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二十二章:朱高炽:忽悠,接着忽悠!

2024-11-03 作者: 九品大韭菜
第五百二十二章:朱高炽:忽悠,接着忽悠!.la)    大明·永乐时期
  
      “爷爷……”
  
      朱瞻基略有几分担忧的看着朱棣。
  
      朱棣看着那句与“徐皇后合葬”,慢慢回过神来。
  
      “臭小子……你爷爷还没死呢,把那副哭丧脸给我收回去!”
  
      坐在石墩上的朱高炽忍不住探身道:
  
      “爹!您不能这样下去了!”
  
      “这千里奔袭舟车劳顿的,您身体受不了的!”
  
      朱棣斜睨他一眼,冷哼一声:
  
      “我身体可比你好多了!”
  
      “你看看你现在!走两步喘三下!我都怕你死我前面!”
  
      朱高炽看了看凸起的大嘟嘟,下意识拍了拍。
  
      “爹,咱们再说你的问题!”
  
      太子猛地抬头!
  
      这老头子太奸诈了!又转移话题!
  
      朱棣砸了砸嘴,摩挲了两下手,最后叹了口气。
  
      “老大啊。”
  
      “我自幼便获得镇戍边境的责任。”
  
      “十岁时,太祖便封我为燕王。”
  
      “二十岁时,即就藩北平。”
  
      “你姥爷,以及傅友德等先朝名将均多次指导我如何领兵打仗,使我获益颇深。”
  
      “洪武十四年,征讨乃儿不花。”
  
      “洪武二十年,剿捕纳哈出。”
  
      “洪武二十三年到洪武二十九年,不停的深入漠北征讨。”
  
      “这种戎马生涯,我早就习惯了……”
  
      朱棣微微停顿,似乎在回忆过去。
  
      “我不喜欢南京。”
  
      “这里不是我家。”
  
      “老大啊。”
  
      朱棣看向沉思的朱高炽,真心实意道:
  
      “以往所说的什么让你准备准备继位,你总觉得我是在忽悠你。”
  
      “但那都是爹的真心话。”
  
      “我为什么不让老二单独领兵,不就是怕再出现一个我吗。”
  
      “你是满朝文武都承认的太子,是众望所归的储君。”
  
      “但建文帝还是天下都承认的皇帝呢!”
  
      “你说,是你能打得过老二,还是这小崽子能打得过老二?”
  
      朱瞻基微微偏过身,避开指着他的手指。
  
      没打过,也许就能打过呢?
  
      朱棣完全不在乎那孙子的举动,只是看着太子,目含温情,语重心长道:
  
      “我平了外患,你掌握朝政。”
  
      “老二没有巨大的军功,对你就产生不了威胁。”
  
      “我的一片苦心,你明不明白?你懂不懂啊?”
  
      朱高炽抬起头,看着早已不年轻的父亲,叹息道:
  
      “爹,我懂。”
  
      朱棣满意的微微颔首。
  
      “您开始九假一真的忽悠我了。”
  
      朱棣的笑意僵住了。
  
      朱高炽看着绷不住的老头,又叹了口气。
  
      “爹,征讨瓦剌儿子认为是应该的。”
  
      “阿鲁台不断骚扰边塞重镇,教训一下也是应该的。”
  
      “但后两次的北征,我是不会同意的。”
  
      “你特娘的怎么就这么油盐不进啊!”
  
      朱棣一下子就蹦起来了!
  
      他叉着腰指了指胖太子。
  
      “你啊!你啊!我……”
  
      朱高炽摸了摸脸上的吐沫星子,平静道:
  
      “爹,您不会觉得您民生很好吧?”
  
      “您忘了唐赛儿了吗?”
  
      朱棣指着他,一时哑口无言。
  
      ……
  
      【朱棣很能打这是毋庸置疑的。】
  
      【以藩王之身夺得天下。】
  
      【“五出漠北,三犁虏庭”。】
  
      【但明成祖北征的战略目的是为了让草原上的鞑靼、瓦剌两部臣服于明朝,以达到一劳永逸的目的。】
  
      【但这个目的显然没有达到。】
  
      ……
  
      {朱棣这一系列北征,其实与所谓的生死攸关的边防问题关系不大,而更像一份天下道德和政治霸权宣言。}
  
      {任何政治实体,若不尊奉明朝为天下共主,或有意无意地对其天下共主地位构成挑战和威胁,那么明朝将会对之诉诸武力,以作惩戒。}
  
      {从明朝流传的史料看,蒙古诸部似乎常在是否向明朝称臣纳贡的问题上出现严重分歧。}
  
      {以此观之,漠北草原上的蒙古诸部拒绝承认与明朝的宗藩关系,拒绝向明朝纳贡,成为其北伐的直接原因。}
  
      {因为关于蒙古诸部之间的矛盾,明朝却是知之甚少,既然无法从中坐收渔翁之利。}
  
      {那索性对任何来自漠北的朝贡使团雨露均沾,恩赐等同。}
  
      {朱棣目的无非是想置诸部于明朝的“天下”中,继而实现彼此间的永久和平。}
  
      {当时的时代背景就是这样,劳民伤财是肯定的,但蒙古挑衅不打还不行……}
  
      {让面子架那了,所以就这点我挺喜欢汉朝的。}
  
      {从不打肿脸充胖子,不行就怂,辱我也认,反正我不干苦一苦百姓然后撑着大国威名的事。}
  
      {就是发育,然后一波干死你!}
  
      ……
  
      大明。
  
      朱元璋心绪难平的敲着手指。
  
      “这不是什么打不打脸充胖子的事。”
  
      “情况不可同日而语。”
  
      匈奴从未入主中原,而元朝是实实在在统治过大一统过的草原政权。
  
      成吉思汗的黄金家族后裔是仍坚信自己拥有“上天眷命”。
  
      他们是有法理可以规复中原的。
  
      自己一边承认元朝统治一边组织北伐,一是继承法理与疆域,二是打乱北元规复中原的设想。
  
      “草原的威胁不会消失。”
  
      但又不能尽数消灭。
  
      难办啊。
  
      ……
  
      大唐·玄宗时期
  
      “无论是鞑靼还是瓦剌都不可能真正臣服于明朝。”
  
      李隆基把玩着温润的玉杯。
  
      “所以朱棣只能退而求其次,希望能够保持蒙古诸部的势均力敌,以减轻大明的边地压力。”
  
      “所以鞑靼也好,瓦剌也罢,谁敢冒头,朱棣就打谁。”
  
      “但正所谓按下葫芦浮起瓢,一部势力削弱,会另一部崛起。”
  
      “明军的北征讨讨最终陷入的就是这样一个循环。”
  
      杨玉环四处看了看。
  
      “三郎,你跟谁说话呢?”
  
      李隆基看着一脸懵的贵妃,十分无奈。
  
      装了一下,但听的人听不懂!
  
      白装!
  
      ……
  
      【但这并不是说五次北征就毫无用处。】
  
      【北征确实抵御了蒙古诸部对明朝边地的攻扰,使得北部边民能够在永乐时期较为安定的生活。】
  
      【此外多次北征使得蒙古诸部落的许多民众归附了明廷,促进了民族融合。】
  
      【从这些方面来说北征有其一定的功效,只是付出的代价也很大,投入产出比不划算罢了。】
  
      【正是由于意识到一味动武是不能解决明朝边患的,加上大军多次出征的不便。】
  
      【朱棣决定将首都迁往北平。】
  
      【迁都北京后,防守重点自然就在京师及北边。】
  
      【形成了“天子自为藩篱”,“天子守边”的局面。】
  
      ……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大宋,好好看!好好学!}
  
      {李隆基,好好看!好好学!}
  
      ……
  
      大宋。
  
      赵匡胤面无表情。
  
      怎么,汴京不算大宋国门啊?
  
      大门只是被打破了!
  
      又不是自己开……好吧,是自己打开的。
  
      “赵佶赵桓……”
  
      ……
  
      【而明朝疆域也则是在朱棣手上达到巅峰。】
  
      【“东起朝鲜,西据吐番,南包安南,北距大碛。”】
  
      【东西一万一千七百五十里,南北一万零九百四里。】
  
      【“幅员之广,远迈汉唐。”】
  
      【军事成绩:评价S级·得五分】
  
      …….la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