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二章 不服就干

2024-11-09 作者: 老告
第四百三十二章不服就干【求订阅】    诸葛亮和庞统是来汇报自己负责的那摊子事,恰巧赶上高层开会。
  
      曹操让两人一起参与。
  
      众人入座。
  
      庞统悄悄打量满屋子的曹魏大佬,看荀攸最合眼缘。
  
      俩人都是其貌不扬,但内藏锦绣的类型。
  
      “两件事。”
  
      “第一件,朕打算大力推动造船业,乃至海事方面,要有资源,人力上的支持。”
  
      “前段时间吩咐下去,大量增加造船相关学徒,匠作的培养,事情进展到哪了?”
  
      曹操先开口,起了个话题。
  
      卧龙凤雏没想到的是大魏高层的小朝会,参与的人,意见并不统一。
  
      并不是曹操说,其他人遵命实施的风格。
  
      大魏开国只六个月,除了军事方面,因为此前多年,一直在举全国之力来支持军备,所以确立了领先优势。
  
      其他方面,民生,农事,都远算不上丰足。
  
      资源,财力也相对有限。
  
      要往海事方面倾斜资源,别的方面就要对应削减。
  
      而荀彧等人,从跟随曹操开始,曹操就鼓励他们各抒己见。
  
      廉听众意,是上位者必须保持,且要长期保持的基本素质。
  
      一个人再厉害也有考虑不周的时候,不听人言必有失策,逐渐成为昏聩独裁的掌权者。
  
      荀彧,荀攸等人,即便面对曹操,也敢于争辩,表达自己的意思。
  
      大家各管一摊,都想把自己负责的事先弄好。
  
      对于曹操要增加造船业,开海的投入,观点不一。
  
      要知道汉时还没有人,充分认识到开海疆的重要性。
  
      海路商贸的开发,包括外出,登陆作战,乃至更长远的一些考虑,都需要早做准备,用船队来完成。
  
      适当倾斜资源,培养造船人才,先发展一天,就早占一天便宜。
  
      这个时代的大海,是完全开放的,根本没有竞争。
  
      单是渔业的扩张,就能带来很大的利益,对民生形成强有力的补充。
  
      汉时的船运,消耗其实很小。
  
      大船造出来以后,主要消耗的就是时间和人工成本,一本万利。
  
      曹操还考虑过,如果逐渐有了远航能力,能不能去把土豆和玉米,从大洋彼端弄回来。
  
      两者的产量,种植条件的便利性,能在更短的时间周期内,解决饥饿问题。
  
      但茫茫大海,不可控的因素太多,不是现阶段能完成的任务。
  
      大魏号凭借仙台印的加持,或许能完成跨越大洋的远航。
  
      然而其间变数太多,时间漫长。
  
      曹操不敢随意用仙台印,去推动一艘船远洋。所以还停留在构思阶段。
  
      不过,即便不远渡重洋,单是比邻这些国家,海运就能发挥巨大作用。
  
      神州本身,亦是两面环海,增加海事建设,也是为了配合后续的大运河,水运能解决大问题。
  
      曹操举了几个例子,比如对倭国,对三韩地区的控制,资源,苦役的运输等等。
  
      倭国地方不大,资源还是有一些的。
  
      后续的俘虏,会留在其原地劳作。
  
      所得木材,矿产,煤炭,则可以大批量运回来,给大魏输血。
  
      自己国家的资源,省下来不动,留给后世。
  
      这些都需要加大海事投入,才能完成。
  
      “再说第二件事。”
  
      曹操:“关于东西往来的商事,西域往西的贵霜。昨日派使节,给西域那边送去消息。
  
      汉升昨晚报给我,贵霜准备加收我们往来贸易的税赋。”
  
      贵霜要增收贸易税,过路要加钱。
  
      东西贸易,是互惠互利的关系。
  
      彼此往来国境,各自交钱,是正常税赋。
  
      贵霜提出增收,就是正常税赋外的多拿多占。
  
      “增税是假,主旨是想试探我们的态度。”
  
      郭嘉和其他几人对视,都皱了皱眉。
  
      眼下大魏初开国,贵霜是看准了大魏需要依赖东西贸易的收入,来快速重建。
  
      现阶段,东西贸易对大魏来说,更重要,更需要依仗。
  
      贵霜在贸易上当拦路虎,他们自己也会有很大损失。
  
      但曹魏的损失更大。
  
      因为贵霜在西,他还可以和更西侧继续走动。
  
      大魏却会被卡在西域以东,继续往西,贵霜是必经之路。
  
      这个节骨眼上,贵霜站出来,横在东西贸易的中转位置,提出增税,确是让大魏很难受。
  
      “这种事从一开始就不能让。”
  
      “我们退一步,他会进两步,损失只会逐步加重,终究会发展成战争。”
  
      荀彧道:“贵霜提出增税,是欺我大魏离西域太远,而他们与之比邻。一旦打起来,我们的消耗巨大,而他们的消耗会比我们低的多。
  
      考虑这些因素,他才敢提出增税。这种事,只有打过才能老实。”
  
      庞统和诸葛亮皆是动了动念头。
  
      大魏以武立国,是真不怕打仗。
  
      早年那种乱象过来的,什么惨况都发生过。
  
      人吃人曹魏没有,不等于其他各路诸侯没有。
  
      光着屁|股没衣服穿,也要拿土疙瘩,木棍子互相厮杀搏命。
  
      荀彧这种文臣之首,也是动念就起了不服就干的心思。
  
      大魏是从骨子里好战。
  
      从乱世一路过来的勇气和血性,谁敢阻碍我们发展过好日子,我们就干谁。
  
      曹操笑:“要不要打,怎么打合适,待朕考虑考虑。先给你们提个醒,今天就到这。”
  
      “另外,朕过段时间,要去大野泽住上几天,你们几个谁去?”
  
      几人对视,齐刷刷的表示要去。
  
      就剩荀彧左右瞅瞅,嘴唇动了动,但没吭声。
  
      不用问,他还得留下看家。
  
      荀彧立马想到把钟繇等人截留下来,大家一起背看家这口锅。
  
      曹操去大野泽,并不会耽搁政事。
  
      历代皇帝都有避暑的习惯。
  
      需要皇帝批复的奏折,也会转过去。
  
      就位置上来说,大野泽比邺城,对南边来的政事,奏本,还会更便利些。
  
      “你二人也跟着一起去。”
  
      议事结束,其他人退下去,曹操看向卧龙凤雏:
  
      “伱们负责的事情,有进展了?”
  
      “正要给陛下汇报。”
  
      侍从接过两人上表的奏本,呈给曹操。
  
      有了改良后的纺机,原材料的供应,就要跟上。
  
      曹操早前便下达了扩大农桑生产的诏令。
  
      华夏的农桑种植,主要集中在太湖流域、蜀地,和珠三角。
  
      太湖流域包括杭、嘉、湖州,乃至环太湖地区。
  
      这几处位置,气候适宜,一年可采桑叶三四次。
  
      蜀地的桑蚕种植,主要分布在嘉陵,涪江中下游等区域。
  
      珠三角就更合适了。
  
      桑叶全年可采摘七至八次,是桑蚕养殖,最密集的地区之一。
  
      此外,湖省的南漳,也是著名的“桑蚕之乡”。
  
      陕地的石泉也一样。
  
      除桑蚕种植,还有其他纺织材料,诸如动植物纤维,棉花,羊毛等资源的调配。
  
      诸葛亮,庞统送上来的,便是各地的桑蚕种植率,建议开拓方向,预计规模等相关。
  
      等事情商议妥当,两人也告退离开。
  
      曹操拿出讯珠,传讯黄忠:“汉升,你以朕的口吻,给贵霜回一封信函,内容如下……”
  
      贵霜忘了当年被匈奴吊打西迁的事,曹操准备把他滋醒。
  
      黄忠在西域都护府,看到曹操让自己拟的信函内容,忍不住笑起来。
  
      ……
  
      贵霜,弗楼沙。
  
      波调没想到大魏,这么快就来了回信。
  
      他的国书,送到西域不过二十余天,大魏就有了回应。
  
      波调让人翻译了信函内容,然后亲自执信查看。
  
      大魏的回信,很直白的警告贵霜。
  
      别忘了他们祖上,为什么要西迁。
  
      他们是被匈奴逼迫,连战连败,才不得不迁移。
  
      而匈奴不过是汉人的手下败将。
  
      大月氏只是在西迁路上,击溃了大夏这等小国,又占了一盘散沙,军事力量稀烂的印地,就开始分不清强弱。
  
      贵霜要是不服就试试。
  
      波调看过信后,嘴角慢慢翘起来。
  
      大魏从乱世打出来的国家,态度不出所料,强势如虎。
  
      但贵霜也早不是当年西迁的时候。
  
      他们崛起的过程中,击溃了多少周边部族,才有当前的兴盛?
  
      波调把信函随手抛在一边。
  
      ————
  
      六月末,妻妾们先启程去了大野泽。
  
      曹操留在邺城,连日和众臣协商内外诸事,一条条政令发下去。
  
      到七月末,他才启程带领荀攸,郭嘉,卧龙凤雏,程昱等人赶往大野泽。
  
      路上的车驾内,曹操仍在理事。
  
      他的主位侧翼,坐着程昱。
  
      程昱挂着卫尉的职衔,是九卿之一。
  
      治安,防卫等诸事,目前亦归他管理,权柄颇重。
  
      开国后,各地的安定,维稳,是着重治理的方向。
  
      然而从乱世走过来的民众,想让他们规规矩矩,恪守法纪,其实挺难的。
  
      大魏治下的治安环境,一言难尽。
  
      曹操正在看的一份奏表上,就有言官搜集各地乱象,然后上表,喷程昱。
  
      言官还在奏表里举了个例子。
  
      地方耕作,秋收以后,张三偷偷拿了李四家一把粮食,放自家口袋里。
  
      李四发现后,大怒。
  
      若是早几年,一条人命,还没一把谷子贵。
  
      偷我家的粮,就是在拿我家的命。
  
      李四捡起石头,夯在张三脑袋上,仍不解恨,一直抡石头,把张三打到死。
  
      张三家里的人来报复,李四也死了。
  
      两方互殴,死的人多达七八个。
  
      各地为护粮,为争夺灌溉的水源,等等,纷争不断,类似的状况层出不穷。
  
      乱世复治的人,是真不怕干仗,动辄就抄家伙,往死磕。
  
      曹操看的都是眉梢一跳,一把谷子,干死七八个人。
  
      各地都是类似的情况,我命贱,我命更贱,不服就打出个胜负。
  
      特么的,这些刁民,真是朕的好百姓,能打敢战。
  
      但老这么窝里斗不是个事,完全没有遵纪守法的念头。
  
      恢复治理,就要加强法制。
  
      曹操和愁眉苦脸的程昱,乃至其他众人,边走边商议,八月初来到了大野泽。
  
      他刚从车上下来,就看见一幕奇观。
  
      Ps:求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