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吴国新官制大调整,告别草台班子

2025-03-04 作者: 忧郁笑笑生
404吴国新官制大调整,告别草台班子    道前街,
  
      苗有林解下佩剑、配枪。
  
      并抬手接受了2名侍卫的检查。
  
      “苗大人,请。”
  
      “好。”
  
      他整肃大檐帽,扣好风纪扣,挺直了腰板快步走入陛下的临时办公衙署。
  
      昨日,他刚搭乘船只回到苏州府。
  
      今日一大早就奉命前来陛见。
  
      单膝跪地:
  
      “臣苗有林,拜见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起来吧,赐座。”
  
      “谢陛下。”
  
      ……
  
      李郁放下了手里的笔,笑道:
  
      “你指挥第2军团在江北打的不错,战后的士绅迁居令也执行的不错。林淮生在折子里为你请了头功。”
  
      “谢陛下信任,谢林帅的抬举。臣惶恐。”
  
      “你惶恐什么?”
  
      苗有林心里一抖,连忙起身:
  
      “臣下令屠戮俘虏,以至和郑河安产生激烈矛盾,差点破坏了大好局面。”
  
      李郁并无表情,只是盯着他。
  
      气氛凝重,苗有林后背有冷汗渗出。
  
      “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作为军团指挥你有临机决断的权力。但是寡人想听一下,你当时是怎么想的?”
  
      “战事收尾,大军即将追亡逐北,把上万的俘虏留在后方实在是个巨大隐患。放也不是,用也不是。臣宁愿背负屠杀俘虏的骂名,也不能让陛下的大业担负风险。”
  
      ……
  
      李郁只是点点头,没有说话。
  
      然后就挑开了话锋:
  
      “此次矛盾之后,你继续留在第2军团就比较尴尬了。”
  
      “臣明白,臣都听陛下的。”
  
      “寡人想把第5军团交给你,过几日待受封仪式结束,你就启程去南昌。”
  
      “请陛下示下,第5军团的作战任务?”
  
      “在严冬之前拿下江西。赣南多山,想完全控制不易,但伱部需控制大部分城池,可待明年春暖花开再慢慢蚕食乡间。如今我吴国兵锋正盛,战前你可传檄四方,若能兵不血刃下城最好。”
  
      说到这里,
  
      李郁突然起身,从柜子翻出一本册子查阅后在纸上写了一行数字。
  
      苗有林双手接过,只见纸上赫然写着:
  
      “4万5千斤。”
  
      “陛下~”
  
      “这是你部拿下江西的火药配额,再多,寡人就给不了你了。你明白吗?”
  
      苗有林退步2步,单膝跪地:
  
      “臣明白,臣遵旨。”
  
      李郁笑了一下:
  
      “你也辛苦了,回府吧。寡人若再留你就是不通人情了。”
  
      ……
  
      苗有林回府,妻妾倚门翘首以待,琴瑟和鸣,自是不表。
  
      苗府一直很安宁,妻善妾恭,从无矛盾龃龉。
  
      正妻昌金时常带着妾室和一帮佣人丫鬟出府城,去七子山打猎。时人形容,大夫人骑骏马,穿猎装,肩扛火枪,呼啸而来,满载而回。
  
      坊间传闻,
  
      迄今为止,她共计猎有小野猪23头、兔子35只、鹿4只、猴子45只~
  
      堪称“苏州府第一女巴图鲁”。
  
      李郁也听白夫人说过。
  
      他只是笑笑,不置可否。
  
      想来这个战绩没多少水分,一个能从金川战争中幸存,随夫辗转厮杀数省的女人,不必怀疑其彪悍程度~
  
      ……
  
      内政部安插在第2军团的人员送回的情报,证实了在杀俘冲突之前苗、郑2人并无龃龉,合作颇为愉快。
  
      交恶属于突发事件~
  
      最终,
  
      李郁放弃了对此事的进一步追查,因为实在是找不到疑点。
  
      苗有林的“屠俘令”是残忍了些,可放在那个时候他的做法也站得住脚跟。
  
      李郁甚至隐隐揣测,这其中可能有主帅林淮生的默许~
  
      苗有林立下军功,过几日自当封赏。
  
      而实际上郑河安军功更显著,但是出了这档子事,如何封赏他颇为头疼。
  
      李郁沉思半天,
  
      唤来了秘书处的侍卫:
  
      “第2军团副总指挥郑河安,近况如何?”
  
      “回陛下,郑大人病了。”
  
      “真病假病?”
  
      “真的。”
  
      “严重吗?”
  
      “高烧不退,脸色蜡黄,大夫说根或在肝脾。”
  
      “可有访客?”
  
      “有。正在长洲县休整的第2军团,至少有25名军官登门看望过郑大人。”
  
      ……
  
      李郁想了想,吩咐道:
  
      “延请吴门医派四大名医去给他瞧病。待有好转,再告知寡人。”
  
      “是。”
  
      江北会战结束,士兵们最关心的环节就是“论功行赏”。
  
      考功署忙的飞起,将赏银逐個发放到个人,这个环节之后还有一次正式的“提拔仪式”。
  
      李郁猛然意识到了1个问题,
  
      正规军体系太过扁平,“队”,“营”,“军团”3层太少了。
  
      一旦大规模提拔,军官的位置就不够安排。
  
      当初起兵,一切从简,很多方面都过于粗陋。
  
      如今帝国逐步成形,该适时做出调整了。
  
      正规军团建制,由3层细分为5层。
  
      10人为一班,50人为一排,250人为一连,营级不做调整,依旧为500人。
  
      在营和军团之间,增加了“团”的编制。
  
      2500人为一团。
  
      10000人为一军团。
  
      军衔按照从小到大,重新细划分为:
  
      2等兵、1等兵、士官、准尉、少尉、中尉、上尉、铜星校尉(1星,2星,3星)、银星校尉(1星,2星,3星)、金星校尉(1星,2星,3星)。
  
      再往上是,陆军元帅、海军元帅。
  
      李郁身兼两个元帅。
  
      ……
  
      新兵入伍即为2等兵,月薪4两。
  
      1年后,无违纪即自动转为1等兵,月薪5两。
  
      士官是兵头将尾,月薪8两,可指挥1个班。
  
      准尉是最低一级军官,月薪10两,指挥1个排。
  
      少尉月薪20两,指挥1个连。
  
      中尉月薪40两,指挥1个营,原指挥使称呼取消。
  
      上尉月薪60两,指挥1个团。
  
      铜星(1星)校尉月薪300两,指挥1个军团。除林淮生外,各正规军团正副总指挥暂定如此。
  
      另外在肩膀加星星的这个游戏里,每多1颗星月薪就增加100两。
  
      ……
  
      按照李郁的想法,需严格控制校尉以上的升迁。
  
      至于说搞出123星,主要是防止赏无可赏。未来的战争还多着呢,总不能让人立下军功没空间升迁吧?
  
      既然考虑到了战争的漫长,那必定就要考虑士兵的新陈代谢。
  
      陆军部正式发文,
  
      以后吴军募兵分2种。
  
      1种是合同制有固定期限的士兵,满3年无条件批准回乡。
  
      平时无饷,回乡时一次性奖励100两。
  
      军功赏银一样拿。
  
      3年内任意一个时间点战死,皆给与抚恤金100两。
  
      另外1种是职业兵,无固定期限,奔着当军官去的。
  
      想退出?
  
      除非伤残、年老力衰,经陆军部批准后方可。
  
      ……
  
      吴军的战场传令系统也过于滞后。
  
      于是在小鼓之外,又增加了号角和哨子。
  
      战场嘈杂,只有大号角那浑厚极具穿透力的声音能够传入所有士兵的耳朵。
  
      而哨子则是挂在军官的脖子上。
  
      士兵们闻尖利哨声则火枪齐射!
  
      另外,
  
      专职的传令骑士也不可或缺。
  
      骑士的军帽顶上多了一根长长的盔缨,醒目好辨认。
  
      ……
  
      武官军衔大变动,文官职级自然也要加以完善。
  
      李郁直接来了个10级文官制度,
  
      1级最低,10级最高。
  
      大臣对应的是9级文官,署长对应的是8级,副署长对应7级。司长对应6级,副司长对应5级。室长对应4级,副室长对应3级。
  
      从文官学校毕业后就是1级,当差满5年必升2级。再往上则和工龄无关。
  
      若表现平庸,那就是一辈子的2级文官。
  
      地方上,
  
      知县对应4级,知府对应6级,巡抚对应8级。
  
      ……
  
      月薪方面:
  
      9级文官为1000两,8级为800两,7级为600两,6级为500两,5级为400两,4级为300两,3级为200两,2级为100两,1级为50两。
  
      在10级文官之外,再设文吏。
  
      文吏为合同制,5年期限,月薪5两,要求精通文墨、算术。期满后不可再续!必须离开!
  
      文吏的唯二出头之路:
  
      一是通过考试进入文官学校。
  
      二是加入军队,从2等兵做起,服役满3年后可免试进入文官学校读书。期间若有立功或伤残,按照军中标准对待。
  
      10级文官暂时空缺,留给“相”的。
  
      至于说是宰相还是首相,暂时未可而知。
  
      ……
  
      从月薪来看,文官远远高于武官。
  
      但武官有军功赏银,文官没有。
  
      表面看来,
  
      李郁给底下人定的薪水似乎挺高,但实际上并不是。
  
      以清廷的江苏巡抚为例,一年的养廉银就是12000两。苏州知府养廉银有3800两,元和知县有1700两。
  
      大明的那种“乞丐待遇”听起来很好听,但是一点都不实际。
  
      清承明制,初期定的俸禄也很低,知县年俸不过区区几十两。
  
      人,混到了这个地步。
  
      若是仅靠俸禄生活都可以算是神仙般的君子了。
  
      万里无一!
  
      故而雍正开创养廉银,同时铁腕整治。
  
      ……
  
      李郁明白:
  
      道德良心,放弃了未必得到丰厚回报,但想继续拥有却需要付出很高的代价。
  
      所以他推出了“官邸制度”。
  
      凡3级文官以上,在任期间必须居住在朝廷提供的宅子里。
  
      建筑署奉旨在各府各县建“集群官邸”。
  
      官邸属于朝廷所有,入住者仅拥有使用权。
  
      若升官了、迁任了、被贬了、致仕了,居住者就需要在3个月内搬走,腾出屋子(大臣除外)。
  
      集群官邸,
  
      按照等级对应不同面积、不同档次。
  
      例如,大臣官邸在苏州府城东的金鸡湖畔,宅子加附属院子占地15亩。署长副署长的官邸也在金鸡湖畔,相隔5里,每座仅占地10亩。
  
      ……
  
      李郁还很贴心的规定,
  
      为了治下官员的人身安全,官邸四周修建一圈坚固围墙,仅留1正门。
  
      且官邸选址皆在城外,美名曰不扰民。
  
      此中苦心,没多少人明白。
  
      官邸集群就是互相制约。
  
      谁家来了不该来的访客,瞒不住同僚。
  
      谁家想挖地窖储存现银,瞒不住同僚。
  
      当然了,
  
      这只是相对提高了“堕”的门槛,做不到绝对。
  
      想堕,办法多的是。
  
      例如:
  
      不挖地窖存银,可以收银票。
  
      访客不来官邸,可以在外面便衣会面。
  
      甚至还可以在外面偷偷租赁房屋,作为贵重财物的藏匿所。
  
      ……
  
      这些,李郁都明白。
  
      “防堕”好比防洪,堤坝能高一丈是一丈。
  
      虽然总有千年不遇、防不住的大水,可哪怕能多防一天也是好的。
  
      也好比屋门上锁,
  
      遇上铁了心的专业小偷必定防不住。
  
      可是能挡住绝大部分技术糟糕、只是顺手牵羊的蟊贼。
  
      而且,
  
      集群官邸只是第一步,后面还有补丁。
  
      有2样东西李郁打定主意要牢牢握在手里。
  
      一样是票号业。
  
      另一样是茶丝瓷出口。
  
      这2行业,任何人想染指都会面临自己最凌厉的反制。
  
      其重要性可抵得上10万精锐大军。
  
      有人说:
  
      生意的尽头是放贷。
  
      李郁对此深以为然,而且志在必得。
  
      控制了票号业,不止是每年有巨额的利润,更是可以充当无形的手去推动工业化。
  
      ……
  
      长洲县。
  
      建筑署刚刚交付了一批“尉官武官官邸”。
  
      清一色的2层带露台红砖小楼,颇具美感。
  
      且考虑了江南的多雨天气,楼顶屋檐前伸。
  
      正门外2根白色柱子撑起二楼的阳台,出入大门不会淋雨。
  
      刚从江北战场撤下来的第2军团的军官们,望着分给自己的宅子眉开眼笑。
  
      他们一致认为这是陛下的恩典~
  
      呼朋唤友买家具、锅碗瓢盆填充空荡荡的屋子。
  
      许多人有了宅子瞬间觉得自己该娶亲生娃了。
  
      早有那嗅觉灵敏的媒婆三五成群在附近转悠,只要遇上穿军服的年轻汉子就过去凑过来保媒拉纤。
  
      李郁没打算限制,反而鼓励。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让麾下的军官们有牵挂是好事。
  
      ……
  
      颁布并解读了“文官新制”和“武官新制”后,
  
      吴国的文武官员们接受度很高,并无异议。
  
      迅速调整,迅速适应。
  
      所有人都发自内心的拥护陛下,因为他们都得到了好处。
  
      这一次调整,绝大部分普通士兵的月饷都有提高,赏银、提拔也如期而至,喜气洋洋。
  
      文官更不必说,
  
      他们终于有了明确的奋斗目标。
  
      从1级到10级~官居一品,位极人臣。
  
      更关键是,
  
      草台班子终于走向了正规化,隐隐有气吞山河的气象。
  
      在这种激昂的气氛下,
  
      吴国的第一次“文官入学考试”如期举行。
  
      地点设在书院巷的文庙。
  
      这座北宋范仲淹创立的州学兼文庙,迄今已有700余年。
  
      来自吴国境内的书生们以及“来自清统区的俊杰们”在验明身份后,正昂首阔步步入神圣考场。
  
      ……
  
      一名袁州府寒酸书生感慨道:
  
      “陛下气度不凡,真天子也。”
  
      周围的考生颇为不满。
  
      你感慨就感慨,干嘛声音这么大?特么吼的我们集体耳鸣。你是怕站在20丈外的陛下听不见对吧?
  
      又有大嗓门感慨:
  
      “今日考试摒弃了入场前的搜身环节,此乃以国士待吾辈,壮哉吾皇。”
  
      说罢,
  
      他出列对着陛下所在的方向,深深一拱手到底。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