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七章 立国开朝,唯才是举

2024-09-01 作者: 老告
第二百九十七章立国开朝,唯才是举【求订阅】    屋内灯光氤氲,愈发显得貂蝉玉润生辉。
  
      她能歌善舞,气质身段俱佳,坐在那也显得娇艳夺目。
  
      曹操进来,想起老是被寅内涵,视线不觉落在貂蝉脚上。
  
      她换喜服前,刚沐浴过,裙裾因为坐姿,垂在脚踝上方稍许。
  
      红色的薄绣履,露出来的足背白的晃眼,泛着淡淡的青色,足形小巧玲珑,纤而不露骨。
  
      脚丫往上,是玉璧精瓷般匀称的小腿。
  
      再往上,坐在榻上的臀儿,隆翘丰腴,压溢出饱满的轮廓,柳腰盈握。
  
      继续往上就是日益壮大,未来儿子的粮仓。
  
      貂蝉阖动着黑白分明的眸子,嫣然浅笑,倾国倾城,当如是。
  
      曹操一溜眼便是心头微热,貂蝉跟着他也有六年了。
  
      十八岁的少女。
  
      貂蝉起身迎上来问:“夫君忙了一日,可曾乏了吗,我伺候夫君沐浴更衣吧?”
  
      “怎么把喜服穿上了,知道今晚要被我睡啊。”曹操一贯肆无忌惮。
  
      貂蝉居然微微点头,秀首低垂,脸上带着稍许绯色。
  
      “一起吧。”
  
      “我刚洗过的。”
  
      曹操拉着她去了后殿。
  
      碧水生波,荡漾外溢。
  
      “夫君今日在城头,问城外百姓的时候,把我们几个吓坏了。”
  
      貂蝉把喜服脱了,内衬的小衣妙不可言:“不想后来会有那么多人回应夫君。”
  
      “若无把握,我怎会当众问出来。”
  
      曹操有词条提示,早知自己的民望有多高。
  
      后殿的水声,变得潺潺如小河,时而夹杂着几声异响…
  
      少顷,曹操晃荡着脚步,托着貂蝉一起回到前殿。
  
      貂蝉秀发垂散,脸蛋埋在他肩头,能见到的所有皮肤,都透着一抹红润,娇艳欲滴。
  
      曹操把她放榻上。
  
      貂蝉想拉过被子,把脸躲在里边当鸵鸟,可惜没成功。
  
      曹操非要拉着她一起学揉面,传授擀面杖擀面的技巧。
  
      殿里关了灯,然后又亮起来,数次反复。
  
      貂蝉被迫给曹操表演了自己的歌舞技巧,唱歌时声音细细软软,听在耳朵里痒痒的。
  
      到下半夜,俩人还没睡。
  
      榻上的貂蝉眼睛含了春水般,媚意轻柔,似语还羞。
  
      “要不……夫君去找文姬她们吧,妾想睡了,求夫君饶我这一回。”
  
      貂蝉一副娇弱无力的样子,眉头微蹙。
  
      她大而亮的眼睛微眯着,流淌着浅浅的羞涩和喜悦,被子外的肌肤又娇又嫩,模样比平时更多了一分诱惑。
  
      曹操莫名生出君王不早朝的念头。
  
      眼前祸水的妖娆貌美,已达极致。
  
      他探臂一揽,再操旧业。
  
      貂蝉嘤嘤欲泣……不近女色曹孟德,临近天明才以莫大的毅力,罢战。
  
      “夫君,我几时能怀上你的子嗣。”
  
      “你再努努力,主动点,就快了。”
  
      貂蝉的体质非常特殊。
  
      俩人接触后,词条给出连串的提示。
  
      但曹操并未急着查看,建国称王,祭告天地,汇聚的气运,吞服长生丹带来的效果,都还未完全吸收消化。
  
      曹操能感觉到和貂蝉亲近后,自身正发生着某些奇妙的变化。
  
      不过他打算张弛有度,个人的气运攀升和修行,先缓缓。
  
      当晚,曹操便在貂蝉殿里留宿,大早还有些新番发生。
  
      导致的结果,就是貂蝉第二天,第三天,都没出门。
  
      曹操则恢复了正常的理事状态。
  
      新立国,待处理的事,多不可计。
  
      与以往不同的是,立国后的首次朝会,需面见百官。
  
      他以往虽然开府,下辖文武。
  
      但理事大多在书房,很少开衙,坐镇大殿。
  
      称王后则要有个相对正式的议事地点。
  
      曹操一身王袍,在典韦,许褚跟随下,由魏续引路,来到前殿。
  
      这座宅子的前殿,叫华观殿,十分宽敞,临时作为朝堂之用。
  
      大朝会就要等铜雀台宫建成,预计前后至少要两年以上。
  
      曹操进殿时,下方已是百官林立。
  
      文武分列,气氛庄严。
  
      文以荀彧居首。
  
      站在武这一列首位的,却不是曹营的嫡系。
  
      曹操麾下这些官吏,有些是从朝中沿用下来的。
  
      包括钟繇,名义上也是朝臣,转投曹操。
  
      站在武将首位的人叫杨彪,太尉,军方第一人的职务。
  
      当然他这个太尉是负责理事的,因为各大将领,需要征战。
  
      他是名义上的吉祥物,没有调兵的实权,用来做样子好看的。
  
      用的是他的名声,地位。
  
      其人是当朝柱石,名声煊赫。
  
      杨彪,字文先。
  
      杨彪今年五十五岁,少承家学,初举孝廉而入仕。
  
      其人从灵帝年间开始,历任京兆尹,司空、司徒、太尉、尚书令等显职。
  
      他出身于弘农杨氏,曾祖父是有关西孔子之称的杨震、祖父杨秉、父亲杨赐,也都官居太尉,且都以忠直而闻名。
  
      他家里,世代研习《尚书》。
  
      算上杨彪,四世四公,和此前的汝南袁氏,同为当世最显赫的名门大族。
  
      不过杨氏没袁氏那么大的异心,也就没过分揽权,能存续到现在。
  
      准确的说,杨氏是帝党。
  
      不过他家大业大,没跟着皇帝一起跑。
  
      而曹操称王,也需要杨氏的门庭支持。
  
      至少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要作为过渡。
  
      杨氏投过来,对方方面面都是有利的。
  
      历史上的杨彪,杨修爷俩,就在曹老板麾下打工。
  
      眼下的杨彪,倒是知道进退,同时又保持着忠正廉直的人设。
  
      曹操登上殿内高起于地面的王座。
  
      群臣执礼觐见,高呼魏王。
  
      曹操从上方往下看。
  
      黄忠,张辽,赵云,太史慈,麹义,高顺,都在武将这一列。
  
      还有众多族亲出身的将领。
  
      文官亦是多有良才。
  
      但立国以后,掌九州之地,除了身边这些人,人才缺口仍旧很大。
  
      这次开国后的朝议,首要解决人才问题,曹操将再发招贤令。
  
      历史上的他,一生三次发招贤令,唯才是举。
  
      他用人的风格鲜明,就是只要是人才,都有进阶之梯,甚至可以不管以前行为上的善恶。
  
      这么做的一个内在原因,是为了打破士族垄断。
  
      也是因为乱世需用重典,不打破常规,时不我待。
  
      “我打算广纳天下文武,以商诸事。众卿以为如何?”
  
      汉时,称王后可称孤道寡,但曹操仍旧谦和自称,询问众文武。
  
      遂有亲随念诵他新写的招贤令:
  
      “……今天下,若有才而失德者,放于民间,惜为良才而不遇;
  
      或骁勇不畏,临敌力战者;
  
      或文吏高才而失德,缺仁孝之名,却有治国用兵之术,皆不妨碍其入仕。着令各地,举才善用,务求没有遗漏。”
  
      这段话,曹操数次强调,有才,有勇者,即便缺了德行,犯过罪,也可以给其任用机会。
  
      意思就是让各地举才,不重私德仁孝,首要能做事,有实才。
  
      曹操选才不重德行,在当时,乃至后世,饱受诟病。
  
      这其中有个内因,除了乱世用人的特殊性。
  
      就是曹操发现士族用来举孝廉这一套,特么的老作弊。
  
      鸡鸣狗盗之事,士族做的最多。
  
      然后包装一下,传播仁孝之名,就能举孝廉,送入朝中为官。
  
      所以为人善恶、仁孝这些,尤其是士族说的,水分很大。
  
      曹操用人,要突破士族封锁,又逢乱世,必须要有超常规的制度,来选拔天下贤才。
  
      他任兖州牧的时候,为了快速发展,发过一次求贤令。
  
      当时鲍信就给他举荐了出身普通的于禁,乐进等人。
  
      曹操称王,再发求贤令。
  
      除了求才,亦是在抑制士族,对人才的垄断。
  
      众臣听完,董昭立即出列:
  
      “魏王您这篇求贤令,笔力宏伟,气魄尤为惊人。真正的任人唯才,天下有才之士看到,必知您求贤若渴,心意至诚,争相来投。”
  
      朝会,是需要有一个风向的。
  
      董昭是曹操嫡系,铁粉。
  
      他特别崇拜曹老板,没事就舔一波。
  
      曹操发求贤令,他立即出来站台。
  
      表面是拍马屁,其实传达的是曹操求才之意已定,其余人别瞎逼逼。
  
      嫡系的都知道,因为是他们一起商议过的,齐声附和。
  
      但这么做会触动士族利益,曹操帐下,士族出身者,比比皆是。
  
      当然,士族也不都是坏人。
  
      相反,大多才智之士,皆出身士族,因为百姓没有读书的机会。
  
      杨彪就是士族中为首的那一个。
  
      他沉吟了一下,出列道:
  
      “魏王,先汉沿用了四百年的举贤之法,首重德行。您发招贤令,公然招揽不仁不孝,无德之人,这恐怕不妥,会鼓励一些人投机不修德行。
  
      若社会风气如此,不知天下会乱成什么样子。”
  
      称王以后,需要海纳百川。
  
      曹操也要容许一些人存在,提出不同意见。
  
      但杨彪所说,他并不认同:
  
      “明面上弘扬德行,满口仁义,地方举孝廉,说他孝,他就真的孝了?暗地里坏事做尽,难道少了。
  
      德行是什么?
  
      前数年,天下大乱,各路造反的诸侯,多是举孝廉出身,每个都有德行考评,名满天下,当时的德行在哪?”
  
      “我要的是治国兴邦,能让乱世复治的人才。”
  
      杨彪犹豫了一下,又退了回去。
  
      荀彧旋即出列,谈及水利建设,开始议下一件事。
  
      稍后,朝会散了,曹操回到书房。
  
      亲信都跟进来,话题转到昨日称王后,一日夜间消息传出,正在让天下为之沸腾。
  
      书房里一片笑声。
  
      这边杨彪离开大殿,来到前殿一处属于他的偏殿理事。
  
      他坐在窗口,发了会呆,突然将手中的笔,重重的扔在桌案上。
  
      愤怒还是有的。
  
      不论是出身,还是官身,他此前都远在曹操之上。
  
      这才几年,就反过来成了曹操的下属。
  
      对比起来,心里的失衡感,非常强烈。
  
      俄顷,却是有几个士族出身,在曹营不太得志的官吏,过来走动。
  
      曹操麾下自也会分成一个个小团体。
  
      因为各自利益,加入不同的圈子。
  
      其中最大的一个派系,就是朝中旧臣沿用过来的官员。
  
      这些官员代表着士族的态度,转而支持曹操,也就顺势成为曹魏的官员,其中以杨彪为首。
  
      某种意义上,这些人也是不可或缺的曹营组成部分。
  
      少了他们,就没那么多人可用。
  
      这是士族独有的生存空间。
  
      让人意外的是最近加入杨彪为首的士族圈子的,还有许攸和陈宫。
  
      下午,曹操在埋首处理公务,却是有亲军送来一封信简。
  
      曹操看到信简,眼神立即眯了起来。
  
      一旁的贾诩看见信简,同样掠过一抹惊异:终于又来了。
  
      Ps:求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