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 和春:这个就叫战略转进!

2025-02-11 作者: 听风煮雨夜
第151章和春:这个就叫战略转进!    安庆城的战事落幕,李奕留下一小部分兵马镇守安庆,护持大军粮道。
  
      而他则是亲率唐军主力继续沿着长江东进,向着江南的方向杀去。
  
      随着唐军东征,在太平天国覆灭之后,好不容易安稳了一段时间的江南地区,再次被战争的阴云所笼罩。
  
      ……
  
      而与此同时,张国梁也是率军过了铜陵,挺进至了池州,距离安庆前线不足百里。
  
      就在张国梁下令清军于池州暂且休整之时,安庆和庐州方面的噩耗接连传到了他的手上。
  
      军帐之内,张国梁脸色沉着的翻看着军报。
  
      而在他的面前,和春,向继雄,邓绍良等人各自落座,脸上的表情也俱是凝重。
  
      张国梁深吸一口气,将手中的战报合上,然后说道。
  
      “最新消息,安庆和庐州都丢了,唐贼主力在拿下安庆之后继续东征,距池州已是近在咫尺。”
  
      “诸将都议一议吧,我部接下来该如何是好?”
  
      张国梁话音落下,和春忍不住询问道。
  
      “张提督,安庆丢了尚且算是预料之中,可庐州是怎么回事?”
  
      “唐贼难不成在主力东下的同时,还派遣偏师去攻庐州了?”
  
      在和春看来,唐军现在将主力汇聚在长江沿线,摆明是想效仿之前的太平军,顺江东下,攻取江南。
  
      在这样的前提下,又怎么会分兵去攻取庐州呢?
  
      和春对此不能理解。
  
      张国梁闻言,张了张嘴说道。
  
      “和大人有所不知,攻下庐州的并非唐贼主力,而是被唐贼招安了的捻匪。”
  
      闻言和春更困惑了。
  
      “捻匪?捻匪是怎么攻下庐州的?”
  
      在和春的固有印象中,捻军就只是一群流寇而已。
  
      骑兵多,机动性或许不错。
  
      但攻坚能力却是极差!
  
      他不认为一群捻匪有能力攻下庐州坚城。
  
      张国梁闻言,差点忍不住直接骂出来。
  
      但他想到福济满人的身份,最终还是收敛了自己的怒意,欲言又止的将手中的军报递给了和春,然后说道。
  
      “和大人自己看吧!”
  
      和春神情略显疑虑,但还是接过军报翻阅了起来。
  
      然后,下一个瞬间和春脸上的疑虑便被怒容给完全取代。
  
      “该死!该死!”
  
      “福济误国,福济误国啊!”
  
      “还有这赵瑜铭,吕贤基,李鸿章,也统统都是奸贼,一群贪生怕死的奸贼,竟敢背叛大清,本官咒他们不得好死!”
  
      和春愤怒的大吼的同时,也是终于明白刚刚张国梁为何欲言又止了。
  
      这福济是真尼玛不是个东西。
  
      但张国梁一个汉人,开口骂福济这个满人却又实在不合适。
  
      骂完之后,和春的怒气才稍有收敛。
  
      但他还是询问道。
  
      “安庆和庐州都丢了,安徽方面只怕是无法对唐贼的东征再造成阻碍。”
  
      “我等接下来是继续坚守池州抵挡唐贼,还是尽快撤兵回江宁,还当早做决断。”
  
      刚刚才骂完福济,和春现在也是有了想要跑路的心思。
  
      唐贼主力东下,黄石矶和安庆加起来都没抗住一日,池州只怕是也不会好到哪里去。
  
      在和春看来,他们若继续留在池州,那估计也没办法挡住唐军太长时间。
  
      如此一来,他们留在池州岂不就是白白牺牲了吗?
  
      所以,和春想跑路了。
  
      不过,在和春看来,自己的跑路和福济的跑路是不同的。
  
      福济是贪生怕死,弃城而逃。
  
      可他却是准备要带着大军一起逃。
  
      嗯,这个就叫做战略转进,保存实力,和弃城而逃自然是不一样的。
  
      张国梁闻言,稍稍点头说道。
  
      “我等此次西进,本就是为了增援安庆而来的。”
  
      “可既然现在安庆丢了,那我等便也无需继续西进增援了。”
  
      “撤回江南同大军主力汇合备战,自然是最好的选择。”
  
      张国梁同样也生出了跑路的心思。
  
      在他看来唐军此次乃是主力东下,而他们却只是大清的一支偏师,打起来非但占不到便宜,还容易被唐军给各个击破。
  
      既然如此,撤回江南,保存实力和大军主力汇合,自然就是最好的选择。
  
      两人下意识将目光向着向继雄和邓绍良等人看去。
  
      似乎是在询问他们的表态。
  
      向继雄微微颔首道。
  
      “提督大人,钦差大人英明。”
  
      “对如今的我军来说,撤兵确实是最好的选择。”
  
      邓绍良也是随之附和。
  
      张国梁点头说道。
  
      “传令全军,在池州休整一夜,然后顺江东下,撤回江南,不得有误。”
  
      江南大营众将闻言,纷纷打千儿应是。
  
      和春等人告退出去,前去筹备撤兵事宜。
  
      而张国梁也是埋首书案,准备写一封军报,向江南方面汇报一下当前安徽的具体战况。
  
      让江南方面的怡良和僧格林沁等人做好迎接唐军东下的准备……
  
      就在张国梁埋首书案书写军报之际,外边进来一名亲兵汇报道。
  
      “启禀军门,营外有人自称是您的故人,前来求见。”
  
      张国梁闻言,放下了手中的毛笔,然后抬头询问道。
  
      “是吗?我在安徽还有故人?本提督自己怎么不知道?”
  
      “来人可有说他姓甚名谁?是何来历?”
  
      亲兵闻言,点点头说道。
  
      “回军门的话,其人自称是广东高要的大头羊……”
  
      张国梁闻言,忍不住蹙眉。
  
      张国梁是广东高要人,其在被清廷招安前,原名张嘉祥,外号便是大头羊。
  
      尼玛,当面报他小号是吧?
  
      不过,在听闻此言之后,张国梁也是确定了,来人应该真的是自己的旧识。
  
      否则的话,大头羊这个外号可没多少人知道。
  
      蹙眉一阵,张国梁开口说道。
  
      “将人带进来吧!”
  
      亲兵闻言应了一声,然后告退出去。
  
      不多时,他便将一个长相富态的中年人带进了张国梁的军帐。
  
      当然,不是罗大纲。
  
      罗大纲虽然和张国梁曾有交情,但他现在毕竟是大唐参谋部的高层,君子不立危墙之下的道理他还是懂得。
  
      他即便再怎么头铁,也不至于自己冒险跑来劝降张国梁。
  
      这不叫勇敢,这叫煞笔。
  
      万一他被张国梁杀了或是扣下,影响都实在是太大了。
  
      派个使者,带着罗大纲的亲笔信前来劝降便已足够。
  
      在来人进入军帐之后,张国梁锵的抽出自己的佩刀,将佩刀横在面前的案几上,冷声询问道。
  
      “尔是何人?为何自称本提督之故人?”
  
      “本提督可不记得自己有你这么一个故人!”
  
      张国梁在听闻此人报出他曾经的外号之后,本以为真的是自己的故人。
  
      但一见面他便发现,屁的故人,自己根本不认识对方。
  
      意识到被耍了的张国梁有些愤怒,心中生出了杀意。
  
      只是,面对杀气腾腾的张国梁,王守的心理素质却是很好,他丝毫不慌,只是拱拱手笑着说道。
  
      “张提督莫要动怒。”
  
      “在下确实并非提督大人的故人,但在下今日却是代故人前来,向提督大人问好的。”
  
      张国梁闻言,冷哼一声说道。
  
      “别卖关子,有事说事。”
  
      “若是让本提督知道你在耍我,定叫你生死两难!”
  
      王守笑着说道。
  
      “在下从西面而来,为提督大人带来一封书信,提督大人还请观之。”
  
      说话间,王守将自己带来的那封罗大纲的亲笔信呈递给了张国梁的亲兵。
  
      张国梁从亲兵手里接过书信,然后翻阅了起来。
  
      只是,随着翻阅书信,他的眉头却是深深皱起。
  
      片刻之后,张国梁将看完的书信扔在面前的桌案上,怒目圆睁的说道。
  
      “好啊,原来你竟是唐贼,代罗大纲那贼子而来。”
  
      “尔来本提督军营,不畏死乎?”
  
      王守摇摇头说道。
  
      “两国交战,不斩来使,这是自古以来的规矩。”
  
      “在下久闻提督大人英雄一世,岂会做这种要遭人耻笑的事情?”
  
      王守一句捧杀把张国梁给架了起来。
  
      让本来想命人将他推出去斩了的张国梁暂且收敛了自己的杀意。
  
      见张国梁脸色稍有好转,王守继续说道。
  
      “提督大人话何必那么难听?罗司长命小人送来这封亲笔信,便是看在以往曾一起共事的份上,想要给提督大人一个弃暗投明的机会。”
  
      “提督大人该当领情才是!”
  
      张国梁冷声道。
  
      “怎么?他罗大纲从贼后想拉本提督下水,本提督还得感谢他?”
  
      王守说道。
  
      “那是自然!”
  
      “我王亲率大唐主力东出,安庆半日即下,庐州更是望风而降,天下何人能挡?”
  
      “待我大军东下,江南的清妖主力必将覆灭,南京也会易手。”
  
      “到时候,江南转瞬间便能为我大唐所得,清妖的覆灭便只是时间问题。”
  
      “现在罗司长给提督大人一个弃暗投明的机会,提督大人不该感谢吗?”
  
      张国梁闻言,呵呵冷笑道。
  
      “尔这贼子倒是自信。”
  
      “但不妨告诉你,本提督既受朝廷招安,深受国恩,又岂会轻易反复?”
  
      “唐贼派人来劝降本提督,可是打错算盘了。”
  
      王守瞬间抓住了张国梁话语中对清军的不自信。
  
      如果张国梁对江南之战清军能否取胜有信心,那他面对王守的劝降所要说的就是清军必胜,而不是什么自己“深受国恩,绝不反复”。
  
      王守整理了一下思路,然后继续说道。
  
      “看来提督大人对此战清军能否取胜,也没什么信心啊。”
  
      “既然如此,何不早日弃暗投明?”
  
      “如果提督大人是顾及自己的名声,那大可不必。”
  
      “提督大人是汉人,身为汉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此乃民族大义,提督大人行大义而弃愚忠,天下何人不赞扬?”
  
      “反而提督大人若继续愚忠清妖,留着那金钱鼠尾做汉奸,才是真的会遗臭万年。”
  
      “想来提督大人也不想将来自己的子孙被人指着脊梁骨骂是汉奸之后吧?”
  
      清廷不管粉饰的再怎么好,都改变不了其是一个异族政权的本质。
  
      在这样的一个政权中,汉人从来不会被当做自己人。
  
      其国势鼎盛之时还好说。
  
      可其国势一但稍有倾颓,那底下的汉人离心离德就是一个顺理成章的事情。
  
      否则的话,东南互保是怎么来的?
  
      现如今也是如此,清廷在南方眼瞅着不占优势,地方上的汉官岂能没想法?
  
      一但汉官有了想法,那“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就是他们最好的借口。
  
      张国梁也同样如此。
  
      听完王守的话,张国梁脸上的表情明显一滞,显然是被说破了心事。
  
      因为现在的他对于江南的战事是真没什么信心。
  
      原因无他,安庆败的实在是太快了。
  
      才半天啊!
  
      要知道,这次唐军东征和上一次太平军东征可不一样。
  
      上次太平军东征,是打了清军一个措手不及。
  
      清军根本没来得及在长江沿岸布防,所以被太平军一口气杀到了江南。
  
      但是,这次唐军东征却是另外一种情况。
  
      唐军第一阶段东征的时候,清军便接到了消息,开始在长江沿岸布防,增加九江,安庆等重镇的防御。
  
      知道李奕率唐军主力发起第二阶段东征,在这个时间段内,清军几乎是一直都在备战,一直都在加强长江沿岸的防御。
  
      可即便如此,安庆还是在短时间内被攻破了,张国梁如何能不感到心惊?
  
      这也是他在接到安庆陷落的消息之后,第一时间决定带人撤回江南的原因所在。
  
      不是张国梁不想再池州守一守,而是他明白自己守不住,留在池州就是找死。
  
      听完王守的劝降,张国梁冷哼一声说道。
  
      “贼子,速速离去,勿要乱我军心。”
  
      “若在聒噪,本提督今日便砍了你的狗头祭旗。”
  
      语罢,张国梁便命自己的亲兵将王守给赶出了清军大营。
  
      王守虽被赶出军营,但却并不失望。
  
      反而是心情十分不错!
  
      因为他明白,张国梁虽在明面上断然拒绝了他的劝降,但其实其态度已经有所松动。
  
      并为接下来的谈判留了钩子!
  
      否则的话,今日离开清军大营的,就不是他王守,而是王守的尸体。
  
      只要接下来清军在战场上再有败绩,那张国梁便有极大可能会选择阵前倒戈,投降大唐!
  
      ……
  
      PS:昨天章节标错了,应该是第六章加更,但我标成第五章了。
  
      但是,既然标错了那就按错的来吧,一共欠十章,还了五章(实际六章),目前还差五章,这个月一定还完。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