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 承明殿议政

2024-03-29 作者: 放羊小星星
第三十五章承明殿议政    “多派点人手,务必确保蔡卿的安全。”
  
      李杰对蔡齐谈不上好感,也谈不上恶感,救他一命,完全是因为他的谏言,间接导致了刘美去世。
  
      刘美一死,禁军的掌控权虽然没有落到他的手上,但总比刘美掌控要来得好。
  
      “臣记下了。”
  
      “去忙吧。”
  
      李杰大手一挥,直接调走了张茂则。
  
      身为一个合格的政治家,他当然不会只培养张茂则一个人,前不久,他从入内高班里又挑了一名小内侍。
  
      这边,张茂则刚退出内殿,一个眉清目秀的小内侍就走了进来。
  
      刘茂勤进门后,先是瞄了一眼官家,眼看官家正在看札子,于是便轻手轻脚的走到御台边,默默地等待着。
  
      片刻后,眼瞅着漏刻快到未时了,刘茂勤低声提醒道。
  
      “官家,快到未时了。”
  
      李杰闻言放下了手中的札子。
  
      “更衣。”
  
      北宋服丧期实行的是双轨制,即宫外以日易月,而宫内仍然需要服丧满期,即二十七个月。
  
      因此,李杰现在于宫内仍然需要着丧服。
  
      相比于常服,丧服穿戴的东西要多一些,并且有特定的样式,布斜巾、布冠、首绖(服孝的麻带)、大袖、竹杖等等,一共十二件。
  
      简而言之,丧服的配饰配件多,穿起来很麻烦,所以,李杰在福宁殿时,一般是不穿的。
  
      唯有出行才会去穿。
  
      待会他要去承明殿议事,承明殿位于宫城的北边,仍属内朝,所以,他还是要穿丧服过去。
  
      (PS:如果是去外朝的话,是不用穿丧服的)
  
      今天议事的主题是——救灾。
  
      苏、湖、秀三州乃是南方的重要产粮地区,仅仅只是依靠常平仓调度,是无法彻底解决灾情的。
  
      三州已经闹了小半年的灾,刘娥一直没怎么重视,她现在的精力全都放在朝政上。
  
      这一次救灾的倡议者是晏殊。
  
      准确来说,是晏殊发起,然后由丁谓上书的。
  
      丁谓是苏州人,他的家乡受了灾,如果没人主动提起,他倒是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可一旦有人提起此事,他若是继续充耳不闻,以后哪还有脸去见父老乡亲?
  
      王曾虽然和丁谓不是一条心,但此时的党争还没有发展到非我必异的地步。
  
      治水救灾,事关国政要务,王曾等人自然也不会反对。
  
      两大巨头都有心救灾,即便刘娥不想折腾,也没法抵挡两大集团的集体上书。
  
      治水已然变成了刻不容缓的大事。
  
      于是便有了今天的承明殿听政。
  
      李杰能参加今天的治水廷议,也是因为晏殊,在他的上书中,开篇之初便提到了李杰。
  
      并且还将李杰的言论附在上书的札子中。
  
      对于这封上书,刘娥是有点不高兴的,救灾,救便是,可她不想看到李杰过多的参与国事。
  
      李杰参与的越多,成长的就越快,到时候她还政的日子就越快。
  
      然而,这一次刘娥也没有正当的理由去拒绝。
  
      早在先帝病危之际,‘原身’就参与过类似的听政环节,虽然那时的听政更多是学习。
  
      可不论是学习,还是决断,听政本就是天子的权利。
  
      未时三刻。
  
      承明殿。
  
      此时,两府大臣们皆已到场,除了两府大臣之外,今天到场议政的还有学士院的翰林官们。
  
      刘娥坐在李杰的右侧,眼看人都到齐了便轻启朱唇。
  
      “今天召集诸卿到此,是为苏、湖、秀三州的水灾,前天,晏学士上书中提到。
  
      苏州湖秀,膏腴千里,乃是国之仓庾,如任其长期受灾,恐误东南之地。”
  
      “晏学士,卿是此次廷议的首倡者,对于此次灾情,卿有何高见?”
  
      廷议一开始,刘娥就牢牢地把握住了主动权,她先声夺人的意思,不言而喻。
  
      她才是现在的主政者。
  
      坐在她身旁的官家,只要听政即可。
  
      晏殊微微一礼:“水之为物,蓄而停之,决而流之,各有利害,今苏湖秀三州,水利不兴,所以为害。
  
      官家曾言,治水有三策。
  
      一曰引,二曰疏,三曰兴,此三策皆言水利之事。”
  
      “然,水利之事,牵连甚广,耗费颇多,当由朝廷主之,地方辅之,
  
      同时,宜择精干之吏,选能任之官,并派遣往。”
  
      听完晏殊的发言,刘娥点头道。
  
      “卿可有人选?”
  
      晏殊起身道:“臣推荐江淮发运使赵贺主持此事。”
  
      赵贺?
  
      刘娥心里默念了一遍这个名字,全国大大小小三百多个州府,她自然不可能记住所有官员的名字。
  
      但像江淮发运使这样的地方大员,她当然会铭记于心。
  
      不过,对于此人,刘娥不是很满意。
  
      不为别的,只是单纯因为,赵贺是寇准的人。
  
      “晏学士提议的人选,卿等觉得如何?”
  
      在座的大臣们,互相对视了一眼,丁谓正准备发言之时,坐在御台上的李杰忽然开了口。
  
      “大娘娘,臣推荐江淮发运副使、知泰州张纶,以及泰州西溪盐仓监范仲淹。”
  
      此话一出,现场的氛围顿时为之一变。
  
      刘娥虽然脸上无喜无悲,但心里却不是很高兴,官家这就迫不及待的要参政了?
  
      而大臣们则是各有所思。
  
      官家此举,到底是另有其意,还是单纯的为了国事?
  
      谁也不知道。
  
      不过,刘娥和大臣们的想法虽然不同,但有一点,他们的反应是一样的。
  
      他们只记住了张纶的名字,下意识的忽略了范仲淹。
  
      一个监当官而已?
  
      谁会关注?
  
      倒是张纶,在座的大臣们大多都知道此人,即便不熟悉,也听说过他的名字。
  
      此人虽是荫补入仕,但颇有才干,咸平年间,益州有戍卒聚众起义,朝廷准备派兵镇压。
  
      彼时,张纶提议以招抚为主,镇压为辅。
  
      因为他的谏言,朝廷确实少费了许多功夫。
  
      另外,张纶在盐业上也颇有贡献,在他担任江淮制置盐运副使期间,革旧制,建盐场,使江淮地区盐税扭亏为盈。
  
      天禧末年,张纶知泰州时,曾上书泰州沿海地区,旧堤年久失修,多处溃决,以致于海潮倒灌,淹没良田,毁坏盐灶,沿海百姓深受其害。
  
      为此,他建言重修堤坝。
  
      只是,那时丁寇之争正处于最激烈的时候,哪有心思去关注这事。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