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九百三十章 不堪回首技术秉

2024-03-10 作者: 农家一锅出
第一千九百三十章不堪回首技术秉(第三更)    “先保存好,等运到山上,把医院建起来,放到安稳的地方。”
  
      电报一路传过来,没打电话。
  
      李隆基等一群人找到李易时,李易刚带徒弟和护士们把一具大体老师给放进药水中泡着。
  
      悲田坊去世一个没有家属的人,直接给李易。
  
      李易先举行一套仪式,对亡者尊重,再处理。
  
      李隆基他们在外面等,进不去,这里不允许无关人进入。
  
      何况大家不愿意进去,总觉得周围凉飕飕、阴森森的。
  
      李易一行人先洗澡换衣服,换的衣服还是白大褂。
  
      “小易,晚上穿官服比穿现在的好吧?”
  
      卢怀慎在煤油灯下看李易,衣服的颜色太扎眼。
  
      李易想了想,想到清朝官服,走路一蹦一蹦的,赶紧摇头。
  
      “习惯了,官服不适合。牛送来了?”李易以为一百头活牛凑集完毕。
  
      “牛乃小事,换地方说话。”姚崇同样不喜欢呆在此地。
  
      “你们休息,你俩跟上。”李易先对护士们说,再招呼徒弟。
  
      “嗯!”小丫头乖巧地回应。
  
      李归藏则没事找事:“谢师父,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眼前人更多,我会努力学。”
  
      毕构:“……”
  
      他一听到这句论语,浑身上下皆难受。
  
      有个孩子太坏了,为了不当自己徒弟,说什么三个人走路必然有一个是我可以当他师父的。
  
      吓唬他一下,他的回答立即变成荀子、孟子、尚书里的内容。
  
      徒弟没啦!回去又被小机器人调戏一番,三个姓必的人走路,跟我姓师的有啥关系。
  
      宋璟、苏颋、张九龄三个人几乎同时叹口气:“唉~~”
  
      没啥可说的,当时还叫李抚宽的孩子问自己等人他的名因何而起,自己答不上来。
  
      偏偏之前人家见到小易,小易给出答案。
  
      李隆基忍住笑,他听过这个‘故事’,对某些人来说很悲伤的故事。
  
      去找徒弟,慢了一步。
  
      只是如今想来,孩子确实应该跟易弟,别人如何教?
  
      一般的书,两年间会背完,包括注释。
  
      再教能教什么?做人?哪个师父不叫为人处事?
  
      如青黛一样,能教的人必然所学浩如沧海,郁如邓林。
  
      李隆基想着,突然问:“归藏,浩如沧海,郁如邓林。可知?”
  
      “是说我师父之道之深幻吧?若夫正法宏深,妙理难寻,非生非灭,非色非心,浩如沧海,郁如邓林。”
  
      李归藏抬头时说出来,非常自然。
  
      毕构等人这下心情好了,方才李隆基问的时候,他们在努力想,还未等想到,答案有了。
  
      自己确实教不得,孩子已经强到不讲道理的地步,与他师姐、师父一样。
  
      “好孩子!”李隆基抬头摸摸李归藏的头,小丫头一步上前,仰脸。
  
      “你也好!”李隆基用指头点点小丫头的额头。
  
      他看小丫头的样子便高兴,活泼、快乐、调皮。
  
      去年冬天见到时,小丫头医术惊艳,后得知命不久矣,跟着难过,指望易弟逆天改命。
  
      现在小丫头没事儿了,果然天命可逆。
  
      李易走在旁边纳闷,你们匆匆赶来,没有急事?明天不能见面?
  
      “三哥……”李易问。
  
      “两封电报,关乎伏帝匐、天兵军……”李隆基把电报内容说出来。
  
      涉及到其他部族的工作种类和收入挂钩问题,同时会冲击渤海国。
  
      渤海国的松子多,契丹有一部分,契丹会派人到渤海国收松子。
  
      “五千西南蛮过去了。”李易猜出来李隆基的心思。
  
      “骨利干部当……”宋璟问。
  
      “不冲突,松子有多少我收多少。野生红松林,一大片接一大片,没被烧了变成田地。
  
      他们属于游牧,非农耕。松子大家爱吃,收税的话,最好收出口税。”
  
      李易看向毕构,松子多,只要肯去采。
  
      数量把多,价钱压下来,大唐的销售价钱便宜,出口贵,十倍都没问题。
  
      因为他那时进口的南美长松子就是如此,好几百元一斤。
  
      然后北美那个国家从南美进口,是他国家的十分之一不到。
  
      而且那个北美国家更喜欢他国家的东北红松大松子。
  
      他的国人反而喜欢十倍价钱的南美的长松子,似乎进口的都是好的。
  
      现在别的地方不行,包括黑松子的产区。
  
      正好自己给没有松子的地方销售,广告打得好,不愁销路。
  
      “采!小易,老夫支持你。”
  
      毕构一听有税,还是百分之三十的出口税,怎么看李易的白大褂怎么顺眼。
  
      “有财政补贴吗?从松塔里面往外剥松子耗费人力过多。”李易顺着毕构的话问。
  
      毕构想到了蓝田县的小松塔的小松子,太小了,剥起来确实费尽。
  
      “好,补……”毕构要补贴。
  
      “嗯哼!”姚崇咳嗽一声,似乎嗓子不好。
  
      他笑着对李易说:“小易,老夫还记得你弄出来的那些个好农具,脱粒的、剥壳的,你为大唐百姓倾心尽力啊。”
  
      “没啥,回头我给你瞧瞧嗓子,痰多吧?出自于肺。即便痨症我也帮你医好。”
  
      李易斜眼看姚崇,不无威胁之意。
  
      转过头他笑着对毕构说:“老毕,补贴多少?”
  
      “补贴?老夫方才说不如你想个法子,让松子很快被剥出来。”毕构改口了。
  
      “老毕,回头咱俩单独说这个民生的事情。一百头牛你们看着可还……”
  
      “现在说,有没有快速脱松子粒的办法?”
  
      毕构拒绝,他赶紧地看姚崇一眼,老夫好悬上当。
  
      “呵呵呵呵!”李隆基笑,他摸摸李易的头:“易弟,三哥给你补贴。”
  
      “三哥你还说补贴,弟这厢有法子,脱粒而已,那不是有蒸汽机嘛!小型的车。
  
      不要车,机器抬过去,一筐筐的松塔扔进去,出来的就是一袋袋的松子。
  
      简单,哪怕要松子仁,一样打出来,可快了。”
  
      李易不跟大家逗趣了,东西少,人工操作。
  
      十多万人去采松塔,必须用工具。
  
      把人力耗费在剥松塔上不划算,有技术,非常简单。
  
      老头老太太可以帮着剥松子,为什么不让他们雕刻装松子的盒子?
  
      松子值钱,还是精美的包装值钱?出口的东西。
  
      没有松子的事情,他依旧要往那里送小型蒸汽机,有其他用途。
  
      7017k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