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办企业

2024-05-06 作者: 放羊小星星
第22章办企业    第22章办企业
  
      接着,陈大山又带着骆玉珠原路返回,重新回到了陈家村。
  
      江河回来了,还出什么门啊?
  
      不一会儿,李杰回村的消息就在陈大山的大嗓门中,传遍了村子。
  
      真·通讯基本靠吼。
  
      然后,村民们哗啦啦全来了陈金水家里。
  
      “江河,你给出个主意吧,到底能不能干?”
  
      “对,温成那边已经有人赚了一万块,一万块啊,我这辈子都没见过那么多钱。”
  
      “别瞎说,真赚了一万块,你有几个脑袋花?”
  
      “就是,就是,那不是成了资本家了吗?”
  
      “什么资本家,我们凭劳动赚来的钱!”
  
      “各位叔叔伯伯,大家好。”
  
      ……
  
      眼见人到的差不多了,陈金水敲了敲身前的竹杠。
  
      “那也太多了。”
  
      小钱,小钱。
  
      集体所有,不违规。
  
      浙省有一个地方,以一镇之力生产了全球三分之一,全国70%的袜子,年产量250亿双。
  
      当然,相较于大唐镇,陈家村没有那么好的基础条件,但前期走一走集体企业的路子,完全没问题。
  
      “好了,大家都安静一下,有什么事,待会再说,先让江河把话说完。”
  
      然后,李杰就当着所有人的面,给他们讲了一遍简单的经济学原理。
  
      “根据三中全会的指示,农村可以实行多种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咱们也能搞工业。”
  
      “一些大型高端的东西,咱们做不了,但像袜子这种小商品,还能可以做的。”
  
      响应上级,包产到户。
  
      穿一次就扔。
  
      李杰笑着站起来道:“你们想把日子过得更好,我理解,也支持,但过好日子,不是只有鸡毛换糖一条路。”
  
      “咱们陈家村一共200多户,1000多人,除了鸡毛换糖,还有别的路可以走。”
  
      人一多,难免吵吵闹闹,闹哄哄的,跟菜市场没两样。
  
      袜子看似是一门小生意,但真做起来了,也很大。
  
      因为太便宜,产量太多,谁家一年没个几百双袜子?
  
      村民们或许不懂那些深奥的原理,但有一件事,他们懂。
  
      从小在大唐镇长大的孩子,穿袜子从来不洗。
  
      熬糖挣的钱,比卖甘蔗挣得多。
  
      同理。
  
      卖袜子,肯定比卖线便宜。
  
      想通了这一点,村民们顿时心思浮动。
  
      做袜子,不是那种重体力活,年纪大的、小的,男的、女的,全都能干。
  
      这事,有搞头。
  
      陈家村的人向来心齐,没过几天,他们就向上面打了申请。
  
      然后。
  
      直接开干。
  
      有人负责联系进货渠道,有人负责购置生产用的机器,有人负责学习技术,有人专门考察市场,准备为接下来的卖货做准备。
  
      分工协作,秩序井然。
  
      自从得知骆玉珠曾经是李杰走访的学生,她在陈家村的地位,直线攀升。
  
      从一个小透明,变成了一个稍微有点名气的人物。
  
      这一次,她就被派去考察市场,负责收集袜子的市场价格,以及那些袜子是从哪里进的货。
  
      陈家村的大动作,很快就在敲糖帮内部引起了反响。
  
      敲糖帮,名义上是一个帮。
  
      实际上却分成了很多团团伙伙,基本上是以村落为单位,虽然大家名义都是一家人。
  
      内里却有很多家。
  
      像陈家村这边,虽然有人心动温城那边挣钱多,但真正付诸行动的人却是一个都没有。
  
      组织严密。
  
      很快。
  
      那些回乡的大学生们也加入了‘创业’大潮之中。
  
      有了这股生力军的加入,陈家村的袜子生产事业,进行的更加顺利。
  
      毕竟,这批大学生什么专业的都有。
  
      有懂外语的,脑子活络一点,能想到以后可以试着搞搞出口。
  
      一旦创汇成功,那待遇完全不一样。
  
      这年头,国家太缺外汇了,任何一家能够创汇的企业,都是当地的宝贝疙瘩。
  
      也有懂机械的,知道一些原理,价格也懂,跟着一块走访,能砍价,能买对货。
  
      物尽其用,人尽其能!
  
      如果说陈家村之前的工作效率是1,那么现在至少是3!
  
      看到那些孩子们一个个讲得头头是道,谁家的孩子,谁骄傲。
  
      这些改变,又促使村民更加重视教育。
  
      如果不上大学,哪有那么多本事?
  
      那些写满‘鸟语’(英文)的书,谁能看懂?
  
      村办企业的事,李杰没有参与,既然是村民们的事,那就交给他们自己解决。
  
      跟小雷家相比,陈家村的条件好了太多。
  
      那么多大学生帮忙,如果连个小小的村办企业都办不好,那真是白读了那么多书。
  
      白在李杰那上了那么多课!
  
      在筹备过程中,骆玉珠见识到那些大学生的能力,心中又羡慕,又自卑。
  
      不愧是大学生。
  
      好厉害。
  
      如果她能考大学的话,那该多好。
  
      然而,她很清楚,凭她现在这样的情况,那是考不了大学的。
  
      虽然没法继续读书考大学,但她嘴巴比较甜,有什么不懂,就追着问。
  
      陈家村的大学生们,大多都知道骆玉珠的来历。
  
      一个很可怜的孩子。
  
      所以,他们对她的态度都很不错,有问必答,即使不知道,他们也会记下了,回头想办法给她回答。
  
      骆玉珠就像是一块干涸已久的海绵,遇到这群愿意教的人,她饥渴地吸收着养分。
  
      学的多一点,更多一点。
  
      对于这些,陈金水都看在了眼里,虽然骆玉珠是一个外姓人,还是一个女人。
  
      但脑子活络,学东西很快,她学的越多,未来能帮的忙就越多。
  
      如此一来,陈金水可不是乐见其成吗?
  
      一转眼。
  
      又是一个除夕。
  
      今年的陈家村又过了一个大年。
  
      村办企业的事,又让他们有了奔头,所以,大家提议一起过年。
  
      像骆玉珠这样的外姓人,也被喊了过来。
  
      热热闹闹过大年。
  
      新年,加油干!
  
      争取春天之前把厂子办起来,到时候,还不会耽误农时。
  
      是的。
  
      陈家村的地,还是在种,他们已经按照上级要求,实行了承包制。
  
      那些地,是他们最后的退路,在没有得到绝对的保障之前,家家户户都不会放弃分下来的地。
  
      有地,至少能保证饿不死。
  
      (本章完)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