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章 追光的少年

2024-06-07 作者: 堵上西楼
第六百章追光的少年    一场初夏的新雨。
  
      一盏热腾腾的新茶。
  
      李辰安和钟离若水二人坐在这江畔茶园里安静的品着,也安静的听着。
  
      对于当下的情况,这一路而来李辰安听到的已不少。
  
      商人们因为他的假死暂时失去了信心。
  
      这是短暂的。
  
      他相信只要小武回到了京都当了皇帝,只要小武发布一道圣旨,告知天下宁国的大政方针维持不变,那么这些商人们将会再次活跃起来。
  
      钟离若水对此有过担忧,虽然她对小武了解极深,可人在不同的环境之下难免会有一些变化。
  
      但李辰安毫不担心。
  
      他留给了小武一封信。
  
      也因为小武和他基本上是一路人——
  
      都是不想当皇帝的人!
  
      都是喜欢清闲自在的人!
  
      小武对草药的研究远胜过练武,那就更胜过当那皇帝。
  
      只是,他现在迫不得已必须去当那皇帝。
  
      宁国不能没有皇帝。
  
      他去守住宁国的江山,便是守住了李辰安的那些心血。
  
      他虽不愿,但为了朋友,也或者说为了宁国的百姓能活成李辰安所说的那种模样,他一定会登基为帝。
  
      倒不是他要做出一番怎样的功绩,而是他当了皇帝,才能保证李辰安制定的那些政策能够如常的进行。
  
      李辰安利用了小武的善良。
  
      他的心里倒是有些不安。
  
      但他相信两年之后,小武知道了他是为了救钟离若水,小武一定是能够理解的。
  
      到时候回到京都,在辅佐他,将这宁国治理得更美好吧。
  
      就在李辰安想着这些的时候,有一群年轻的学子走入了茶园。
  
      他们坐在了距离李辰安更近的一处棚子下。
  
      “小二,六碗雪芽,再来两碟瓜子蜜饯什么的!”
  
      李辰安抬头看去,一华服少年一撩衣摆坐在了他的正对面。
  
      “来来来,吃了茶呆会就该上船了。此去京都,可就不容易再喝到咱这家乡的好茶了。”
  
      其余五个少年坐了下来,有一少年看向了那华服少年,问道:
  
      “向兄,你说咱这不远千里跑去京都赶考……这场秋闱是摄政王在世的时候举行的一场恩科,现在摄政王没了,这恩科会不会取消?”
  
      姓向的少年摆了摆手:“祝兄放一万个心!”
  
      “向兄为何如此肯定?”
  
      “前些日子我那些远房的表妹们,就是若雨小姐她们不是来过渝州么?”
  
      “西山之事传来之后,她们急匆匆的回去了,在下当时就问过若雨表妹一句。”
  
      其余五个少年都向他看了过来,李辰安却扭头看了看钟离若水。
  
      钟离若水微微一笑点了点头,低声说了一句:“钟离府的亲戚挺多。”
  
      李辰安了然,毕竟是宁国赫赫有名的大家族,毕竟钟离府在蜀州经营了近二十年。
  
      他又看向了那向姓少年,便听那少年又道:
  
      “摄政王和皇长子情同手足,皇长子与钟离府有着极为亲密的关系……皇长子此前甚至在京都的云集别野住过几年的时间,就是为了给若水表妹治病。”
  
      “你们想想,他登基为帝,怎可能改变摄政王曾经立下的那些国策?”
  
      “现在咱们宁国正是用人之际,我听说啊,宁国之官场,被摄政王的那番吏治整顿一弄,可空出了不少位置!”
  
      “这次恩科,本就是摄政王为宁国选拔人才之举……没有了举荐,咱宁国所有学子皆凭本事去考!”
  
      “哪怕如我向家与钟离府沾亲带故,也必须走科考这条路。”
  
      “不用担心什么,秋闱肯定会如期举行,我倒是希望咱蜀州这一次能多一些人金榜题名,若是能盖过江南道一头,那才是最好的!”
  
      这少年一番话说完,其余五个学子似乎放下了心来,他的这些话却引起了邻桌的那些商人们的注意。
  
      有个老人端着茶盏走了过来。
  
      “公子是渝州向氏的子弟?”
  
      那少年微微一笑,拱了拱手:“正是!晚生向青云!”
  
      “哦……老夫巴郡姚孟堂。”
  
      那少年一听,忽的站了起来,拱手一礼:“原来是姚老夫子,请坐!”
  
      姚老夫子摆了摆手,“老夫就是想问问,刚听你这么一说,是不是意味着正在咱们蜀州推行的那些举措并不会有变?”
  
      “姚老,您……经商了?”
  
      “这不老了么?三年前就不教书了,做点小生意。”
  
      “哦,姚老放心,一应政策都不会有丝毫变化!”
  
      向青云语气极为肯定,又道:“我父亲前些天就去了江南,我二伯也去了漠北那边,过几天我三叔也要去京都。”
  
      “宁国被姬泰祸害了二十年,而今正是百废待兴之时。”
  
      “摄政王生前定下的提振工商业之举措,当真是一剂了不得的良方!”
  
      “只要咱们宁国的商业繁华起来了,商人们赚到了银子,有了更大的胆量,就一定会养着匠人来改良器械,进一步提高效率!”
  
      “读书人皆以为商人低贱,却不知道商人创造的价值对于一国之繁荣有着怎样的意义!”
  
      那少年摆了摆手,“不说这些,总之,这是千百年来对商人最友好也最有利的时候。”
  
      “至于谁能抓住机会……那就看谁的胆子更大,谁的眼光更独到了。”
  
      姓姚的老者微微颔首,“公子所言有理,倒是我等畏首畏尾了,只是……公子有此见识,为何不去经商反要去参加科考呢?”
  
      向青云嘿嘿一笑:“我家老爷子不同意,另外呢……我也想明白了。”
  
      “我向家,本就是个商人家族。对于商人之困扰我或许比许多学子了解得更多一些。”
  
      “我若是能够金榜题名,去任一方县令,许能给治下的商人营造一个更好更便利的环境。”
  
      “如此,能给更多的商人做更多的事,比我自己去走经商之路创造的价值更大一些。”
  
      姚姓老者一听,顿时肃然起敬。
  
      “公子之言,令老夫茅塞顿开!”
  
      “那老夫也去江南走走……或许回来之后,再执教鞭,用公子这番思想去教育学生们!”
  
      向青云那张清秀的脸忽的一红,“姚老过奖,这几位,也是渝州学子,咱们同去京都。听说文翁书院的许多学子上月就已出发……这一次的秋闱,人才济济,可不太容易拿个好名次啊!”
  
      姚姓老者一捋长须,笑道:“尽力而为之,便不辜负这大好年华!”
  
      “嗯……”
  
      向青云又悠悠一叹,“摄政王离世,实在令人遗憾。”
  
      “晚生见他诗词文章之后便心生向往,期待能够在京都见到他……哎,天嫉英才!”
  
      “可惜,实在可惜。”
  
      “世间再没有诗仙!”
  
      “宁国因他有了未来。”
  
      “他虽离去,却给宁国留下一道希望之光。”
  
      “我等,当追光而行,许能见云开日出,见一番不一样的锦绣繁华!”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