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章 换粮

2024-12-11 作者: 燕三月
第98章换粮    夜色笼罩,万籁俱寂。
  
      洗漱完后苏昭昭便上了床,等着人来给她按摩。
  
      趴在床上也不安分,翘着脚丫子一晃一晃的。
  
      顾衡进来看到的便是这一幕。
  
      有点后悔了。
  
      不该答应的这么快。
  
      苏昭昭听到声音转了个身,侧身躺在床上,手撑着头,“你好了吗?”
  
      好了。
  
      顾衡点头。
  
      “那你赶紧的。”
  
      说完又趴了下去。
  
      顾衡认命的坐在床边给她按摩。
  
      肩膀,脖子,手臂,后背,腰……
  
      明明是非常凉爽的天气,硬生生的给他整出了满头的汗。
  
      苏昭昭舒服得不行,就差哼哼了。
  
      等按完,她人都迷糊了。
  
      还是顾衡给她翻的面,让她仰面躺着睡觉。
  
      顾衡上床躺下,伸手把她往怀里搂,她嘴里念叨:“说好让我歇歇的,不能反悔,要不然你就是小狗,汪汪……”
  
      到底谁是小狗啊?
  
      看着她闭着眼睛,睡得迷迷糊糊的样子,顾衡在心里叹了口气,一边轻轻的拍着她,一边小声哄,“睡吧,让你歇。”
  
      “呼呼……”
  
      苏昭昭已经睡熟了。
  
      顾衡:……
  
      唉!
  
      第二天上上班,苏昭昭一出门便遇上了王春花。
  
      “你家月饼咋安排的?是打算留着自己吃,还是拿去换点啥?”
  
      “换啥?”
  
      王春花会这么说,以前发了月饼,肯定也有人拿多的月饼去换物资了。
  
      “换啥都行啊,比市场价低,卖给人也行,和村里的人换粮食、鸡蛋也可以,都可以谈嘛。”
  
      “咱们男人职位高,发的月饼也多,刨去送礼的,往老家寄的,也还剩不少呢,在家自己造了太可惜了。”
  
      月饼是细粮,又有糖和果仁,这属于高级点心了。
  
      好些人家过节,一大家子人也就卖个一斤两斤的分着吃。
  
      条件不好的,买一两个的都有,象征性的过个节。
  
      村里人有地,有地就有农作物,又养鸡鸭这些,几乎家家都会些编织和木工手艺,军属们要是缺什么,市场上又不好买,就喜欢和他们换。
  
      很多东西比市场上买的要便宜。
  
      顾衡今早出门提了两斤月饼去部队,其他的让她安排。
  
      “我能拿五斤出来,要是能换成粮食,我想全换成粮食。”
  
      离饥荒年虽然还有三年,但她还是想一点一点的积累,说不定三年后她能积累出不少粮食来。
  
      “行啊,要是你没时间,我帮你去问。”
  
      苏昭昭还真没时间,“那我就先谢谢你了。”
  
      “咱们谁跟谁呀,客气啥呀,顺道的事儿,反正我也要进村一趟的。”
  
      今天供销社照样很忙,附近村子的人也收到了消息,拿着钱来买月饼。
  
      今年的月饼还没有纳入统购统销的政策。
  
      敞开销售,并不需要粮票、糖票或者饼票这些票证。
  
      就算这样,大家买的也不多,一斤两斤的买一些回去,或送人走礼,或自家吃。
  
      还有人买半斤的,半斤月饼也就两个。
  
      前几天来问月饼的年轻女同志也来了,拉着她的朋友一起,苏昭昭一眼就认出来了。
  
      她买了两斤月饼,听她和她朋友谈话给出的信息,好像是要在中秋节去对象家,月饼是要送的礼。
  
      在供销社当售货员会听到很多的八卦,从顾客口中透露出来的三言两句就能勾勒出大致的内容。
  
      她们还经常听免费故事,村里的大妈大娘们肚子里面装了一肚子的‘那些年’、‘我小时候’、‘听老一辈子的人说’,她们来买东西时,闲着无聊也会给她们讲一讲。
  
      或者不是闲着无聊,只是买个以前没有现在有了的东西,就会讲一堆‘那些年’的事儿。
  
      顺道在羡慕现在的小孩子生在了好时候。
  
      苏昭昭听得津津有味!
  
      当天中午,王春花就帮她用月饼换好了粮食。
  
      苏昭昭午休都没睡觉,村里的大妈大娘提着粮食,跟着王春花悄悄的来了她家。
  
      大娘们带来的粮食,五花八门,有谷子,有小麦,有黄豆,也有新鲜的红薯。
  
      “红薯是昨天才从地里挖出来的,新鲜着呢。”
  
      以物换物就按市价算,大妈大娘们也没意见,苏昭昭领的月饼里都是五仁的多,绿豆的少,只有一斤的量,便打算留着自己吃,拿出来换的月饼都是五仁馅的。
  
      在供销社里,五仁馅的月饼七毛一斤。
  
      今年小麦的收购站给的收购价是七分多钱一斤,算整数八分,毕竟不要票,那么一斤月饼可换小麦八点七五斤,算八斤半。
  
      最后苏昭昭五斤月饼换了一堆的粮食。
  
      这个几斤,那个十几斤,红薯最便宜,换了三十斤。
  
      把人送走后,王春花佩服道:“你可真行,咱们换东西都是商量着给个大概的数就行了,你倒好,算得真真的,比收购站还准。”
  
      苏昭昭笑道:“这样最好,谁也不占谁便宜嘛。”
  
      其实大娘们心里都有一杆秤,她们提来的粮食差不多也就能换一斤月饼的量。
  
      给多了,人家也会觉得亏。
  
      说起来,还是苏昭昭占了便宜,毕竟粮食在粮店买要粮票。
  
      而村里人在交了公粮后,也会把多余的粮食卖给收购站换钱,收购站给的价是国家收购牌价。
  
      私下换粮食反而价格还会高一些。
  
      王春花道:“都没脱壳,吃的时候还得往打米站跑一趟,还得出打米的钱。”
  
      粮店里供应的粮食都是经过加工的。
  
      “要是面粉和大米就不是这个价了。”
  
      “说的也是,反正算起来,也差不了多少。”
  
      (注:物价参考89年出版的湖南物价四十年)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