师嘛,要不是看到这正阳大道,我都有点不敢认,简直..简直是...」
  
      朱榑看着这面前的变化,神情上满是震撼的感觉,虽然是行走在正阳大道上,但是周边的巷子看得清楚。
  
      每一条巷子都能看到整齐的规划,商铺林立,门口的招牌看上去几近一致,每条巷子有近两丈宽,左右两边的人流似乎按照某种规律行走。
  
      「果然不愧是大侄子,这点本事,将来大明必定越发兴盛。」
  
      朱棡的眼中都冒着绿光了,他已经决定在今日之后,多多看看这城池中的建造,要把京师这边的情况,搬运到倭国自己的藩地去。
  
      朱棣的神情有些复杂。
  
      他很敏锐的注意到,围观的密密麻麻的百姓,看似是在为这次的大明得胜,倭国投降所欢呼,实际上所有百姓的目光,几乎全部都集中在朱英的身上。
  
      不难猜测,在去倭国之后,大明这边必然发生了很多的改变,这才导致民心如此的聚集。
  
      在欢迎的仪式中,是不需要跪拜的,可朱棣却看到许多百姓,自发对朱英磕首起来,并且演变的人也越发多。
  
      朱棣打定主意,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了解今年京师的发展具体情况。
  
      .....
  
      朝堂之上。
  
      朱元章高坐龙椅,朱英站在其旁。
  
      金銮殿下的司礼监掌印太监刘和,开始高声朗读关于冯胜,朱棡,朱棣,朱榑的赏赐。
  
      其中的赏赐自然以冯胜为主,加官进爵就没必要了,多是一些钱财之类的。
  
      到了三王这边,便就不同了。
  
      「陛下谕旨,敕封海外倭国肥前城为晋王朱棡藩地,改名为晋城,由晋王总揽境内一切事务。」….
  
      「陛下谕旨,敕封海外倭国筑后城为燕王朱棣藩地,改名为燕城,由燕王总揽境内一切事务。」
  
      「陛下谕旨,敕封海外倭国肥后城为齐王朱榑藩地,改名为齐城,由齐王总揽境内一切事务。」
  
      并没有太多额外的条件,包括税收基本上也是自己负责,不需要向大明进行缴纳赋税。
  
      领地内的一切,基本上都是由藩王自行负责。
  
      唯一除开的便就是立法权了,按照海外藩国的规定,大明的律法当在藩王的优先级上。
  
      也就是说,藩王也有立法权,但是藩王设定的律法在和大明律法相矛
  
      盾的时候,便是以大明律法为主。
  
      其他的就是你自个随便玩了,从前藩王麾下的兵员是有着严格的人数限制,但是目前就取消了。
  
      从前是三万的标准,现在你爱多少便多少,便是藩国内全民皆兵,那也是你自己的自由。
  
      相当于彻底的放开。
  
      这多少让三王心中有些惊喜,之前只是一个说法,而现在是真正的确定了下来。
  
      在这之后,三位藩王应该忙碌的就是在京师安排自己的文官过去了。
  
      其实目前来说,在倭国的三城并不算小,地方不算大的情况下,人口足够多。
  
      三人在此之前,就已经从各处迁徙了倭国百姓,即便是人数最少的齐王朱榑这边,也只有统治着三十万倭国百姓。
  
      在这个基础上,还有关于驻军的问题。
  
      每个藩王可有三万驻军,其他的将士将会在之后回到本来的卫所。
  
      这个驻军虽是归属于藩王统领,但是每过三年,就会回大明进行一个轮换,并非是一直属于藩王。
  
      倭国立下的海外藩国,从历史的意义上来说,这是首次把藩王封地直接封到大明的疆域之外。
  
      这也代表着往后大明的路子,将会进行一定程度的变化。
  
      海外藩国成立的消息,朱英也在次日直接安排到了京师邸报之上。
  
      这也算是给海外藩国打了一波广告,进行引流。
  
      而关于迁徙海外的优惠政策,也在百姓之中升起波澜。
  
      「去晋城路费由晋王负责,到了就给地,每人五亩起,这听上去,好像很不错诶。」
  
      「什么呀,还不如去燕城,这邸报上面可是说了,凡十八岁至三十五岁未有妻则,分配倭国女子一名,这多好呀,都不用媒婆了,直接就给送。」
  
      「齐城那边也不错呀,每人五亩地不说,还给免除赋税三年,这多好啊。」
  
      朱棡,朱棣,朱榑,在这个时候自然是抛出大量的优惠条件开始从大明召集百姓过去。
  
      谁都知道,人员才是关键。
  
      尤其是读书人,但凡是有功名在身的读书人,哪怕只是个童生,去了就包分配,给地,送老婆。
  
      丰厚的条件,确实是让许多人开始心动了。
  
      大明燕王府。….
  
      徐仪华正在跟朱棣商议搬迁的问题,不过朱棣在思索一番后说道:「你们便就在暂且先在京师吧。」
  
      「如今倭国那边的条件并不怎么好,没必要跟着去受苦,等那边经营好了,再过去也不迟。」
  
      倭国的情况目前并不明朗,虽说倭国已经头像,但条约这个东西,本来就是用来撕毁的。
  
      如若那天突然爆发战事,就极为危险了。
  
      显然徐仪华还是想跟着去的,不过朱棣的态度也很是明确,想要等那边都起步之后再说。
  
      只是对于建设,其实朱棣并不是很感兴趣。
  
      「父王,不若让我也跟着过去吧。」朱高炽在这个时候突然开口说道。
  
      这让朱棣有些意外。
  
      「你可知道现在倭国那边,可跟大明完全不能比。」朱棣开口道。
  
      朱高炽回道:「儿臣自然是明白,不过现在的倭国战争刚过,短时间内肯定是和平的状态,主要在于内政上的管理。」
  
      「儿臣不才,自幼跟诸位老师学习,在于内政上面虽有所差,但亦可慢慢践行。」
  
      听到这话,朱棣原本想要训斥的心思,逐渐的收回。
  
      这个时候他才突然发现一个问题,在燕王府中,若说学问这一块,好像还真就是自己平时看不惯的这个长子最为出色。
  
      老二老三什么情况,也就不用说了,基本上是跟自己一个德行。
  
      在倭国那边,朱棣也发现了这个问题,去晋王朱棡的城池时,他彷若是看到了在京师这里的震撼感。
  
      而自己想做,却又不知道从何下手。
  
      从军事行动上来说,主导高丽,朱棡,朱榑一起攻打倭国三城的他,无疑是最为成功的。
  
      可是在这之后呢。
  
      战争不再是主旋律,发展才是。
  
      总不可能天天带兵去对倭国那边进行一个劫掠吧。
  
      额,这么一想,好像也不是不行。
  
      倭寇都能侵犯大明沿海,怎么自己就不能干呢。
  
      不过目前还是在于内政之上。
  
      迟疑了片刻后,最终朱棣还是点头道:「行,这番去倭国,你便随我一起去。」
  
      话是这么说,其实朱棣已经打定主意把城池的管理交给自己的儿子了。
  
      而自己就主要去负责军队的训练。
  
      就让长子给自己来干后勤。
  
      ....
  
      次日。
  
      朱英把朱棡,朱棣,朱棡都召到了自己的坤宁宫。
  
      「三皇叔,四皇叔,七皇叔。」
  
      朱英抬手作揖。
  
      三人也是赶忙回礼:「拜见太孙殿下。」
  
      朱英也是干脆,直接便就开门见山:「这次请三位皇叔过来,主要是商谈一下关于倭国三城的情况。」
  
      听到这么一个开头,首先皱眉的就是朱棣了。
  
      难道昨天说的话就不算数了?
  
      今天把我们召集起来想要改掉昨天的说法?
  
      朱英说到这里,略微停顿了一下后接着说道:「目前倭国三城对于大明极为重要,若是三城稳固,则大明之沿海,再也无忧倭寇之忧患。」….
  
      「因此三位皇叔实在是身肩重任。」
  
      「是以在昨夜我左思右想过后,便想能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三位皇叔能够迅速的发展。」
  
      听到这话,三人顿时放下心来。
  
      毕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那边往后就是自己的藩国了,所有的一切都是自己说了算,可谓是无比的自由。
  
      现在太孙这个意思,还是要给予扶持。
  
      朱英接着道;「首先是粮食的问题,这边在跟倭国的海贸上,粮食是禁止出口海外的商品,但是城池的发展离不开百姓,最开始便是要解决温饱的问题,才能快速的在倭国收复倭国百姓的民心。」
  
      「在海贸之上,将会根据情况的不同,每个季度都会运送一定的粮食至三位皇叔的城池内。」
  
      「不过先说话,这些粮食自然不能是赠予,而是以大明这边的平等价格售卖。」
  
      「当然,若是在钱财不够的情况下,诸位皇叔也是可先行购粮,下季度归还。」
  
      这个提议一下子就得到了三人的认可,朱榑更是高兴的说道:「太孙的这个方案,我看行。」
  
      即便是朱棣也很是满意,倭国的水稻产量大概是不够的,尤其自己还想要扩军的情况下。
  
      现在有了大明的支持,顿时心里就踏实多了。
  
      朱英也不含湖,接下来继续讲述关于一些对海外藩国的扶持。
  
      比如通商。
  
      群英商会将会成立海上贸易的稳定航线,固定的向三城输送货物,并且保证除开相应的运费外,由藩王这边出资购买的价格,不会高于大明的市场行情。
  
      但是在货物的数量上,肯定会有一定的限制。
  
      其次便是工匠上的帮扶。
  
      现在群英商会的工匠团体很多,以商行
  
      的形式为主,可以为三城修建水泥道路,包括一些重要的建筑。
  
      包括在取得三位皇叔的同意下,于倭国三城开设各种工厂,以相应的价格雇佣工人开办工厂。
  
      朱英一边讲述着,一边让旁边的司礼监秉笔太监郭忠,拿出早就已经准备好的相关文册,让三位藩王详细查看。
  
      上面记载的情况各种情况,包括之前朱英所说的都在上面,极为详细清晰。
  
      其总体来说的目的非常的简单,就是大明会给三位藩王最大的扶持,速度把三座城池进行一个高速的发展。
  
      朱棣看完之后,心中有些感慨。
  
      太孙真有这么好心吗,难道他就不怕藩国发展起来,从而对大明的统治形成危险?
  
      但不管怎么说,现在文册上的东西,几乎每一项都是他们目前最为需要的。
  
      「皇侄心中清楚,诸位皇叔可能会有一些其他的想法。」
  
      「只是皇侄想要告诉诸位皇叔,现在皇叔们在外做的是涉及到大明千百年基业之大事。」
  
      「皇叔们的藩国和大明之间,不应该有任何的敌对,应该是互帮互助。」
  
      「不仅是现在,更是在遥远的未来,不仅是皇侄这里,便是往后的老朱家子孙,都应当是如此。」
  
      这一番话,语气并不重,但却有一种热血沸腾的感受。
  
      此时的朱棣,更是目光炯炯的看向朱英。
  
      在其身上,他没有看到父皇的影子,却看到了母后的曾经。
  
      母后还在的时候,便就是希望老朱家的子孙们,可以更加的团结起来。
  
      一直到接近黄昏的时候,将近两个时辰,三位藩王才离开坤宁宫。
  
      而朱元章也从后边走了出来,拍着大孙的肩膀说道:「好,好,好。」
  
      「大孙从未让咱失望过。」.
  
      执笔见春秋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