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4 鄂版金川有创意,奈何吴军有臼炮~

2025-03-04 作者: 忧郁笑笑生
474鄂版金川有创意,奈何吴军有臼炮~    ~
  
      武昌府大冶县、通山县之间,
  
      有数条两山夹一谷的特殊地形,历来是商贾行人行走的官道,山谷狭长,长度在50里左右。
  
      是从赣北入鄂的最理想陆路路线。
  
      第2军团入鄂。
  
      三溪镇首当其冲。
  
      赵庄文主动请缨率2名千总及2000新军赶至此镇。
  
      百姓已无踪迹,
  
      战火将至,就连山上的鸟兽都罕见踪迹。
  
      “烧了。”
  
      “嗻。”
  
      ……
  
      熊熊大火将三溪镇付之一炬。
  
      之后,
  
      就是清军层层叠叠的防线。
  
      赵庄文爬上两侧山峰(平均海拔100丈),对拔地而起的碉楼赞不绝口。
  
      他毕竟是个穷书生,有些事可以无师自通,有些事他无法了解。
  
      例如武器、工事。
  
      这是他头一次见到碉楼。
  
      好奇的爬上爬下,从孔洞里窥视,揣摩攻防战时的场景。
  
      “妙,妙哉。如此建筑,一共多少座?”
  
      “14座。”
  
      “为何不修个百余座?”
  
      “赵师爷有所不知,修筑碉楼费工费力。不到1年功夫,建起14座就已经不容易了。”
  
      ……
  
      赵庄文摇头,
  
      想节节抵抗,就得有弱者心态。
  
      弱者心态的头一条——擅守。
  
      不过,
  
      他对驻守碉楼的绿营兵不满意,麻木、畏缩、冷漠。
  
      这样的兵能守得住碉楼吗?
  
      “本官代传巡抚军令,即调武昌新军进驻碉楼。”
  
      “大人,之前欠我们的饷银呢?”
  
      一群绿营兵急了,投向赵师爷的眼神里颇有愤恨、不满、敌意。
  
      ……
  
      “你们负责守住谷底前3道防线,欠饷后日就发。”
  
      “谢大人。”
  
      一群绿营兵磨磨蹭蹭的撤出了碉楼。
  
      换上了肤色黝黑、面容憨厚的新军。
  
      赵庄文在武昌厮混数年,知道城市人和农人的区别大于云泥。
  
      农夫新军未曾沾染油滑狡诈,但缺乏战场经验,最适合打防御战。
  
      他拍了拍身边一名矮壮士兵的肩膀:
  
      “家里有几口人?”
  
      “回大人。8口人,我是老大,另外还有娘、俩弟妹、老婆、三个小子、一个丫头。住棋盘街。”
  
      “棋盘街是好地方。房子够住吗?”
  
      “太够了,一瓦到顶的两进小院。”
  
      ……
  
      说到棋盘街的房子,
  
      赵庄文注意到这名士兵的眼睛都在放光。
  
      一瓦到顶的住房条件意味着什么,现代人已经很难想象了。
  
      2天前,
  
      赵庄文出面,责令相关衙署将衙门里存放的房契底稿一把火烧了,连夜重做了房契。
  
      不管之前的房主是谁,一概不认。
  
      从官面程序上,坐实了现在的住户就是真正的房主。
  
      将来?
  
      我死后,哪怕洪水滔天。
  
      到阴曹地府里,找王巡抚说理吧。
  
      ……
  
      “碉楼里一定要存粮存水。”
  
      “嗻。”
  
      “诸位为朝廷打仗,饷银理应多发。本官作主给诸位加发1个月饷银。家里不必担心,抚台有一口粥,就有你们家眷的半口粥。”
  
      众人眼眶发红。
  
      发自内心的感恩。
  
      从脚下无立锥之地的农夫,混到如今武昌城里人,住瓦房吃官饷,这恩情大的没边了。
  
      巡抚大人清廉刚正,和蔼可亲。
  
      训练场上嘘寒问暖。
  
      农夫们不会说士为知己者死这句话,但是他们懂吃水不忘挖井人。
  
      ……
  
      激励完毕,
  
      赵庄文起身,扑通一下跪了:
  
      “我赵某人代表抚台大人,拜托各位兄弟了。”
  
      众军官齐刷刷对跪,哭的不能自己。
  
      赌咒发誓,碉在人在,碉亡人亡。
  
      什么天下大势,什么吴军犀利~
  
      我们种田的只知道,为了瓦房小院,为了每月旱涝保收的3两军饷,敢和任何人玩命!
  
      不就是死嘛,
  
      种田的从来不怕死。
  
      ……
  
      赵庄文也拿出了狠劲,勒令周边士绅捐粮。不捐,就等着新军上门破家吧。
  
      王杰只想青史留名,其他什么都不在乎。
  
      那自己就更加不在乎了,
  
      湖广本来就是一个岌岌可危的烂摊子,还能更烂吗?
  
      抱着这种心态。
  
      30出头的书生赵庄文头一次体会到了大权在握,言出法随的畅快。
  
      ……
  
      第2军团一部匀速行军赶至三溪镇,见到了眼前冒烟的废墟。
  
      郑河安冷笑:
  
      “坚壁清野?看来,武昌有明白人。”
  
      “先吃饭,半个时辰后发起进攻,打穿峡谷。”
  
      一个步兵连、一个散兵排拉着2门大炮作为先锋尖兵,进入山谷。
  
      两侧山峰里不存在伏兵风险,
  
      山全是光秃秃的,没有树木。
  
      大清极度匮乏燃料,哪怕是拇指粗的树枝也逃不掉进入锅膛的命运。
  
      少尉抬眼望去,见山坡少数区域有些稀疏的矮草植被,甭说藏人,藏条狗都费劲~
  
      ……
  
      “开炮。”
  
      谷底的清军营寨,木制营垒腾起烟雾。
  
      第一发炮弹,半数胆寒。
  
      第三发炮弹,集体崩溃。
  
      南方绿营兵能打的已经不多,大部分都是凑数的。
  
      先锋步兵轻松拔除了拦路虎,继续前进百丈,遇上了真正的麻烦!
  
      碉楼~
  
      两侧山体之上的碉楼火力,稀疏但致命威胁。
  
      火枪的大规模应用,让精锐士兵和农夫之间的差距缩小了太多。
  
      ……
  
      少尉是老兵,战场经历丰富。
  
      火炮仰角不够,没法轰击碉楼。
  
      他令辎重营为士兵们每人提供一束硫磺稻草,然后爬着山坡仰攻,拔除碉楼。
  
      鄂版“小金川”?
  
      碉楼视野开阔,居高临下,枪枪见血!
  
      第2军团士兵凶悍,敢顶着枪子往上冲。
  
      冲在最前面的人中弹倒下,后面的人抓住守军装填的间隙,快速冲过危险地带。
  
      想透过枪眼射杀碉楼内的敌人太难,吴军的火枪打的再热闹,只不过是压制射击罢了。
  
      最终,
  
      还得靠冲到碉楼底下,集中个人携带的引火物架在门口烧、用烟熏~
  
      弄死里面的守军。
  
      ……
  
      半个时辰后,
  
      2座碉楼黑烟滚滚,终于告破。
  
      郑河安通过千里镜,看着遍地的尸体,恼火不已。
  
      见一军官过来,他连忙问道:
  
      “伤亡如何?”
  
      “战死115人,重伤94人,还有轻伤66人。”
  
      “什么?”
  
      郑河安当场就炸毛了。
  
      照这样打下去,到武昌,弟兄们还能活几个?
  
      “暂缓进攻,飞马请示陆军大臣。”
  
      “是。”
  
      如今,郑河安不是只会刺刀冲锋的悍卒了。
  
      他也学会了算账。
  
      就像参谋本部的那帮绍兴人喜欢说的话:
  
      打仗也是做生意~
  
      划算,
  
      可以赌一把。
  
      不划算,就先等等。
  
      ……
  
      能用银子解决的敌人,就别用人命填。
  
      (第1派遣军不在此列)
  
      陆军部鼓励用火炮解决问题,尽量将敌人杀死在百丈之外,多费点火药。
  
      如今,
  
      有稳定的海外硝石输入,弹药相对充裕许多。
  
      等拿下四川、贵州两个产硝大省,吴军就可以实现火药自由了。
  
      ……
  
      而躲在后面1座碉楼内的赵庄文,看到了黑烟。
  
      心中默念:
  
      “弟兄们,莫要怪罪。穷人想出头,就得赌命,拿命换一个概率微小的机会。”
  
      “好打的仗,怎么可能轮到我们呢。九死一生、十死无生的仗才会让我们上。”
  
      趁着吴军暂停进攻的间隙。
  
      新军也忙着在碉楼周围挖掘工事,尽量不让人冲到碉楼底下。
  
      ……
  
      九江城。
  
      正在城外巡视汛情的陆军大臣林淮生,接到了郑河安的战报。
  
      立马下令:
  
      “调10门臼炮增强第2军团。”
  
      “征募一支民间运输船队负责运输。”
  
      九江——湖口段,有数百艘空船滞留。
  
      他们已经完成了原本的运输任务,拿到了运费,迟迟不返航是想着再运点货回去。
  
      一来,挣钱!
  
      二来,空船在长江行驶很危险,满载能扛风浪。
  
      ……
  
      军队有召,
  
      民间船老大们很积极。
  
      当即,
  
      就凑出了一支船队,载上臼炮、炮弹、炮手出发了。
  
      上溯一段水路后,
  
      即可在长江南岸一个叫作“六墩”的小地方驶入兴国州,沿着河流湖泊弯弯曲曲最终抵达三溪镇。
  
      这段河流,走不了军队的大船。
  
      ……
  
      林淮生能够如此迅速做出正确判断,是因为平时的军事积淀。
  
      他看过兵器署的敌情总结,其中就有仔细描述清军是如何攻破金川部落上千座碉楼的。
  
      轻型火炮基本无效,
  
      重型火炮才能挨个撬开乌龟壳。
  
      金川道路恶劣,重炮没法运上去,清廷就组织工匠和铜铁料就地铸炮。
  
      每打一处碉楼集群,就在高山之上铸一次炮。
  
      兵器署的军官们认为,这是看似愚笨却最有效果的战术,充分考虑了双方的优势劣势~
  
      用庞大的国力压垮小小金川。
  
      而现场铸造的火炮,又分3类。
  
      一类是加强版劈山炮。
  
      一类是将军炮,1000斤至3000斤不等。
  
      最后一类是冲天炮(臼炮)。
  
      ……
  
      金川之战的情报很详实,吴军内部曾参与此战的军官就有好几个,可确定情报无误。
  
      既然无误,
  
      就可以直接照搬。
  
      所以,林淮生并不担心所谓的碉楼,
  
      他更担心襄阳,还有汛情。
  
      如今,夏季已进入末期。
  
      总体来说,今年湖广江西一带风调雨顺,没有旱灾没有水灾。
  
      但是,
  
      还是要时刻警惕,防止老天爷杀个回马枪。
  
      吴军在江西已经吃过一次亏了,不能再吃第二次。
  
      长江、鄱阳湖、修水等水域都布置了专门人手盯着,每天观测3次水文数据(深度、流速、以及浑浊程度)。
  
      ……
  
      停滞了数日的第2军团在得到了臼炮支援后,立即发起进攻。
  
      这一次,
  
      在山谷和山脊线一起行军。
  
      以部分散兵掩护炮兵沿着山脊线艰难行军。
  
      吴军臼炮在设计之初,
  
      军工署就考虑了机动能力,尤其是离开骡马后的纯人力机动,方形底座和两根硬木棍相结合。
  
      4名汉子即可抬起,行军灵活。
  
      散兵们四周散开,负责开路警戒。
  
      山路难行,消耗体力。
  
      每隔一刻钟就换一组汉子抬炮。
  
      1个时辰,
  
      其中3门臼炮终于机动到了合适位置——海拔500米的孙家垴。
  
      ……
  
      一名炮兵准尉伸出右手大拇指,用跳眼观测法粗略测距。
  
      对面山坡叫水井岩。
  
      两边高度接近。
  
      但人想走过去殊为不易,两座山坡中间隔着一道宽度50丈左右的山谷。
  
      碉楼内,
  
      新军也发出了惊呼:
  
      “对面有吴贼!”
  
      “开枪~”
  
      铅弹嗖嗖的飞来,准尉连忙躲到一大块石头后,石块被打的砰砰作响,碎片飞溅。
  
      他却不紧不慢的掏出一本小册子,对着数据开始苦思冥想~
  
      ……
  
      抛物线弹道难估算。
  
      不过,
  
      花了半盏茶的功夫,他还是琢磨出了最合适的角度和地点。
  
      在他的指挥下,
  
      3门臼炮分2处布置。
  
      其中1门布置在山石之后,进行超视野跨射打击。另外2门布置在稍远的平缓处,躲避碉楼火力。
  
      清军碉楼高6丈,4层。
  
      子母炮布置在最下层,抬枪在中层,火绳枪在最上层。
  
      炮手们只听得子弹咻咻咻~
  
      碉楼就没停止过倾泻火力。
  
      ……
  
      “报告准尉,一切就绪。”
  
      准尉扭头,
  
      看着散兵队带队的士官:
  
      “你们先集火一轮,听到你们枪响,臼炮就开火。”
  
      “是。”
  
      没一会,
  
      散兵们用线膛枪对准对面的碉楼枪眼齐射一轮,肉眼可见,表面石块有烟尘腾起。
  
      是否有敌人伤亡未知。
  
      ……
  
      几乎在同时,
  
      炮兵准尉从山石后起身,盯着碉楼。
  
      3门臼炮同时开火。
  
      15磅重的炮弹划出优美的抛物线,然后在重力的作用下落地!
  
      全部打歪。
  
      准尉在电光火石间记住了炮弹落点。
  
      然后快速蹲下。
  
      大声指挥手下炮手,如何修正角度。
  
      碉楼内,
  
      清军迟来的反击也如期而至。
  
      子母炮的霰弹轰击,造成了开阔地1名炮手受伤。
  
      ……
  
      第2轮炮击,
  
      准尉没敢露头观察,在听到了巨大的动静后才敢欣然露头。
  
      果然,
  
      对面的碉楼,从顶部往下垮了四分之一。
  
      “好,太好了。”
  
      “继续轰他们。”
  
      臼炮的威力恐怖如斯。
  
      准尉又寻了一处山石,躲在后面观察炮弹落点。
  
      这次,
  
      他学精了,要求轮流开炮。
  
      这样他才能观察到落点,方便修正。
  
      ……
  
      一发炮弹落在了碉楼后面,烟雾腾起。
  
      他连忙大喊:
  
      “少装4两火药。”
  
      又一发炮弹落在碉楼左侧,他连忙大喊:
  
      “向右1度。”
  
      想让己方的大炮长眼睛,主要在于培养优秀的炮兵观察哨。
  
      意识到这一点后,
  
      陆军部甚至严令各军团,
  
      炮兵无论军阶高低,在任何情况都不许参与冲锋。
  
      若火炮损毁或者炮弹用尽,
  
      军团指挥官应尽力将炮手撤下,而不是编入步兵序列。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