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0章:内卷的黄观

2024-04-28 作者: 执笔见春秋
第710章:内卷的黄观    二月二,龙抬头。
  
      不得不承认黄观的能力全方面几乎很是出色。
  
      仅仅只是三天的时间里,朱英就已经收到了一份完整的章程。
  
      关于远征军的详细规划,乃至于军队的最优战兵辅兵配比,携带的粮食数量,包括水师的舰队船只种类配比等等,全部都详细的注明了。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以往这些事务的办理,一般是由朱英总负责,然后兵部,户部提供章程明细,最后由朱元璋过目,查漏补缺,提出参考意见,最后朱英敲定。
  
      首先在时间上,至少是七日往上,到最后敲定的需要将近半月。
  
      现在黄观有了詹士府的权力,相当于太孙门下行走,即便是六部尚书那也得重视。
  
      所以黄观找兵部尚书茹瑺,户部尚书赵勉的时候,两人只能放下手中工作全力配合。
  
      黄观也是个狠人,他非常清楚流泪树在太孙殿下的心中是多么重视,因此远征军极为紧要。
  
      在此前,按照朱英的计划,是明年的冬季,也就是白令海峡的结冰期,远征军步行渡过。
  
      但有了黄观提供的船队运输,这意味着今年年底的时候,远征军极有可能赶上白令海峡的结冰期。
  
      早一天得到流泪树,那么就能早一天完成大明的蒸汽铁甲船。
  
      所以一切的流程要尽可能的缩短并且加快。
  
      于是黄观干脆就以太孙的名义,强行拉着茹瑺,赵勉加班,赶工完成章程详细。
  
      连带着两个部门许多官员也跟着一起加班。
  
      事关太孙重视,茹瑺和赵勉自然也不敢耽搁,只能是通知部门人员全员加班。
  
      六部的衙门基本都紧挨着皇宫,而加班的情况下,宫内的光禄寺是可以提供官员饭食的。
  
      好家伙,黄观的内卷行为,直接连带数个部门一起加班。
  
      这在目前的大明,可是非常少见的情况。
  
      即便是朱元璋先前每日处理大量的政务,除开一些紧要事务召见官员外,也很少会出现大量部门同时加班的情况下。
  
      一般这样的情况只会出现在战时。
  
      可怜茹瑺和赵勉,都已经是迈过知天命的门槛,五十来岁的人这么熬夜,着实是有些受不了。
  
      三十五岁的黄观精力旺盛,直接主导整个会议。
  
      其实在加班第二天就已经完成了章程详细,但为了查漏补缺,即便有着过目不忘本事的黄观,还是重新审核了三遍,修改了一些细微地方,这才上呈太孙审阅。
  
      朱英拿到章程详细后,便就请老爷子一同审阅。
  
      「这黄观本事不小啊,没想到咱还是低估了他。」
  
      黄观是朱元璋钦点的状元,当然知晓其六首状元的名头是多么响亮。
  
      而在当时,二十七岁的黄观年轻气盛,神童天才之名一路伴随。
  
      朱元璋深知像是这样的人才,如果不加以好生雕琢,极有可能会废掉,心思也无法沉浸下来,学习更多的知识。
  
      因此就放在了礼部。
  
      一来以皇帝的视角就是驯化了。
  
      持才傲物之人,最是不喜受规矩约束,而礼部作为礼仪之地,自然是规矩最为严格的地方。
  
      加上礼部同时负重外交事宜,跟万国使臣打交道,也能学习到更多的知识。
  
      不得不说,朱元璋在驭人的手段上,已然是登峰造极。
  
      当初连中六元的黄观,确实有年少轻狂的感觉。
  
      自认为天下才学一石,自己独占八斗,余二斗天下人共分。
  
      而到了礼部后,性子慢慢被磨平了,心思也沉淀下
  
      来,在学习礼部的你规矩,礼仪的同时,还在学习万国文化,兼容并蓄,韬光养晦。
  
      朱元璋也没有亏待他,部门虽然没有调任,但在品级上可是按照功劳升官。
  
      实际上还是有宠亲的,否则像是黄观这样没有后台背景的普通人,怎么可能一路扶摇直上,只用了五年不到的时间,就担任正三品的大员。
  
      「咱曾经把他放在户部历任了一年,也没觉得有多么的出色,没想到入了大孙门下,表现得如此优异。」
  
      朱元璋看着手中三天时间弄出来的章程,颇有些赞叹的说道。
  
      其实也不怪黄观在户部表现平淡。
  
      黄观在户部的时候是洪武二十八年,那个时候的户部几乎已经被朱英给架空了,成了朱英的一言堂。
  
      除了赋税部分,其他方面有关钱财调度,基本都是朱英在搞。
  
      户部尚书赵勉哪里敢跟朱英对着干,而作为下一级的户部右侍郎黄观,当然只有听从命令的部分。
  
      那个时期的朱英,交给户部的主要都是些简单活计,多数是让更为信任的张伯在负责。
  
      黄观所负责的部分完成得很好,但这就像一张简单的答卷,卷面只有十分,差一点的也有九分,十分极为普遍,是以黄观根本没有展现能力的地方。
  
      朱元璋之所以在这个时候推荐黄观,是觉得大多数的臣子,虽然才学很高,但年岁是个限制,在很多方面已经跟不上太孙的思路。
  
      选择黄观是因为年轻,三十五岁的黄观在高品级的大臣里,算得上新生代了。
  
      现在却是给了不少惊喜。
  
      单单从章程详细上就可以看到,此番前往白令海峡的,或者说极北之巅的可行性非常高。
  
      各方面的细节都考虑得非常完善。
  
      即便是朱元璋年轻时候排兵布阵,运筹帷幄,也就是这么个程度了。
  
      「爷爷有先见之明,如今璞玉已然雕琢成器,可堪大用。」
  
      虽说曾经吐槽过老爷子的方式,但朱英还是得承认,现在的黄观非常好用。
  
      因为在礼部接受熏陶,朱英有观察过黄观的品行,对于大明的忠诚度非常高。
  
      锦衣卫那边也详细调查过了,黄观这些年来,也没有贪污的行为。
  
      对于大孙拍马屁,朱元璋表示很受用。
  
      同时说道:「既然章程如此详细,那就安排行事吧,咱觉得黄詹士说得对,事有轻重缓急,远征军之事宜早不宜迟,关于选拔之事,就不必过多等候了,完全可以先行选出五万人出发。」
  
      「这上面的备案也很是不错,有几分道理,远征军完全可以在明年再次出发一批,将士们热情如此高涨,区区五万人,对于咱们大明来说完全不算多大负担。」
  
      「可这流泪树,事关重大,如若真能把这蒸汽铁甲船制作出来,这天下咱大明水师何处不能去。」
  
      「莫说是第二批,便是第三批,第四批又如何,如若是人数差了些,那就从北境招聘人手,他们常年生活在寒冬之季,自然有其生存之道。」
  
      格局打开。
  
      在朱英看来,这远征军死亡率太高。
  
      可在朱元璋看来,如果能造出蒸汽铁甲船,哪怕是二三十万人的损失,那也是值得的。
  
      朱英还有些道德感,但是像朱元璋这种半辈子都在杀戮中度过的,怎会有道德约束。
  
      换个角度说,他才是道德本身。
  
      「有道理。」
  
      朱英发现自己在这方面,格局还是小了。
  
      慈不掌兵。
  
      虽然自己暗自提醒过自己很多次,但在思路自然会有所限制。
  
      .
  
      ...
  
      为了尽快选出合适的远征军人选。
  
      朱英提供了一条比较简单的筛选条件。
  
      负重跑。
  
      体力,耐力,才是远征军的个中关键。
  
      在大多数时候,他们都需要携带基础物资步行。
  
      这两个条件不过关的话,自然就不可能加入到远征军中来。
  
      随着朱英的令旨下达各个卫所,负重跑的筛选立即开始。
  
      负重,按照五十斤的标准。
  
      这也不是朱英独创,早在战国时期魏国中,正规军也称为魏武卒,是著名将领吴起操办起来的,最多也就五万人。
  
      但是他们的体能训练非常夸张。
  
      有史书记载,他们每个人都是衣三属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负矢五十,置戈其上,冠胄带剑,赢三日之粮,日中而趋百里。
  
      也就是说每人每天都背着七八十斤的装备,半天就要跑八十多里地。
  
      冷兵器的时代,就是强势挖掘人本身潜能,只要练不死,就往死里练。
  
      朱英定下的五十斤,还真就不叫多。
  
      因为涉及到新兵的情况比较多,这才只定下五十斤负重。
  
      为了更好的展现太孙风范,以及对远征军的重视。
  
      所以在京师附近卫所的选拔赛中,朱英将会亲自观看。
  
      也不能一直看。
  
      毕竟这个耐力比赛,全程长度有百里之远,比之后世的马拉松有过之而无不及,况且还负重五十斤。
  
      跟魏国魏武卒没法比,毕竟他们的训练方式不仅是负重七八十斤,还要半天跑完。
  
      这边估计至少需要大半天。
  
      参加的将士们身上,还携带额外的干粮,水。
  
      这些可不算在五十斤内。
  
      每一场比赛都是数个卫所联合举办,人数在一万左右。
  
      目前辐射地区暂且只能在南直隶,会选拔出两万人。
  
      剩余的三万人,将会在北平进行选拔。
  
      北平的选拔完成后,基本上船队也准备得差不多了,便就可以从海津港出发,绕高丽岛北上。
  
      此刻。
  
      大明军事学院。
  
      「天路,这次你可是风光了,没想到被选上之后,竟可提拔为百户,这是太孙殿下的特别恩赐啊。」
  
      「可惜,这次结业之后,至少有十年不能相见,不过你这家伙必须要请客,让大伙好好吃一顿,该死的,安家费两千贯啊,你这小子发财了。」
  
      「两千贯算个逑,这可是百户啊,如果天路这小子能够活着回来,那可就是千户大人,说不定还会被恩赐个千户所,千户所啊,这是咱们十年能办到的吗。」
  
      「我不管,你小子必须请客,大餐要有,我他娘的还是雏,今晚就靠你了。」
  
      王天路此刻的脑子还有些迷迷糊糊的。
  
      他本身在军事学院的成绩各科皆为甲等。
  
      此次征召远征军,作为家中长子,王天路毫不犹豫的就报名了。
  
      相比卫所,军事学院的选拔就简单多了,因为负重跑项目的体能训练,在大明军事学院只是常规项目而已,在这里几乎每两天都要来上那么一趟。
  
      从大明军事学院能够顺利结业的,体能上从来都是强项。
  
      这里的伙食可是目前整个大明军中最好的,而且作为甲等生,还能享受要药浴强身的待遇,虽然他觉得医学堂搞出的这些个药浴,不见得有多大效果,但在恢复上还是很有效。
  
      每次泡完后,浑身的酸疼都会快速消失,第二天又能生龙活虎了。
  
      按照现在大明军事学院的规
  
      矩,已经不像是从前那么容易出百户了,即便是顶尖优等生,也只能是千户所镇抚。
  
      从六品跟正品的差距,中间可还是有个试百户。
  
      官大一级压死人啊。
  
      现在想要升级是多么困难的事情。
  
      而他因为被选中的关系,所以特别提名为百户。
  
      在教堂的王天路,眼神有些出神。
  
      同窗们笑嘻嘻的声音,让他感觉些许安慰。
  
      此刻教导过来。
  
      「按照此次远征军的要求,王天路你提前结业了,还有五日便要随军北上海津港,这几日你回去一趟,休息几日出发。」
  
      王天路点头起身,和同窗们打个招呼就去收拾准备。
  
      同窗们一片片惊呼。
  
      「啊,怎么这么快就走了,我们还没休沐啊,这可吃不到大餐啊。」
  
      「教导,能不能通融一下啊,我们还想给王天路办个欢送会呢。」
  
      「该死啊,我的青楼,泡汤了。」
  
      教导威严的看了看有些激动的学子们,坚定的摇了摇头。
  
      上头可没有规定休沐,他自然不能私做主张。
  
      军事学院的规矩可是十分严格,不仅是针对学子,包括教导,教官,也都包含在其中,属于军事管制。
  
      王天路自然不是唯一的幸运儿。
  
      此刻在大明军事学院门口,跟王天路同样情况的还有十来个,显然都是参加远征军被选中,而特别提拔的百户。
  
      直到这个时候,王天路从学院出来的那种孤寂感才彻底消失。
  
      十一人相互对视一番,尽皆哈哈大笑起来。
  
      每个人的眼中都有惊喜,期待。
  
      即便大多数人相互间都不熟悉,但并肩而行没有任何陌生感。
  
      「在下王天路,甲七班,诸位如何称呼。」
  
      (看完记得收藏书签方便下次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