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8 轻松打爆20万起义军

2025-03-04 作者: 忧郁笑笑生
578轻松打爆20万起义军    中军大帐内,
  
      李郁盯着案上的后勤账册,思绪飘忽。
  
      一个小小的情报署中层人员居然敢在御前如此捍卫自己的上司,甚至主动避开自己伸去的橄榄枝,装楞充傻。
  
      甭说 18世纪,就是 21世纪,这样的行为都足以说明问题严峻。
  
      此人不想飞黄腾达吗?
  
      他在怕什么?
  
      这可是皇帝的大帐,这里的谈话内容一个字都传不出去。
  
      李郁头一次对刘千的手腕产生了忌惮,没想到这家伙竟然把情报署调教的如此针插不进、水泼不进。
  
      情报署是帝国利剑。
  
      可剑太利,主人也不太好用。
  
      看来,自己要找个机会敲打一下情报署了。独立王国要不得。
  
      ……
  
      “陛下~众将都到了。”
  
      “走,开会去。”
  
      帐内,将星云集。
  
      第 6军团司令官赵二虎,第 8军团司令官李小五,第 10军团司令官刘阿坤皆一身戎装,站最前列。
  
      御前军议持续了半个时辰,
  
      李郁将作战任务分发到第 6、 8、 10军团,以及第 2派遣军。
  
      胡之晃麾下的杂牌军团征战疲惫,病号不少,故而此次并不参战,负责治安任务——监督威慑移民。
  
      绝不能让数百万的流民在大运河沿线闹事,影响后勤。
  
      这个任务很轻松~
  
      胡之晃知道,流民大规模闹事的可能性压根不存在。流民有口粥喝,就不会造反。
  
      ……
  
      临清——德州一带格外热闹。
  
      12万义军以及 11万家眷在此聚集,沿着大运河畔扎起了连绵几十里的营地。
  
      相比吴军的整齐划一,义军营地颇为寒酸。
  
      帐篷很少,多是窝棚,混乱无序。
  
      20余万人的饮用水、洗刷、排泄全部依赖大运河。
  
      乌烟瘴气。
  
      当然,这并不是义军的专利。
  
      沿岸的百姓也是这样做的,这是一个卫生空白的时代。
  
      临清州城。
  
      义军十八路首领齐聚,商议大事。
  
      照例,边吃边谈。
  
      首领们每天都得喝酒吃肉,哪天不吃肉,就算白活一天。
  
      ……
  
      盟主是漕帮帮主潘九斤。
  
      他能坐稳这个位置,靠的是麾下有一支漕船改装的水军,而且部众熟悉大运河沿线。
  
      此时,他高声道:
  
      “诸位,吴廷那边给咱下决战书了。”
  
      红枪会首领一拍桌子:
  
      “怕个 p,大不了和吴军干。老子既然敢杀清军,就敢杀吴军。”
  
      微山湖大汉军首领问道:
  
      “皇帝老子就没给咱许个大官?”
  
      旁边的同伴噗嗤笑道:
  
      “还想当官?人家下的是战书,不是委任状。”
  
      这句话激怒了所有人,一时间桌子被拍的砰砰作响,所有人都感到了极大的羞辱。
  
      ……
  
      潘九斤也颇为恼火。
  
      就在昨日,
  
      他派去联络北伐大军的心腹回来了,灰头土脸,讪讪告诉自己:
  
      “吴皇压根不搭理招安请求,相反,还挨了两枪托。”
  
      潘九斤一夜辗转难眠,他怎么也想不通,为什么要这样对待自己。
  
      与其他人不同,作为官府辅助组织之漕帮帮主,他是了解正治的。
  
      自己苦心孤诣攒起这么一支联军,就是为了被招安时多点筹码。
  
      改朝换代,凡是有兵马的人主动投诚皆可获得优待。不说被重用,至少会赏赐个厚禄虚职,笼络人心。
  
      虽然我实力不如你,但是我人多啊。
  
      虽然我枪炮不如你,但是我人多啊。
  
      看在几十万人的份上,招安的时候皇帝老子至少给封个德州知府吧?
  
      历朝历代都是这样玩的。
  
      要做官,先当匪。
  
      要做官,先造反。
  
      吴皇他娘的是个什么玩意,懂不懂正治?
  
      ……
  
      “潘盟主,您老说怎么办?”
  
      “打!”
  
      “好!”众人起身喝彩。
  
      如此重大决定,当浮三大白。
  
      关于怎么打,众人足足争吵了两天,其间多次翻阅《三国演义》。
  
      最终决定回复吴皇。
  
      约定 10日之后,在清河县决战。
  
      谁也想不到,潘盟主又派人向燕京送去了一封请求招安书。他认为虽然这会清廷已经是苟延残喘,但也是天底下的第二大势力。
  
      潘盟主想当吴三桂。
  
      希望清廷招派骑兵南下,两边联手和吴军决战。
  
      他怎么也想不到自己的这封书信抵达紫禁城,却起到了相反的作用~
  
      ……
  
      直隶,冀州府,清河县。
  
      一个颇具浪漫色彩的北方小县城,因潘金莲西门庆的故事而小有名气。
  
      县城内,兵的海,刀矛的洋。
  
      义军十八部昼夜不停的往这移动,准备决战。
  
      落在吴军斥候侦骑眼里,很难理解这帮反贼的勇气是谁给的?孔子?老子?还是狗子?
  
      弱势一方不应该四处流窜避免决战吗?
  
      想不通。
  
      不过无所谓,毕其功于一役。
  
      吴军第 6军团沿着清凉江东岸北进,第 10军团沿着京杭大运河西岸前进,展开钳形攻势。
  
      而清河县,恰好就在清凉江和京杭大运河之间。
  
      ……
  
      近卫军团居中行军,速度稍慢两天。
  
      第 8军团则是在己方船队的支持下,渡过京杭大运河跳到东侧迂回行军,目的地是占据后方的德州。
  
      封堵敌撤退道路。
  
      如此安排乃是基于三方情报:斥候侦骑、情报署细作、以及直隶的士绅。
  
      义军两眼一抹黑。
  
      吴军则是借助各方触手,彻底解开了战争迷雾。
  
      车辚辚,马萧萧。
  
      李郁骑着战马,脸裹面巾遮挡灰尘。
  
      放眼望去,广袤的平原一眼望不到边,到处光秃秃,没有一丝绿色。
  
      白的是雪,黄的是土。
  
      除此之外,中原大地再无第 3种颜色。
  
      白骨露于野。
  
      饶是冷漠理智如自己,也忍不住感慨:
  
      “生灵涂炭~”
  
      ……
  
      扎营后,
  
      侍卫送来了了一叠直隶山东士绅的劝进书暨投诚书。
  
      信中,他们痛斥义军之暴虐,请求吴皇速速称帝,恢复秩序。
  
      李郁懒得看这些信件,直接令人丢进火炉。
  
      北伐只是幌子,很大的一个目的就是清除地方势力。如果战争没有达到目的,那就用其他办法达成。
  
      既要他们的田,也要他们的命。
  
      李郁注意到,其中没有衍圣公的降表。
  
      也好。
  
      少了争议。
  
      衍圣公跟着清廷跑了,自己可以名正言顺的把孔府的 100多万亩土地没收掉,把该抹掉的痕迹都给他抹平了。
  
      ……
  
      2日后,决战开始。
  
      阳光灿烂,微风清冷,大地肃杀,两军云集。
  
      很难说,是胡之晃撤退给了乌合之众们巨大的勇气,又或者是吴皇的傲娇行为激怒了乌合之众们。
  
      他们居然狂妄地选择了决战!
  
      吴军阵型如下:
  
      近卫军团居中,第 6军团居左,第 10军团居右。
  
      第 2派遣军居前。
  
      两百多个大小方阵,错落有致。
  
      沉默,极度的沉默。
  
      吴军的安静让嘈杂混乱的义军有些不安,许多人心生后悔。
  
      清河县城墙,鼓声响起~
  
      盟主潘九斤身穿棉甲,手持佩剑。
  
      “第一个万人队,上。”
  
      ……
  
      鼓声中,
  
      8000多义军步卒呐喊着跟着本部旗帜往前冲锋,刚冲出去小半里,队列就开始混乱。
  
      不过身处群体当中,
  
      这些步卒们只觉得充满力量!充满信心!
  
      当面的第 2派遣军阵阵骚动,他们当中很多人来自湘西。
  
      作为一支成色复杂的填线军团,第 2派遣军团在经受了残酷的阵型训练、血与火的教训后接受了现实,甘愿充当吴军的利爪。
  
      就像是熬鹰,要么低头要么死。
  
      吴廷对于如何炮制派遣士兵,颇有心得,驾轻就熟。
  
      “放下面甲。”
  
      “准备接战。”
  
      随着军官的号令,位于最前方的 1000人齐刷刷放下铁制面罩,将自己变成冰冷的铠甲勇士。
  
      后面 3000人盔甲稍次。
  
      穿着棉甲,以及前辈第 1派遣军团淘汰下来的初代板甲。
  
      ……
  
      清河县城墙之上,义军首领议论纷纷。
  
      “吴军的火炮太多了。”
  
      “假的吧?”
  
      “啊?”
  
      “如果不是假的,他们为什么不把大炮布置在阵型的最前面?为什么不开炮?”
  
      众人聊的起劲。
  
      盟主潘九斤强装镇定,扭头,和颜悦色的对白莲义军首领郑春寿说道:
  
      “郑首领,敌军军阵严整。”
  
      “劳烦你率本部和联军的其他骑兵,准备出击。”
  
      郑春寿拉着他走到一边,小声道:
  
      “盟主,你认为有胜算吗?”
  
      “郑首领,你可不能未战先泄气,你还年轻,将来未必不能成为一方诸侯。十八路首领里,我潘某人其实最看好你。”
  
      ……
  
      郑春寿无奈,低声道:
  
      “盟主,能不能用你的船把我的骑兵送到吴军后面。”
  
      “啊?”
  
      “有把握?”
  
      “试试吧。”
  
      潘九斤盯着郑春寿,眼眶微红。
  
      “拜托了。”
  
      “盟主放心,不过你们正面攻击不能停,一定要牵制住吴军,我才有胜算。”
  
      “放心吧。”潘九斤举起右手,“我对罗教的三位老祖起誓,进攻一刻不停。人死光了,我自己去填。”
  
      郑春寿拱手,匆匆走下城墙。
  
      清河县东侧的油坊码头停泊有几十艘大漕船。
  
      郑春寿也有私心。
  
      他绕到吴军后侧进攻,若有赢的希望,就全力攻打。若不能赢,他还可以南下逃亡。
  
      打不过,就跑。
  
      经历了白莲的那些事,他多少长了些心眼。
  
      ……
  
      双方终于交战。
  
      吴军大炮一声不吭, 3个军团默默注视前方。
  
      派遣军团从头到膝盖的全甲防护、整齐的队列、冰冷的长枪,踩着鼓点大踏步迎战义军步卒。
  
      这不是战争,是虐杀。
  
      走在最前排的甲士持长枪一路猛戳,惨叫声中,敌人的鲜血喷在自己的面罩和盔甲上。
  
      一路猛推。
  
      碾压局,杀的酣畅淋漓。
  
      此刻,甲士们心中也有个疑问,你们怎么敢决战的?
  
      ……
  
      “盟主,顶不住了。”
  
      “上!全部压上!各位弟兄并肩子上,狠狠杀。”
  
      如果有清军将官在场,肯定感慨这帮乌合之众是吃了没有和吴军交过手的亏。
  
      此刻,最英明的军令是:
  
      “全军撤退,丢盔卸甲,撒丫子跑啊。”
  
      这样的话,至少还能保存个十分之一的兵力。
  
      鼓声激越。
  
      以沧州人为主的 5000步卒作为增援的第一方阵顶了上去。这一部战斗力颇为强悍,主要是因为沧州练武之人众多。
  
      此刻,
  
      潘九斤突然意识到那个白莲小子不简单,如今只能期待他率骑兵完成一次漂亮的背后袭击战。
  
      不求赢,起码不输不赢。
  
      ……
  
      沧州军一出动,就引起了右侧第 10军团司令官刘阿坤的注意。
  
      他笑道:
  
      “来了群练家子。”
  
      说罢,把千里镜丢给一旁的第 1步兵团上尉。
  
      “军团的指挥权移交给你了,老子要去冲阵。”
  
      “司令官不可~”
  
      “咋了?”
  
      “陛下钦命您代理司令官,不可擅离职守。”
  
      刘阿坤一边检查盔甲兵器,一边笑道:
  
      “陛下的心思我懂。做将军我不行,做陷阵甲士没人比我更行。”
  
      说罢,他就纵马冲出本阵。
  
      一秒都没有犹豫,刘甄氏派来的 20名精锐护卫立即控马跟上主人,兵刃雪亮。
  
      ……
  
      李郁注意到了这一幕,调转千里镜望见了高举铜棍纵马冲锋的刘阿坤。
  
      皱眉道:
  
      “总攻开始。”
  
      几十息后,
  
      左翼密集的炮声响起,实心弹落入沧州军步卒阵中。
  
      第 6军团司令官赵二虎下令 4个步兵营护送 2个臼炮连离开本阵,正面拦截。
  
      火枪整齐列阵,前方臼炮一字排开。
  
      枪炮齐鸣。
  
      ……
  
      右翼的第 10军团甚至没有炮击,而是径直出动了 3个轻装步兵营小跑步进入战场,对上了正在列阵的义军火绳枪一部大约 2000人。
  
      一方军阵松散稀疏,射程短,无瞄准意识。
  
      一方列阵紧凑密集,射程长,习惯瞄准。
  
      隔着 30丈,两军火枪对射。
  
      吴军打 3轮,义军才打了 1轮。
  
      近卫军团的重磅加农炮也加入了。
  
      高射角,一排 12磅实心弹越过派遣军甲士的头顶落入更远处的的义军当中,犁开血肉走廊。
  
      ……
  
      义军只是一群农夫罢了,哪儿见过这等可怕而精确的炮火,全线崩溃。
  
      成千上万的人丢盔卸甲,往北逃跑。
  
      刚刚登船的郑春寿也傻了。
  
      他望着岸上狼奔豕突的义军,一咬牙,揪着船老大:
  
      “过河,只要把我们送到大运河东侧,就没你们的事了。”
  
      不过,他还是低估了吴军的战场控制力。
  
      宽敞的运河河面,
  
      吴军四艘平底铁肋木壳单桅炮舰开过来了,未曾升帆,而是由后部桨手提供动力,船速飞速。
  
      舰首 2磅炮率先开火。
  
      一发炮弹落在附近水面,激起的水柱浇了郑春寿一身。
关闭